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

2021-12-02 09:37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意识体系

宁 琦

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

宁 琦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全球语境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思想刻不容缓。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开阔的国际意识,纵深挖掘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和共同价值,横向推动中国文化、学术和思想的对外表达,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

对外话语体系;国家意识;国际意识

一、前言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发密不可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性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定位、状态和心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被动变主动(宁琦,2019)。

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世界,包括每一个地区和国家,由此对域外知识和语言能力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为使世界更为准确地理解中国,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升中国对外话语能力,在全球语境中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华文明、传播中国思想、阐释自身定位及与世界的关系。为此,着眼于国家与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需要与世界交流和对话,既为准确生动地阐述自身,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理解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塑造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影响着人的思维、信念和态度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访问法国和德国时曾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相通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族群内、一定区域内、国家内交流感情、沟通思想,才可能在族群间、区域间、国家间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前提下,任何脱离话语的沟通都是不存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话语关系,不同的人群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建设影响他人的判断,并由此确立自己的话语地位,同时也产生与话语相关的理论宰制(张翼,2018)。话语体系作为人类交往行为中由交往主体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王莉,2017),是其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和思想体系,形成具有阐释历史意义和现实发展的话语体系。

话语和话语体系都是为话语权服务的,既可体现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区分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质。成熟完善的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关乎国家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因此,中国话语体系必然建立在中国理论和知识体系之上,并推动中国理论与知识体系阐释中国、阐释世界的能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话语权重点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对外话语权则是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力和话语能力(韩庆祥、陈远章,201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使之与中国今天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所要承担的大国责任真正地相匹配。

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开阔的国际意识,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

三、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家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十分注重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接轨一定程度上是对世界已经确立的话语体系的接受和对话语权的认同。一方面可为与世界对话提供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也常常使我们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难以恰切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事实上,准确理解世界的前提是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如此才有能力形成以自身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参照的对世界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因而首先要把国家意识看作是一种自觉,强化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王岩,2006)。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在当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家意识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赋予了深层意蕴和价值底色。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旨归(王莉,2017)。

因此,基于国家意识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根植于自己的民族土壤,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视角,研究中国逻辑和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核心理论,坚守中国立场,阐明中国主张,揭示中国价值,展现中国格局,体现中国智慧。突出中国价值要充分理解中国价值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融合了东西方文明中先进的文化与理念,并结合中国历史与现实进行创新的一个综合体。它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纳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价值本身就是文明交流、对话与互鉴的产物。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不是一种被外在赋予中国特殊性的既定话语体系,而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孕育而生的、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方法论立场、理论构建、概念生产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要有立足中国现实的原创性理论,立足中国经验的标识性概念,立足中国问题的理论人才(崔唯航,2018)。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亟待确立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现实,描述中国问题,阐释中国思想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因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新话语,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中提炼新话语,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提炼新话语,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大众性和世界性相结合,从实践中挖掘目标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韩庆祥、陈远章,2017)。

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际意识

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开阔的国际意识,不仅要有中国特色,而且要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是讲清楚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中国实践与中国问题相统一,实现中国特色与人类经验相统一,实现中国理论与世界话语相统一(周树春,2019)。

国际意识体现的是对国际事务的见解和对自身与世界关系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互动性、混合性、时代性和包容性是国际意识最显著的特征(于水、孙金华,2011)。简而言之,国际意识能够帮助我们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理解,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与思考具有宽广的视野、宏阔的意识。国际意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2007)。它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容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提升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包容性和解释力,进而提升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个国家都在精心构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话语体系。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真正“走进去”。一要开展深层次的域外研究,纵深挖掘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和共同价值,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深入研究其他区域、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世界语境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二要横向推动中国文化、学术和思想的对外表达,将中国思想和智识以对方可以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推动深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深入思考“中国内容、国际表达”(王庚年,2013),表达方式上强调国际化,注重运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五、结语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是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过程,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还会促进中国国内的话语变革,使中国对外话语成为世界及中国进步的推动者(王磊,2020)。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强调国家意识,并非自我封闭,也非妄自尊大,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必须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价值,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实呈现中国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困境,正确定位中国,树立中国形象。强调国际意识也并不排斥自身话语体系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提倡国际意识的同时,既强调中外话语体系的融合与交叉,也保持自身话语体系的独立与自主,从而切实解决“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困境,牢牢把握住解释中国道路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

[1] 崔唯航. 2018.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实现“中国化”[DB/OL]. http://www.rmlt.com.cn/2018/ 1214/535250.shtml.

[2] 韩庆祥, 陈远章. 2017.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N/OL]. 光明日报, 5-16, 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7/0516/c40531-29277537.html.

[3] 宁琦. 2019. 综合性大学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定位与建设路径探索[J]. 外语界, (1): 17-22.

[4] 王岩. 200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公民国家意识到培养[DB/OL]. https://www.docin.com/p-645736602.html.

[5] 王庚年. 2013. 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N/OL]. 人民日报, 9-12, http://theory.people. com.cn/n/2013/0912/c40531-22893707.html.

[6] 王磊. 2020.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任务与策略[DB/OL]. 光明网, https://m.gmw.cn/baijia/ 2020-07/19/34006819.html.

[7] 王莉. 2017.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N]. 光明日报, 9-25 (11).

[8] 于水, 孙金华. 2011. 青奥会对南京市民国际意识到影响探析[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

[9] 张翼. 2018. 社会学的中国化、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J]. 江苏社会科学, (2): 17-23.

[10]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 2007.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意识新思考[DB/OL]. http://www.chinadaily. com.cn/2007npc/2007-03/04/content_819043.htm.

[11] 周树春. 2019. 以深入阐释新思想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J/OL]. http://www.qstheory.cn/ dukan/qs/2019-11/01/c_1125178861.htm.

D822

A

1008-665X(2021)6-0002-05

2021-09-27;

2021-11-02

宁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责任编辑:张新萌)

猜你喜欢
话语意识体系
画与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