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自然: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1-12-02 14:24
江苏教育 2021年79期
关键词:童话科学创作

杨 卉

夏雪梅博士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中对“项目化学习”这个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项目化学习正以一种崭新的学习样态发声,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学科课程的单元重构方式。

统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科学童话占据了一定比例。以二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由三篇科学童话构成:《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科学童话深受儿童喜爱,符合儿童亲近大自然、喜欢大自然的认知规律,更激发了儿童对大自然强烈的探究愿望。如何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如何支持儿童用童话般的眼睛发现大自然,如何激发儿童用童话的语言表达大自然,如何让儿童从读他人的科学童话走向创作“我”的科学童话……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可以在项目化学习理念的观照下,对童“话”大自然的项目化学习进行探索,并展开科学微童话创作的实践研究。

一、科学微童话创作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内涵

真实性是语文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真实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并不要求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每个要素都是真实的,而是要让学生看到知识和世界的某种联系。科学微童话创作便是让学生真实亲历创作科学童话的过程,由读他人童话激发创作微童话的灵感,逐步让他们发现知识与自然万物的联系。

1.科学微童话源于儿童天性。

科学微童话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科学微童话短小精练,语言生动通俗,情节生动有趣,让儿童产生本能的喜欢。激发儿童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热情,是科学微童话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从尊重儿童的天性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主动引导学生挖掘身边与科学微童话有关的教学资源,将其和科学微童话的内容进行整合,进一步促进儿童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儿童从阅读书本中的科学童话走向创作自己的科学微童话。

2.科学微童话基于学习原点。

科学微童话创作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中,关注生活,留心大自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科学微童话的创作更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引领儿童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从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生活案例出发,以童话“眼”去重新审视大自然,表达大自然,这不仅还原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进一步点燃了儿童主动创作科学微童话的热情。

3.科学微童话促进素养提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提升儿童学习素养的本质在于鼓励儿童心智的成长,支持儿童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足够的学习力。科学微童话的创作离不开真实生活情境下儿童的观察和思考、记录和反思,伴随着儿童的心智一起成长,支持着儿童做一个心智自由的人,让儿童学会学习和表达自我。

二、科学微童话创作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路径

1.聚焦核心知识,统整单元教学。

项目化学习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收集器,不断聚拢着更多知识信息,注重概念性知识的整合。我们应当放大并聚焦这些核心知识,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深入理解概念,引发深入思考。

项目化学习应当实现“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变身、“碎片学习”向“整体学习”的转向,其首要任务是:从教材出发,提炼主题,聚焦核心知识,设计真实情境,鼓励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网。在探究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被童话故事里生动的情节描写、大胆丰富的想象深深地吸引,更产生了创作的期待。科学童话的创作,离不开观察、积累、表达、探索、体验、反思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调动具身性体验,投入情感参与,才能展开真正的创作活动。因而,应从大单元整体教学出发,设计以童“话”大自然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2.围绕驱动性问题,亲历学习实践。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以观察交流为主要学习手段,丰富观察所得,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形成“我的自然观察笔记”;让学生放眼于大自然,沉浸于观察和探索的思维空间。我们鼓励学生以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观察并研究一种自然现象。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班级读书会形式,进行科学绘本导读,帮助学生打开表达大自然神奇变化的窗,以严谨的科学现象解释、活泼有趣却不失科学性的童话表达,为接下来的科学微童话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本与样式,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儿童自由创编科学微童话,在创编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描绘大自然的神奇变化,让科学性和儿童性在想象的世界里恰好相逢,完美融合,让学生亲历实践意味着让学生像一个科学家、作家、摄影师、观察员那样,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持续性的实践与思考。和其他学习方式不同的是,项目化学习围绕驱动性问题持续深入研究,继而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引导着所有参与的人员对成果进行交流和评论,公开、共享的过程是整个项目化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开展示自己的成果,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实践变得更有动力,也促使着学生反思学习行为,让所学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可论化”,同时让整个项目变得更具真实性。

三、科学微童话创作项目化学习的效果评价

1.真实情境中的“真学习”。

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真实情境融入整个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就会真正发生,素养便会真正“养成”。童“话”大自然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搭建了“早知道、会安排、能落实、有反思”的十二字学习模型:“我们需要进行哪些项目化学习”是向学生预告的“早知道”;“如何具体规划项目化学习任务”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其“会安排”;“怎样将每个项目学习内容落到实处”是强化“能落实”,努力让每一个学习项目有交代;“回顾整个项目化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是引领学生“有反思”,促进新项目化设计的再出发。十二字的学习模型为学生打造了真正的学习情境,促发学生开展真正的学习活动。

2.言语实践中的“真研究”。

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那样进行思考和实践,遇到真实的问题并进行判断和思考,促发学生的“真研究”。进行“课本里的科学童话”“我的自然观察笔记”“科学微童话创作”这些项目内容时,学生亲历一系列的“真研究”过程,其过程融入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架起了自然生活和项目学习之间的桥梁。既有声情并茂的讲述、图文并茂的记录摘抄,又有绘本的创作、个人观察笔记的勾画剪贴,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创意连连。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正是“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

3.互动交流中的“真评价”。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结果性评价考查学习成果,童“话”大自然项目化学习考查的则是学生所创作的科学微童话。无论哪种评价,项目化学习评价都要对学生的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进行评价,这两个维度的评价与学生口头、书面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紧密相连。项目化学习不仅是“教法”的转型,更是“学法”的变身,它鼓励并支持每个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卷入者,更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猜你喜欢
童话科学创作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墙之隔》创作谈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创作随笔
科学拔牙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