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关中私家陵寝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探析

2021-12-02 06:05向姝蓉豆可欣张新果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神道度值陵园

王 琼,向姝蓉,豆可欣,赵 嵚,张新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空间句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伦敦大学Bill Hillier 首先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分析其复杂的关系[1]。Depthmap作为空间句法的专用分析软件,其提供的可视性图解和视域模型可以研究对象空间的结构,以解读可达性、视域交集等[2],即可以通过连接度(Connectivity)、整合度 (Integration)、深度值(Depth)等指标,分析不同空间层面之间的关系[3]。

风景园林界对园林空间的探讨由来已久,如彭一刚对何园空间序列联系的分析与探索[4],而且近年来,空间句法理论作为定量分析空间关系的理论,逐渐受到风景园林界学者的关注,如杨琪瑶与张建林对狮子林主假山路径空间结构形态与其营造的神秘性与趣味性间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5];陈宇等以个园为例,借助Depthmap软件,结合感观体验与实际游览感受,把握个园的空间特点[6];陈宇等对南京晚清宅第园林空间构形进行了量化研究[7];李雨泽等对陕西关中吴氏庄园庭院空间组织进行了拓扑分析[8];曹伟等对扬州何园进行了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组织分析[9]。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能够承担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量化分析工作,并提出新思路和得出新结论,但自问世以来一直服务于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多用于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即主要用于分析园林建筑空间或园路路径空间等,一般不涉及或避开了植物因素,而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主题展现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因此,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植物空间并界定植物凸空间值得探索总结,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唐氏陵园历史沿革和园林布局

1.1 历史沿革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10],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君王、达官富商皆非常重视,由于特殊的修建目的与建造需求,形式样式等与其他园林风格迥异,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陵寝园林研究主要集中于皇家陵寝园林,近现代以来破坏严重,私家陵寝园林完整保存至今者为数甚少,也限制了私家陵寝园林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是秦汉皇家陵区的集中地,除皇家陵寝之外,私家陵寝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唐氏陵园是一处建于清代后期的私家陵寝,地下寝宫虽遭盗挖,但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的园林环境保存完好[11],是一处宝贵的清代私家陵寝园林研究资源。

唐氏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是清代官员唐廷铨的陵园。唐廷铨官至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议大夫、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衔,正三品官员,在世期间,多次捐献钱财助力于朝廷基业,颇受皇帝褒奖。1850年唐廷铨故于泾阳,棺椁运回旬邑后先停灵3年,期间其子为其精修墓园,直到咸丰三年(1853)四月才得以下葬。同时,为嘉奖缅怀唐氏,朝廷特意下旨允许其修建石牌坊(图1和图2)。

图1 神道及牌坊

图2 坟茔、石碑及供桌

1.2 陵园布局

唐氏陵园坐北朝南,占地近3 000 m2,整体布局呈长方形,正南开门,四周有围墙。陵园内部以牌坊为中界,自南向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神道,由前到后依次是石狮、石马、石羊和石人雕像,沿神道间隔均匀,左右对称布置,陵园后半部分布有供桌、石碑和坟冢,坟冢上盖明楼。

陵园内树木茂盛,一进门紧邻神道处,左右对植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和陕西卫矛(Euonymusschensianus)混合种植的灌木各一丛,石狮左右对植有龙爪柳(Salixmatsudanavar.matsudanaf.tortuosa)各一株,围墙至神道双斗旗杆之间左右对称、列植两排小乔木,有侧柏三株、刺柏(Juniperusformosana)六株和黑松(Pinusthunbergii)五株。双斗旗杆和牌坊之间对植侧柏各一株,云杉(Piceaasperata)各一株。石牌坊两侧各对植侧柏一株,黑松一株。陵园后半部分的围墙和神道之间对称列植侧柏,各七株,另对植有云杉各一株,大叶黄杨(Buxusmegistophylla)各一丛。坟茔以北,围墙内角处对植侧柏各一株(图3和表1)。

表1 植物等园林要素的视线及空间可达性分析

图3 旬邑唐氏陵园平面示意图

2 研究方法

2.1 可视层与可行层的划分依据

植物凸空间的界定目前尚无明确标准。空间句法理论对凸空间的定义是:假设一个空间内部,任意两点之间可以相互看见。鉴于乔木和灌木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特殊性,查阅资料后认为可行层、可视层中有关植物的凸空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界定: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12],2012年18岁及以上男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 cm和155.8 cm。参考人体工程学基本数据,取1.6 m为人体视线平视高度,取1.65 m为人体平均身高[13],以是否影响人的视线和通行为界定标准,确定可行层与可视层的影响断面高度。

对于可视层,以视线平视高度1.6 m为基准,若建筑、植物等景观单体高度在1.6m以下,不会遮挡视线,可认为对视线无影响,为可视区域;若建筑、植物等景观单体高度在1.6 m以上,对视线有遮挡作用,为不可视区域;以此为依据绘制陵园可视层分析底图并导入Depthmap进行视线分析。

