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1-12-02 06:3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延时门静脉肝癌

李 园

(山西省阳煤集团第三医院放射科 山西 阳泉 045008)

肝脏肿瘤是发生在肝脏部位肿瘤的总称,包括肝脏良性肿瘤与肝脏恶性肿瘤。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有肝血管瘤、肝局灶结节性增生以及肝腺瘤等。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以及肝肉瘤等[1]。恶性肿瘤则伴有较高病死率,且恶性肿瘤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发现时已然是中晚期,使患者生命质量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早期及时的检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病理检测创伤性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血清标志物则缺乏特异性[2],易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CT 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是由于CT 检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疾病检出率,同时也具有高效、安全、无创等优点。基于此背景下,我院对40 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CT 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肝脏肿瘤病患者4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最小18 岁,最大73 岁,平均年龄为(45.21±2.47)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肝脏肿瘤诊断标准者[3];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依从性良好,且年龄>18 周岁者;④经充分沟通后知晓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②患有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使其无法配合检查者;③拒绝本次研究者;④研究者认为有必要退出者。

1.2 方法

CT 检查:采用双排螺旋CT 扫描仪(西门子SOMATOM Emotion),设置电压为130 kV,电流为100 mAs,螺距为1。在实施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食6 h 以上,并在开始检查前数分钟内口服500 mL 泛影葡胺溶液。取患者仰卧位,先行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为隔顶至肝脏下缘水平(L3)。在平扫完成后开始增强扫描,将造影剂(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94085,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患者静脉,速率为2.5~3 mL/s,共注射90 mL。在动脉期延迟扫描25~30 s,门静脉延迟扫描60~70 s,实质期延迟扫描85~90 s。若疑似为肝血管瘤则在实质期延迟扫描3~5 min,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确保病灶内充满造影剂。在完成扫描后,重建平扫及各期连续层厚及间距,并将所有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必要时可重建多平面与最大密度投影。所有图像均有本院2 名资深医师(影像科工作5 年以上)进行分析,采用双盲法出具诊断报告,若医师意见不一致,以最终商讨结果为准,在医师图像分析前均未告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为标准,分析 CT 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结果及影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 增强延时扫描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对比

CT 增强延时扫描结果中真阳性38 例,误诊2 例,并未发生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5.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数据差异并不显著(P>0.05)。其中1 例肝脏转移瘤误诊主要是由于患者合并肝硬化与门静脉受累,从而难以鉴别;1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误诊主要是由于目前对于肉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报道较少,使医师对其CT征象认知不足,再加上CT 表现与肝脏血管瘤相似,增加鉴别难度。见表1。

表1 CT 增强延时扫描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对比

2.2 CT 增强延时扫描图像分析

在16 例原发性肝癌中,其中15 例图像表现典型,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还未出现对比增强,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 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开始升高,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延时期:表现低密度状态。全部对比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现象。1 例患者强化不典型。在9 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病灶内未见强化;静脉期:随时间推移,病灶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中央扩散,病灶CT 值最高为104HU。在10 例肝脏转移瘤中,可见晕环征,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血供丰富,由于其多为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其中1 例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在2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动脉期与门脉期周边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周边则持续强化,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在1 例肝脏结节性增生患者中,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除疤痕外),门脉期强化减退、呈稍低密度,疤痕及假包膜延时强化。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在人体代谢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肝脏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以原发性肝癌最为常见,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 位,约为17.35%,且因肝癌死亡率高居第2 位[4]。肝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已知的病因中,酒精能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尤其是有长期酗酒嗜好者更易诱发肝癌,主要是由于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进而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形成肝癌。其次生活习惯也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也有大量文献证实了乙肝、丙肝也是引发肝癌的高危因素。而患者一旦发生肝癌,不仅治愈率低、预后差,同时也会增高患者病死率,早期肝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生存率可接近70%,而晚期生存时间平均为1 年。由此可见,及时地诊断患者疾病,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

在以往肝脏肿瘤诊断中,主要以手术病理、穿刺活检等方式明确诊断,但由于此类方式属于有创检查,对技术要求较高,且检查过程复杂,导致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降低,从而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 技术不断提高,再加上CT 检查费用低、无创、无痛苦,使其在临床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荆鑫等[5]学者的结果显示:多排螺旋CT 动脉期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期增强扫描所得肝脏肿瘤的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平扫(P<0.05);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91.43%、96.77%、89.29%、80%、60%,诊断总准确率为90.38%。说明了多期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增强延时扫描结果中真阳性38例,误诊2 例,并未发生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5.0%,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数据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16 例原发性肝癌中,其中15 例图像表现典型,门静脉供血的正常肝实质还未出现对比增强,而以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很快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CT 值迅速达到峰值;门静脉期:正常肝实质对比增强密度开始升高,肿瘤对比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肿块对比增强密度继续下降;延时期:表现低密度状态。全部对比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现象。1 例患者强化不典型。在9 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病灶内未见强化;静脉期:随时间推移,病灶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中央扩散,病灶CT 值最高为104 HU。在10 例肝脏转移瘤中,可见晕环征,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血供丰富,由于其多为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常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其中1 例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在2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动脉期与门脉期周边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周边则持续强化,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在1 例肝脏结节性增生患者中,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除疤痕外),门脉期强化减退、呈稍低密度,疤痕及假包膜延时强化。

综上所述,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CT 增强延时扫描的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延时门静脉肝癌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