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实践浅析

2021-12-02 03:04朱晓松
农技服务 2021年2期
关键词:通州区全区耕地

朱晓松

(南通市通州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300)

南通市通州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有耕地万5.83万hm2。境内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以潮土和水稻土为主,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近年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稻谷价格走低、气候风险加大、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等背景下,南通市政府在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积极应对,加大投入,保障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左右,总产量基本稳定在49万t左右,单产保持在430 kg/667m2以上,基本实现了全区粮食的供需平衡。为相似区域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借鉴,介绍通州区近年在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粮食种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

1 藏粮于地,强化耕地保护开发利用

1.1 提档升级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通过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强化对老旧沟渠路及泵站翻新改造,提高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十三五”以来,通州区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修建排灌站300多座、衬砌渠道1 000余km2、机耕路800余km,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hm2,到2019年全区高标准农田累计达5.3万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90.8%,使全区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2020-2025年规划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08万hm2,其中2020年已落实0.17万hm2,总投资7 468.57万元,平均投资超3 000元/667m2。

1.2 加大未利用地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和激励机制。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量质并举推进各类土地复垦,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布局优化。“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耕地0.31万hm2,其中新增占补平衡0.14万hm2、增减挂钩0.1万hm2。

1.3 探索土壤休耕轮作,培养土地肥力

通州区一直致力于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提倡让土地适当休息,提高综合产出能力。如,2019年争取省、市及区配套休耕轮作项目资金,给愿意实行休耕轮作的农户补助,进行了土壤休耕轮作试点;2020年区级建立了400余hm2的全程机械化水稻+油菜轮作试点,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区级进行了配套补助,稻油轮作一定程度上比稻麦轮作对土地的修复程度要高,对于地力保持均衡有一定作用。

2 藏粮于技,加强技术集成与推广

2.1 加强品种测试与检测,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

为不断优化通州区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布局,加快优良品种的应用,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以主要夏熟作物及主要秋熟作物品种的安全测试与示范种植,并组织全区各镇主要农技负责人及部分大户现场观摩,发布主要作物种植品种建议名录。2019年全区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占比明显提高,其中水稻优质食味品种占比达85%以上、小麦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种子质量检测合格率达100%。

2.2 加强配方肥与专用肥的推广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加强耕地质量、增施有机肥为重要措施,全面提升地力,以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为突破口,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资、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目的的科学施肥技术[1]。近年来通州区结合配方肥的推广,在水稻穗期积极推广N-K专用肥施用,促进了大穗和大粒的形成,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2.3 加强水稻机插与小麦机条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

机插秧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增产潜力大的轻简栽培技术,是水稻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通州区近年来通过不断试验完善技术标准,大力示范宣传推广,使应用面积不断增加,2020年全区2.67万hm2水稻65%以上采取了机插方式,产量水平基本保持在640 kg/667m2以上。小麦作为通州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原来的播种主要以机械免耕人工散播为主,随着规模种植的迅速发展及新型机械的不断引用,小麦播种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小麦产量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区机条播小麦占80%以上,平均单产达390 kg/667m2。

2.4 加强绿色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绿色种植水平

一是加强病虫草害的预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有效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二是做好一喷三防与绿色防控项目的落实,通过项目物补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率,稳定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此外通过绿色防控基地建设,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三是加强宣传与报道,推介高效、低毒、残留、低成本农药品种的应用,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确保生态安全。

2.5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结合农业、农机专业培训,通州区每年完成10期以上专业技能培训,将新的农机、农艺及新优品种及时推广落实到位。二是加强乡土人才的培养,推进人才种植引领。每年组织开展农业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对评选出的农业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标兵进行表彰和奖励。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以免费享受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等各类培训,优先申报承担各类财政涉农建设项目,优先享受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在农资、农机等农业补贴方面进行倾斜,优先提供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指导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投资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6 加强区级挂钩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多年来通州区积极推进区级技术人员挂钩服务规模种植主体。2020年全区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均负责1~2个规模种植主体,在备耕、播种、育秧、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时期,及时踏田实地指导,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及病虫害发生特点,因苗、因地、因天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和措施,通过科学施肥、适时用药、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实现控药减肥优质栽培。同时,积极提供品种信息与订单信息,帮助完成产后难题。

3 藏粮于质,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

3.1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绿色、增产、增收一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为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州区每年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遴选出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技推广单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示范户”的形式,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使得每个基地都成为科技成果遴选田间超市、职业农民培训田间课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阵地、农业科技致富样板以及农业决策参考现场;此外,每年结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积极推进全区粮食绿色种植,2020年全区建立了149个13.33 hm2以上规模示范基地,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用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管理等,提优产品质量;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加强规模种植发展及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有效推进订单粮食种植。

3.2 支持加工企业发展,推进产销融合

通州区规模种植发展较周边县市要快、早,但稻米加工企业较少,仅有3家略有规模的小型加工企业,而且生产量不高,品牌不响。为加强产销融合,通州区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加工企业发展。一是加强各支农惠农项目的整合,扶持加大企业生产加工仓储能力。二是加大引导与信息服务,拓宽销售渠道;三是加大产品宣传,组织参加省市展销会,例如省优质农产品南京展销会、南通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省优质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国家农展会等活动,同时在通州区举办好类似“好大米品鉴”等活动,有力加大宣传销售,让本市居民更多的食用本地优质大米。

3.3 建设农产品展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全区共建设了208个益农信息社,这些益农信息社不仅可以为老百姓购置各类商品,包括农资、机械、电器等,还可以把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上平台销售。各村级信息点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的作用,认真组织本地优质农产品上网宣传销售。同时,区农业农村局还与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了慧农直播平台,让有品牌、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直播来促进网络销售的发展。区级还对发展农产品电商的企业、业主进行物流费用的奖补扶持,如对新发展农产品电商销售,销售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奖补2万元,销售100万元以上的奖补5万元等措施。

猜你喜欢
通州区全区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