可行层面植物凸空间界定的核心在于该空间是否对人的行动产生限制。灌木由于其特殊的形态限制,冠幅到达的空间都会限制人们的行动,因此归为不可达空间。乔木凸空间的界定分为两种情况:最低分支点低于平均身高的低矮乔木,最低分支点高于平均身高的高大乔木。低矮乔木最低分支点低于平均身高,会阻碍人行动,因此视为不可达空间;高大乔木的主干对人们的行动阻碍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将每一棵高大乔木都看作一个独立空间,对人们行为可视为无影响。

本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和概率学原理界定植物凸空间,并推导分析,具体方法是:假设(1),在一个全部都是高大乔木的无限平面(以100棵树为例),将每棵高大乔木化做一个可达凸空间,利用Depthmap分析;假设(2),假设高大乔木的树干对人的行为有限定作用,即树干部分不可达,绘制其凸空间并导入Depthmap分析。结果是假设(1)(图4)将每一棵高大乔木看作一个凸空间,人在其中时,到达任一植株概率相等,分析结果合理;假设(2)(图5)是假设树干对人的行为有限制作用,即树干不可达,分析结果却是人在其中时,到达乔木的一侧概率高,而到达乔木另一侧概率低,颜色越暖到达可能性越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假设(1)成立,假设(2)不成立,这一结果也与最初的分析一致,即高大乔木个体视作单独的凸空间,在绘制可行层凸空间时予以显示;而低矮乔木,视作不可到达空间,可行层凸空间绘制时不显示。

图4 树干无限定作用

图5 树干有限定作用

2.2 可视层与可行层的划分

旬邑唐氏陵园空间结构呈纵向联系,具有清代私家陵园的基本格局:神道尽头是一座牌坊,牌坊位于整座陵园的中部,其与坟茔之间布置有石碑、祭台、石像生等,入口处及神道两侧对称列植松柏类常绿乔灌木,植物种植呈复合型结构,且对植物景观的处理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园林特色,并无特殊景观设计,因而在其凸空间划定时可采用以上论述的方法。基于植物凸空间的界定,唐氏陵园园林要素视线分析和空间可达性分析结果汇总为表2。

基于以上分析,唐氏陵园空间的划分从陵园纵向单元(图6-a)入手,在可视层中绘出建筑墙体并对植物处理;可行层平面图中绘出园内所有可行区域,将陵园划分为有植物景观和无植物景观两种凸空间,绘成可视层底图(有植物景观图6-b, 无植物景观6-c),以及可行层凸空间图(有植物景观图6-d, 无植物景观图6-e),将凸空间导入Depthmap软件编制空间关系拓扑学表达方式,即图6-f(有植物景观)和图6-g(无植物景观),最后将可视层底图(6-b、6-c)与可行层凸空间图(6-d、6-e)导入Depthmap软件,进行视线分析与可行性分析。

图6-a 陵园空间纵向单元

图6-b 可视层底图(有植物景观)

图6-c 可视层底图(无植物景观)

图6-d 可行层凸空间(有植物景观)注:图中数字为不同要素界定的可达性凸空间编号,下同。

图6-e 可行层凸空间(无植物景观)

图6-f 陵园凸空间拓扑关系(有植物景观)

图6-g 陵园凸空间拓扑关系(无植物景观)

2.3 指标选取

2.3.1 连接度 反映空间中各个空间节点与整个空间系统的紧密程度,是一个静态局部度量值。一个空间的连接度值越高,空间渗透性越好,视域覆盖范围越大(图中颜色越暖表示连接度值越高,颜色越冷表示连接度值越低)。

2.3.2 整合度 表征一个空间与局部空间或整体空间的关系。整合度越高,可达性越高,它衡量一个空间吸引到达交通的潜力(图中颜色越暖表示整合度值越高,颜色越冷表示整合度值越低)。

2.3.3 深度值 从空间局部到达空间系统的每个单元的步数,表达空间局部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即节点在空间系统中的便捷度。深度值越大,可达性越低[14](图中颜色越暖表示深度值越低,颜色越冷表示深度值越高;另外,色彩复杂度越高表示从空间局部到达空间系统的每个单元的步数越多,即深度值也越大)。

3 结果与分析

3.1 陵园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与整体空间特征

陵园平面图矢量化处理后,利用Depthmap软件计算得出的各凸空间整合度数值,比较其可行层和可视层的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得出其空间拓扑关系。

植物凸空间的处理基础上,旬邑唐氏陵园可行层(图7)可见,神道前半部分颜色最暖,值最高,从入口至墓茔神道的颜色逐渐变冷,即连接度值和整合度值均逐渐降低。除后半部分神道西侧连接度值略高于东侧外,其余神道两侧空间的连接度值几乎对称相等。深度值结果刚好与连接度和整合度相反。

图7 可行层(有植物)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由上至下)

可视层(图8):神道前半部分中部与石牌坊中部颜色最暖,连接度值较高,其中以石牌坊中部最高,而后颜色变冷,连接度和整合度值降低,除神道后半部西侧部分值比东侧略高外,其余大致为两侧对称,深度值结果与连接度和整合度结果相反。另外,从深度值图面的色彩复杂度来说,可行层色彩复杂度高于可视层,说明可行层深度值高于可视层深度值。

