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基础”课程“五化”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12-02 02:55王竞一
福建轻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业者基础教学模式

王竞一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自2016年起,教育部就要求所有高校均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高校的必开课,“创业基础”课程经过近五年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对于很多没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来说,课程内容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学的知识用不上,没有学的兴趣,等真的创业了,又想不起学了什么,没有学的时间,导致学习内容和实践应用不平行、不衔接。

1.2 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提升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是课程目标,但很多时候,教学工作却因为侧重考试、注重分数而偏离了该培养目标,学生为了高的分数忽视了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结果造成高分低能。此外,很多学生不敢或不愿创业,除了个人喜好影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风险与收益认识不足、信心不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抵制学习的逆反心理。

1.3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除了采用理论教授的教学方法外,很多高校也会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软件上进行创业模拟演练,但因为这类软件通常都是学校购买,很少有老师和学生个人单独购买使用,所以仅仅依靠课堂和有限的课后时间来进行操作,对于创业实战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此外,“创业基础”课程交叉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创新创业类知识的获取,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还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的企业中去和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们进行交流,甚至需要自己投身于真实的市场去体验创新创业全过程,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实践知识,丰富创新创业的理论水平。

2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国家号召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1],而不是以考试取得高的分数为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要建立在实践导向和能力培养上,并符合课程特点和教育认知的内在规律。

2.1 创业能力提升原则

创业环境的复杂性、创业资源的不易得性、创业管理的多面性等都说明了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实战工作,需要创业者具备团队建设、资金筹措、商业模式选择等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创业者能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备对创业风险的快速应变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本着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为基本原则。

2.2 创业特质塑造原则

通过对创业者的研究发现,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内控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2],也是创业者重要的性格特质。在“创业基础”课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创业的收益和风险,正确评估自己的创业潜质与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出创业激情,焕发出企业家精神的创业特质。

2.3 创业习惯养成原则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其重复某一件事足够多的次数,直至这件事变成这个人自动化的一种行为。在诸多企业家的创业史中会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是连续创业者,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创建一个企业,甚至是不满足于一次创业,而是在整个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创业活动。因此,在“创业基础”课程中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从事一些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赚到多少钱,而是让学生将创业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在一次次的创业中将创业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3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3.1 教学过程引导化

很多“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老师在教室里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分析讨论来传递知识,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来内化知识”。枯燥的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当下互联网的普及、慕课的兴起,教学资源很容易获取,其中不乏很多优质的在线课程。课程教学可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借助这些优质的外部资源,让其成为理论知识传递的先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效利用零散时间提前完成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职能中解脱出来,将课堂上的教学工作从知识讲授调整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实践化上。

此外,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时候,教师也应在讲授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表情表现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认真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契合国家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初衷,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集成化

为了避免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导致的知识零散且缺乏关联度,进而影响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递前置的情况下,要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重构后的“创业基础”课程体系预计分为三大部分计十二个模块:⑴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介绍、理论介绍、创新创业思维训练;⑵创新创业准备,包括机会识别、创业团队、商业模式、融资、创业风险;⑶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风险管理。

3.3 教学方法实践化

“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够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仿真实训的操作演练,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中安排了实验操作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创新创业运营管理过程,帮助学生在虚拟的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从注册、创建、运营、管理等所有决策,以达成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

此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和问题导向等实践化教学方法替代部分教学工作,让学生思考在当前环境下,结合所在地区或所熟悉地区的特定情况,根据某一创业者或某一企业特征及面临的实际问题来模拟决策,将学生与老师的位置进行对调,让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讲述的授课过程,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4 教学模式多元化

“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技能,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与创业创新课程内容相适应,达成教学目的。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无法运用或效果不佳,所以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如,针对理论知识部分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利用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主要起着指导作用。在理论知识的强化上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提出相关的创新创业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该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

对于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兴趣,可以考虑采取“巴特勒”教学模式。教师来设置一个创新创业的情境,然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在此过程学生思考真正要进行创新创业还欠缺哪方面的知识,进而产生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欲望,教师则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加以指导。

在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上可以考虑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讲述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故事的当事人,来讲述自己的决策及采取的方法。

3.5 考核方式实战化

“创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可以放弃传统的闭卷方式,可以结合运用实验室里的仿真实训成果和其他实战化取得的业绩来进行考核。如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上课之初就注册一个微商店铺或其他小成本或零成本的企业,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围绕自己注册店铺以及店铺的运营写一篇报告,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项创意产品来进行评比,或者让学生写一份创业计划书去融资,也可以让学生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围绕企业面临的一些类似产品滞销、企业订单无法按期交付、工人不足等现实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等,还可以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适应创业实践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在这里作为第二课堂和考场来进行教学和考核工作[3]。这些实战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 小结

通过对目前部分学校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结合“创业基础”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本文提出教学过程引导化、教学内容集成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方式实战化的“五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方案,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而深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业者基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