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

2021-12-02 00:41王彦青
广东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四性助力基础设施

王彦青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

王彦青

(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巩义451200)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收入来源,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文章从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可差异性、可受益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利用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各地区和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脱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法。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旅游形式,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最热衷的旅游方式。由乡村旅游辐射出的各种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力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还能够促进城乡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1]。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吸纳了更多的未就业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脱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共同协调,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居民环保意识和人文风尚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乡村旅游的桥梁作用,实现了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双向沟通,城市居民通过乡村旅游能够感受到当下农村地区的精神风貌,农村居民也能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流动,这样的流动更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2]。

2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的项目种类较少且吸引力不足。乡村旅游主要以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业活动体验等互动式旅游方式实现。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乡村旅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固定的模式,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其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更愿意体验新鲜事物,具备了固定模式的乡村旅游在创新性上的欠缺导致农村地区居民对乡村地区旅游项目的兴趣缺失。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导致游客旅游体验较差。农村地区由于地缘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重影响,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乡村旅游的需要,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中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体现在公共设施缺乏,如游客旅游时找不到公共厕所,导致旅游体验较差。住宿条件差和停车区紧缺以及公共交通不足也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具体体现。

再次,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原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一方面,一些乡村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风光,对于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废弃垃圾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随身携带的大量旅游垃圾被随意废弃,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

3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把握“四性”

3.1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当把握旅游市场的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谈。首先,可进入性应当确保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周边城市居民能够顺利地进入乡村地区旅游,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落后的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加大旅游的成本支出,导致游客的乡村旅游意愿降低。其次,可进入性强调发展乡村旅游应当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农村地区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还要使农村地区展现出自身的旅游特色,更要做好村容村貌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城市居民的第一观感,从而增强其旅游和消费的意愿。再次,可进入性强调发展乡村旅游应当提升可容纳的能力。只有提升容纳能力,才能够确保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使游客能够规模化地进入乡村地区旅游。因此,把握住可进入性才能更好地使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在把握旅游市场可进入性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可以融入民间资本,通过相互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主导过程中还要发挥农村地区村委干部的作用,通过村委干部促进农村地区的居民精神成长,在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此,村委应当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和精神风貌,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以更新的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

3.2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当把握旅游开发的可差异性

可差异性的内涵是立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确保乡村旅游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来源于乡村的独特资源,以及乡村旅游在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的服务,也可以是基于乡村旅游的独特体验,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传统的乡村旅游中,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抓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创新点,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性的市场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旅游中缺失的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乡村地区的特色进行创新[3]。只有不断给予游客新的体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乡村地区旅游。实现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抓牢本地区的特色,挖掘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以文化精神赋能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现象,打造出基于本地区的特色旅游品牌。

3.3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当把握农村地区的可受益性

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因此,通过乡村旅游应当实实在在地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的农村居民受益。从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乡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有村集体经营收入、合资合作经营收入、个体户经营收入等。在这几种经济收益中,农村地区居民的个体经营收入比例较小,由于农村地区受经济因素和地缘因素等影响,农村地区居民在资金、技术、知识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优质的资源被集体经营收入和经营收入拆分,个体经营的收入不断减少,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居民的可受益性。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合理的基础上将各项资源适当地向个体经营倾斜,还要针对当地的农村居民进行培训和培养,不断提升其能力和素养,使农村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类培训,完成从小农生产者向现代生活服务提供者的转变。同时,建立一条完善的体系链,确保改善旅游淡季收入失衡的现象。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围绕农村地区独有的资源向上下游拓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农村地区居民在旅游淡季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相应的收益。

3.4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当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环保的重要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应当作为重要的指导精神。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各类旅游资源,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的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行为,以及游客自身的各种行为都使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难以走上可持续之路。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应当盯住生态保护的红线,乡村旅游开发应当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时通过环境调研、可行性报告等多种方式制定开发战略,避免盲目开发各类旅游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其次,政府和村委会应当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从根源上杜绝不文明的行为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引导文明行为。对于当地农村居民来说,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应当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不文明行为坚决制止,提高不文明行为的成本,这样才能够构建良好的氛围。再次,确保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在旅游景点科学合理地安放垃圾桶,引导游客不随意丢弃垃圾,也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以及现代厕所等各种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到环保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4 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借助乡村旅游能够实现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也要看到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在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可进入性、可差异性、可受益性、可持续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做好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地区的人文精神风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1]赵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人民论坛,2018(25):82-83.

[2]林铧.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5):60-63.

[3]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J].中国发展观察,2018(3):51-53.

王彦青(1982- ),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A328

A

2095-1205(2021)02-130-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62

猜你喜欢
四性助力基础设施
助力成功七件事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把握“四性” 增强“四力”全面提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