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以“常州钟楼—安康镇坪”教育协作项目为例

2021-12-02 13:32
江苏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支教教研

张 哲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利用云端互助的方式帮助偏远地区师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社会议题。笔者结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支教经历,以“常州钟楼—安康镇坪”教育协作项目为例,论述基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策略。

一、现状分析——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为例

精准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下位概念,重点是对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帮扶,找准“痛点”,对症下药,实现教育脱贫,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一)镇坪县教育现状扫描

1.学校分散,交通不便。

镇坪县隶属陕西省安康市,下辖7个镇,3个教育片区,地理位置分散,学校散落。笔者在支教期间发现,开展县级教研活动非常困难,交通耗时较长,从最远的镇到县城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车程。部分学校海拔较高,在雨季易出现山体塌方现象,路途有一定危险性。

2.资源丰富,使用困难。

笔者支教的镇坪县城关小学基础设施配备良好,如智慧黑板、移动录播设备、电子钢琴教室、机器人活动室等。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能,不会操作设备,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3.师资流失,发展受限。

由于地理条件等现实因素,县内优秀师资流失严重,许多教师选择到安康市区工作。县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引领。

4.偏科严重,专业缺乏。

县内小学语、数学科专职教师较多,术科类专职教师非常少。以笔者支教的镇坪县某中心小学为例,语、数学科教师达69人,而体、科、美、音等学科教师只有11人。术科课程往往由主科教师兼职,学生缺乏专业指导,不利于全面发展。

(二)现有教育扶贫方式的分析诊断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教育扶贫工作,已有的教育实践场域中的扶贫模式是以资源输送为特征的资源型教育扶贫模式,该模式由资源输送和教学结对构成。资源输送: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基础设施。教学结对:人才输送到扶贫地区,扶贫对象跟岗教学以及接受培训,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目前实施的“国培计划”项目多属此类。但扶贫资源始终处于供给阶段,人才输送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有限制,无法实现扶贫常态化。

二、“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建构

(一)视频系统构建网络教研的基础模式

利用“珠峰班级在线直播课堂”(以下简称“珠峰”)平台构建基础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平台教研模式):两地以平台为载体,开展线上教研活动。课堂资源传递功能(专递课堂模式):平台收集并同步常州市钟楼区的优质课程资源,供两地教师使用学习,实现常态化的专递课堂服务。

(二)重在实效促进师生交流的桥梁模式

利用“珠峰”平台,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为钟楼区和镇坪县的师生沟通架设桥梁模式。教师专业指导:针对县内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成立学习小组,钟楼区教学名师以云课堂摄录的方式为小组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指导。学生双师课堂:定期开设双师课堂,分享钟楼区名师教学和优质资源。支教线下指导:钟楼区支教团队组织衔接两地帮扶交流工作,同时发挥学科优势成立相应的教师团队,指导县内团队的专业发展。

(三)因地制宜构建县内教学的自给模式

根据镇坪县实际情况,构建符合镇坪本地的自给模式。县内云端教研:镇坪县组织跨区域教研活动存在交通不便的困难,利用云端就可以打破地理屏障,顺利开展县内教研。教师云端授课:当无法进行班级授课或社团活动场地不足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云端授课,还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常州钟楼—安康镇坪”教育协作项目,在实践中形成了从整体到个体再到自主的精准扶贫路径。

(一)区域帮扶,拓展协作的广度

依据区域帮扶指导内容,结合镇坪县教学需求进行整体设计,找到每个学科的教学难点,针对性开展两地教研协作活动。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核心,两地数学教师开展协作教研。以公开课作为研讨的核心内容,两地教师通过“珠峰”平台的教研模式,围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互助探讨。镇坪县师训中心利用课堂资源传递功能向县内数学教师分享了钟楼区优质课程资源。江苏省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此特别开设数学学科板块化教学活动专题进行实践研究。

常州、镇坪两地使用的都是统编语文教材,两地以多节实验课为课例展开对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研究,对于教材文本的解读进行深入探讨。

由于镇坪县缺少术科专职教师,对于术课教学组织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缺乏经验。结合县内学生的兴趣爱好,两地依托“珠峰”平台的教研模式开展以实验教学操作为核心的教学协作活动。

(二)个体帮扶,拓展协作的精度

1.双师课堂,丰富学生课程体验。

笔者支教的城关小学是镇坪县规模最大的学校,但依然存在美、音专职教师缺乏的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笔者联系了常州学校的有关学科教师,开设双师课堂,定点结对帮扶。考虑到双向互动教学存在网络延时,所以同时启用两个教学平台:“珠峰”平台、腾讯教育应用平台。“珠峰”平台画面清楚但网络延时率高,作为镇坪学生观看远程授课的教学平台;腾讯教育应用平台画面模糊但网络延时率低,作为常州教师了解镇坪学生现场课堂反馈的教学平台。

2.远程评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解决镇坪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钟楼区成立导师团队,每月利用固定时间开展远程磨课活动,导师对教师教学进行针对性指导。如钟楼区组织在区内数学学科五级梯队教师里进行自主申报,同时镇坪县选拔潜力教师,两地每月一次在云端平台进行议课磨课活动,结对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为县内潜力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提升其专业素养。

3.支教团队,辐射区域教师发展。

常州市钟楼区支教团队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成立线下团队,辐射指导帮扶区域的教育教学。笔者作为镇坪县数学教研团队的一员,定期定点到县内乡村小学听课指导,并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钉钉”平台组织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同时开设公开课,向县内教师传授教学所需的信息技能。

(三)县内自主,增加协作的深度

1.县内云教研。

镇坪县在县师训中心的推动下开始尝试网络教研。2019年12月,全县大部分教师学会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研。县师训中心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力,组织名师送教、“国培计划”等云端教研活动辐射更多县内学校。同时县内有三个教育片区,同个片区内各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镇小、村小之间的校际教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校还利用“珠峰”平台,进行了校内的开学典礼、升国旗、十岁成长礼、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多样活动。

2.县内云课堂。

在钟楼区支教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镇坪县教育局组织全县教师开展视频课程建设。全县共收集了300多节微课课程,通过“镇坪教育”微信公众号进行展播,供师生及家长学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镇坪县教育局组织教师利用“钉钉”平台管理教学。基于平台,教师每日云端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健康打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分享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平台的使用保证了县内教学进度的统一,方便各校进行教学管理。另外,为了让优质课程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支教团队开展线上云社团招募活动,组织学生线上开展跨学校的社团活动。钟楼区某校支教教师开设了机器人社团,教师精心准备学习内容,与学生线上交流,将学生编写的程序写入机器人,并进行远程演示。

笔者在支教中还发现,镇坪县是全国吟诵文化之乡,县内经常组织吟诵活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扶贫要注重保留本地的教研特色,利用互联网辐射效应扩大本地教研品牌的影响力,让山里的孩子既能接收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又能够在本地的特色文化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支教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