图8 可视层(有植物)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由上至下)

去除植物景观对陵园空间的影响后,可行层(图9)神道前半部分颜色最暖,连接度值最高,而后颜色逐渐变冷,即连接度值逐渐降低,且神道两侧空间的连接度值几乎对称相等,从整合度分析图来看,园中部及后半部两侧最高,东侧略高于西侧,深度值与整合度值相反。可视层(图10)石牌坊两侧颜色最暖,连接度值最高,其次为神道前半部和后半部明楼处,且明楼西侧值略高于东侧,其余几近对称;整合度值除石牌坊西侧明显高于东侧外,其余与连接度值变化一致;深度值在入口处,除高体量建筑后的小部分空间值较高外,整个园中几乎相同,非常通透。另外,从深度值分析图的色彩复杂度来说,可行层色彩复杂度相对可视层要高,说明可行层深度值高于可视层深度值。

图9 可行层(无植物)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由上至下)

图10 可视层(无植物)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由上至下)

3.2 连接度分析

分析对比有无植物景观两种状况下陵园连接度,发现:

第一,植物景观将视线集中在了整个墓园中间而不是发散在两侧,其颜色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变冷,体现了墓园空间对人们行为的独特约束关系,作为表达尊敬缅怀之意的纪念性场所,人们在其中的行为会受限制,不能如同私家园林空间可随心游玩,而是集中在神道上,缅怀逝者之后离开。植物在陵园景观中起到重要的视线围合与限制作用。

第二,通过狭长小道进入墓园后,突然放大的景观会给人以辽阔壮观之感,到中间石牌坊位置颜色最暖,将视线收到最小,穿过牌坊后,又突然放宽视野,使整个陵园的景观空间虽然小但却富于变化。植物景观有助于形成陵园“放-收-放” 的景观序列。

第三,牌坊上书有“圣旨”二字,为示尊卑,唐廷铨墓碑不能与“圣旨”二字在同一直线上,需要有所偏斜,从其连接度可看出,墓碑放在了墓茔左侧,对视线有一个向右引导的作用,既体现了君臣之礼,也表达了对已逝之人的尊敬。

第四,对比有无植物景观情况下陵园的连接度值发现,有植物景观情况下从陵园入口到墓茔之间连接度值逐次降低,而可视层面并没有这种关系,并且在石牌坊之后尤其明显,可行层连接度值明显低于可视层,颜色偏冷,营造了牌坊之后可视而不可达的空间效果,体现对逝者的敬重。

3.3 整合度分析

对比有无植物景观两种状况下可行层与可视层的整合度发现,植物景观在整个陵园空间布局中起着行为引导作用。没有植物景观时,石牌坊两侧最容易到达,即整个陵园连接度较高的位置都在围墙旁,这与造园者的设计立意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并不相符。增设了植物景观后,石牌坊是整个陵园最易达到和看到的地方,与古代尊卑思想密切相关。石牌坊皇帝下旨特许修建,耗时五年,非常精美,顶部书有“圣旨”二字。整个陵园设计中,将其布置在最醒目也最通达的地方,表达了对封建君王的感激、崇敬之意,也体现了时代特征。另外,植物景观将整个陵园整合度较高的位置集中在神道两旁,限定了人们的行为路线,与陵寝园林这一特殊园林景观的要求与氛围相符,表达了缅怀敬重之意。

3.4 深度值分析

可行层和可视层的深度值分析图色彩丰富度均是有植物景观,高于无植物景观,即植物景观增加了景观深度值,降低了可达性。另外,无论有无植物景观,可视层的深度值均远低于可行层, 说明视线可达性较高而实际空间的可达性却低,即许多在游览中步行不可达的空间,在视觉上却是联通的,这与连接度分析中的第四点结果一致。

4 结论

(1)植物景观对唐氏陵园景观营造表现为视线与行为引导作用。在可视层面,将发散到整个陵园的视线集中到牌坊中央,营造“放-收-放”的景观序列,使整个陵园有较强的整体性和丰富的空间层次。

(2)植物景观对整个陵园的塑造表现为围合空间,辅助营造纪念、敬重、严肃的氛围。在可行层面,在原本可达性较高的石像两侧空间栽植树木,降低其可达性,将空间整合度集中在神道与石牌坊部位,使整个墓园结构紧密;限定游览路线强化了墓园规整感、严肃感与压迫感,营造出敬畏、肃穆的纪念性环境氛围。

(3)本研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植物凸空间界定,从可行与可视两个层面建立分析模型,定量研究植物景观对私家陵寝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较直观、清晰地分析了植物景观私家陵寝园林空间营造中所起的作用,也表明运用Depthmap对园林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可行。

猜你喜欢
神道度值陵园
探讨公路项目路基连续压实质量检测技术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按神道 促睡眠
日本神道的《易经》视野
基于空间句法的沈阳市北陵公园可达性分析
基于互信息量和自回归模型的镜头分割方法
微博网络较大度值用户特征分析
走进陵园(外一首)
日本社会への神道の影響
今夜,我们走过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