夯实基础重积累,限时训练强思维

2021-12-01 11:58陈志昌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断句常识文言

陈志昌

2021年是广东地区的考生使用旧教材参加新高考的第一年,语文采用的是新高考Ⅰ卷,和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等六个省份采用的是同一份卷子。2022届高三和2021届高三在高考模式上是一样的,都是旧教材新高考,因此,对新高考Ⅰ卷的研究是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而文言文阅读又是除了作文以外分值最大的一道大题,因此文言文部分的备考与复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2021年新高考Ⅰ卷(以下简称为“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部分的试题特点。

一、试题特点

就文言文版块来看,新高考Ⅰ卷和广东地区之前使用的全国卷相比整体趋向稳定,但也有明显的变化,试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一)题型结构略有变化

和全国卷相比,新高考Ⅰ卷多了一道3分的问答题,总分值也由原来的19分增至20分,翻译题减少了2分,三道选择题(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概述)则保持不变,这个变化早在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和2021年年初的八省联合模拟考试中已经有所出现,因此,对考生来说也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如无意外,2022年的高考文言文也将继续采用这种题型结构。

(二)文体选择打破惯例

纵观过去几年的高考,不管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文言文在文体选择上是比较稳定的,那就是以传记类的文体为主,但今年的新高考Ⅰ卷却选了一篇以对话体为主的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这既让人眼前一亮,也使不少考生猝不及防。

这篇文章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该书是南宋袁枢修编的以《资治通鉴》的内容为底稿,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的一部史书,是对《资治通鉴》的很好的补充和完善。选文就专选了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治的几件事,最后再加以司马光的评价。

(三)不再回避“熟悉人物”

从2019年开始,高考文言文在“主人公”的選择方面似乎就不再刻意地回避考生相对熟悉的人物了,如2019年的贾谊,2020年的苏轼,到2021年的唐太宗李世民,非但不回避,出题者似乎还有意地选择一些“明星人物”,让考生对这些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人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四)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至少有三方面的能力要求在本次试题中有所体现:首先是语言方面,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本身就是语言建构的一种体现,这个无需多言;其次是思维能力,这在断句题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最后是文化传承方面,多个题型都渗透了古文化的知识,这些都是需要考生关注的。

基于以上特点,笔者就本次新高考文言文的几个题型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

二、解题思路

(一)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一般的解题方法是找出不同,用排除法解题。考生在第一次阅读时遇到需要断句的地方,可以直接跳到下面的断句选择题,然后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本次文言断句有三处地方不同,但真正起区分作用的只有两处,第一处,“强宗室”和 “以镇天下”是完整意思,不可断开,可首先排除A项 和D项;第二处,B项的“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和C项的“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没有多大区别,两者皆可;关键在第三处,从语法的角度,B项的“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和C项的“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都解释得通,但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问的是“到处立宗族子嗣为王,对天下百姓有利吗”(强调百姓的利益,心系百姓),后者问的是“在天下各地到处立宗族子弟为王,这样有利吗”(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根据后文对话的内容我们得知,唐太宗和大臣考虑的是天下百姓的问题,因此选B项。

新高考的断句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反复推断,切忌先入为主。

(二)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题ABCD四个选项和接下来的内容概述题一样,字数一致,高度整齐,这体现了出题者高超的语言整合能力,也给考生带来一定的阅读审美体验。文化常识题字不多,但不好做。

首先,得有一定的常识,如B项关于“宗室”的解释,符合生活常识,不难排除;其次,要结合文本,考生再也不能像早些年那样,抛开文本、单凭知识储备就能做出来,得扎扎实实地回归到文本进行判断再做选择,如A项关于“甲子”的解释,根据原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因为已经有了年和月的表述,显然这里是指“纪日”,该项表述正确;再者,和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勾连,如C项关于“海内”的解释,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背诵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句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该项表述正确;最后,就是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断了,如正确答案的D项,“庶”的本义是众多的意思,所以庶务 “指国家的各种政务”没什么问题,这个从原文的语境中(“隋主好自专庶务”“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也可以找到佐证,但后面的补充解释“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就有问题了,如果我们联想一下与“庶”字相关的词语,如“庶民”“庶出”,我们不难发现,“庶”大多充当普通角色,“军国大事”这些如此重要的事情,用这个字作修饰语显然是不妥的,这是属于基本的逻辑推断的范畴。

