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动态增强CT 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1-12-02 06:38张艳秋麦筱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胆囊癌良性胆囊

张艳秋,王 成,麦筱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0008)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此若能够早期明确诊断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胆囊病变的临床特点及CT 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鉴别诊断胆囊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共220 例因临床表现和(或)超声、CT 检查发现胆囊病变而行腹部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的患者,其中女性125名,男性95 名,年龄22~90 岁,平均59 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其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两组,其中良性组117 例,恶性组103 例。

1.2 CT 检查

所有患者采用仰卧位Philip Brilliance 螺旋CT 扫描。扫描范围从隔顶到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参数层厚及层间隔为5 mm,重建层厚1.25 mm,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40 mA,螺距1.375。平扫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0 mL/s,注射剂量为80 mL(浓度为350 mg/mL),随后以相同的速率团注20 mL 0.9%氯化钠溶液。注射35 s、70 s、180 s 后进行三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未知病理结果的2 名CT 诊断医师读片。读片结果不一致时和第三名主任医师商榷后确定。首先测量病灶最大径,然后选择病灶内感兴趣区(增强最明显处并避开坏死及囊变),测量平扫及增强各期CT 值、并计算ΔCT 值(静脉期CT 值-延迟期CT 值),每个观察者取3 个ROI 取平均值。两位医生计算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然后观察胆囊内有无结石、胆囊黏膜线是否连续、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胆囊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胆囊窝周围有无血管增粗、胆囊周围肝脏有无一过性强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用Mann-Whitney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纳入研究的220 例患者中良性117 例,恶性103 例;良性组男性54 例、女性63 例,恶性组男性41 例、女性62 例,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平均年龄为(55.7±13.4)岁,恶性组平均年龄为(62.5±11.0)岁,恶性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良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2.2 图像分析

CT 图像示恶性组病灶最大径显著大于良性组(P<0.05),两组间平扫期CT 值、动脉期CT 值、延迟期CT值和ΔCT 值有显著差异(P<0.05),静脉期CT 值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6 种CT 征象中,胆囊内黏膜线连续性、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是否存在、胆囊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胆囊窝周围有无血管增粗、胆囊周围肝脏有无一过性强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囊内有无结石检出情况,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和表2。

图1 胆囊癌的影像学表现

表2 胆囊良恶性病灶的CT 影像参数比较

3 讨论

CT 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出胆囊病灶的大小形态及浸润范围,另外三维重建能显示肿瘤周围血管情况、周围淋巴结以及病变与胆囊壁关系等;因此,CT 动态增强扫描对胆囊病变的定性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3-4]。

本研究恶性组平扫及增强各期CT 值均高于良性组,且两组间的平扫CT 值、动脉期CT 值、延迟期CT 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王忠富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5-6]。另外,两组病灶CT 值从平扫至延迟期逐渐升高,恶性组升高数值大于良性组,这与胆囊癌延迟增强效应相一致,因为胆囊癌含有丰富的间质纤维成分,造影剂从血管向纤维间质扩散缓慢,且从纤维间质中清除速度慢,所以延迟期衰减慢[7]。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病灶各期CT 值,用于胆囊良恶性病灶的鉴别。先前研究中[8]提出ΔCT(静脉期CT 值-延迟期CT 值),可以作为胆囊病灶鉴别诊断的指标,但只针对肿块型胆囊占位,本研究中纳入各种类型的胆囊占位,包括肿块型及厚壁型,得出ΔCT 值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两组病灶的其他CT 征象中,胆囊内黏膜线完整情况以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检出情况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胆囊癌起源于胆囊上皮,恶性肿瘤细胞过度增生而破坏胆囊黏膜层,因此黏膜线的连续与否这一征象有助于胆囊病灶的鉴别诊断。胆囊癌属于恶性肿瘤,容易浸润胆囊周围脂肪间隙及肝脏,或出现淋巴结肿大,与文献[9]报道相符。文献[10]认为,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胆囊结石和反复发生的炎症刺激,本研究中恶性组23 例有胆囊结石,良性组30 例有胆囊结石,均说明胆囊病变的发生与胆囊结石有一定关系。

总之,患者年龄、病灶最大径、平扫期CT 值、动脉期CT 值、延迟期CT 值、ΔCT 值以及胆囊内黏膜线完整情况、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等对胆囊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胆囊病变性质的判断,对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帮助[10]。

猜你喜欢
胆囊癌良性胆囊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