所以,新高考下的文化常识题,需要考生更多地回到文本去进行分析,还要结合课内外知识去进行推断,然后才得出答案。

(三)内容概述

以往的内容概述题一般由“观点+分析”构成,今年的题由于文体的变化,没有了前面的“观点”部分,一上来就是例子分析。

做这类题的常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即首次阅读时要快,基本了解大意,而在解题环节的二次阅读时,要用选项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锁定范围,再细心对比分析,看信息是否对等。如A项,检索关键词“封德彝”(人名),可以很快把范围锁定在开头部分,再比如B项的关键词“制止偷盗”(原文是“止盗”),C项的关键词“张玄素”,D项的关键词“裴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结构,减轻阅读负担,提高阅读和解题速度。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B项的“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四)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题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尤其要注意“踩点”(得分点)翻译。本次文言翻译题的句子都只有两小句,关键得分点分别是第(1)小题的“患”“赇”“密”“左右”,第(2)小题的“恶”“过”“佞”“乐”,相对而言,这些都是很常规的字词,难度偏低,考生只要不漏“点”,基本都能得分。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翻译题,命题者往往比较喜欢用一些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来做翻译题,如有通假字、活用字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的句子,今年的翻译题,只有“左右”(古今异义词)和“忠”(词类活用)“佞” (词类活用)这三处地方具备这些特质,但考生千万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这些基本的文言语法的复习,基础还得打牢,做题时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一旦遇到,要下意识地想到对应的语言建构。

(五)问答题

今年的文言问答题设了两小问,要做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司马光评价说的“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这句话理解不了,后面两问基本就无法做了。

这两句是用比喻的形式阐述了君对臣的影响,“表”是古代计时仪器日晷上的标杆,“景”通“影”,是标杆在日晷上的投影。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也就说,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这道题渗透了一定的古文化知识,而且是课本以外的,那是不是说考生没有足够的课余知识储备就无法做这题了呢?那也不是的。考生即使不能理解“表”是日晷上的部件,也能大致推出有“表率”的意思,至于“景”通“影”则更为常见了,《过秦论》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句,王维的《鹿柴》中那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更为大家熟悉了。

综合以上情况,对于新高考的文言文一轮复习,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三、复习建议

(一)基本的文言语法现象要熟悉

基本的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词,还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六大特殊文言句式,对于这些语法现象,一定要烂熟于心。这是文言文基础中的基础,一定要夯实。

(二)积累一定的古文化常识,并分类归纳

古代文化知识浩若烟海,即使是汉语言专家学者也不一定都能掌握,考生不妨摘取其中常见的部分加以积累,并按照“人名称谓”“科举考试”“官制礼制”“民俗文化”“天文地理”等专题加以分类整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多记一记,多掌握一些这类知识还是很有好处的。网上有“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的资料,考生也可以下载下来做一做,以此来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

(三)关注一下新教材必背的72篇古诗文

从2023年开始,广东将进入统编版新教材的新高考时代,新教材的背诵篇目与旧教材有很大不同,考生不妨找来读一读,这里面的文章很多都是名篇,这对提高文言语感、积累古文常识帮助很大。同时,2022年也是新旧教材过渡的最后一年,提前關注新教材的背诵篇目是很有必要的。

(四)积累整理课外文言文常考的字词

在这里,笔者推荐特级教师张孝纯撰写的备考专题文稿《乌有先生历险记》,在这篇文稿里,张老师搜集了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并撰写成故事的形式,既有趣,又有用,网上也比较容易找得到;此外,考生还可以自行到网上去搜索“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或打印出来反复记忆,或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以上资料对于考生进行文言文一轮复习帮助很大。

(五)限时训练,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

一轮复习,光看和记效果会大打折扣的,要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尤其是整一篇古文的限时训练,比较理想的时间是20分钟。首次阅读时,速度要快,要拿起笔来带动自己的思维,保持注意力,同时,要对人名、官职名保持敏感,适当地用笔画一画(有些人名在出现一次之后就用单一个字来替代,防止把人名理解为有实际意义的动词或者形容词,从而影响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然后迅速跳过。在首次阅读时,顺便把断句题完成了。从古文化常识题开始,进入二次阅读的时间,具体方法上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总之,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推断,然后才给出自己的答案。

以上就是笔者就新高考Ⅰ卷的文言文一轮复习给出的复习策略,希望对2022届的高三学子有所帮助。我们只要做足准备,夯实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管2022年高考怎么考,我们都胸有成竹,题目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断句常识文言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妙用标点巧断句
断句难不难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