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片分析课改尝试与分析

2021-12-02 10:18陆佳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摄影高职

摘要:笔者以高职院校摄影摄像专业必修课程《图片分析》进行课改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对接摄影赛事、展览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高职生的主要问题聚焦于缺少积极主动性、对摄影赛事不感兴趣等问题,从课程需求角度出发,通过赛事接轨与教学内容变化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性与关注度,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与变化。

关键词:摄影;高职;图片分析;课程改革;

摄影摄像专业有鉴于当今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前景,拥有广阔开拓空间与未来发展可能;蓬勃发展的数字图像创作,在信息爆炸的图像媒体交流平台上,需要进行鉴别与欣赏。《图片分析》课程在高职院校摄影摄像专业课中处于必修课门类,前置《摄影基础》相关课程,在《商业静物》等技能型初始课程后期,起到衔接作用,在引入更多专业创作的同时,需要通过进行更专业的图像类别鉴赏,进而分析摄影创作的高下。

一,课改起因——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需求的强化

就《图片分析》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尝试,起因源于高职院校对接职业技能,将更多课程设置与职业就业环节进行链接,图片分析课程相较于其他《商业静物》、《婚纱人像》等课程,课程性质偏向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且理论内容多于实践内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就基础层次而言,不具备较强专业性与竞争性,往届学生就课程反馈效果一般,不适于学生在实习阶段展现自身技能类范畴。

在学生反馈效果不佳前提下,摄影摄像教研室就《图片分析》课程进行调整,有鉴于近几年摄影赛事的多元化,高职院校能够参与的摄影赛事与摄影展逐渐增加,摄影赛事含金量进一步提升,进而将课程设计方向与就业方向、摄影赛事方向进行初步调整与链接,期望通過对接实际项目与赛事,调整课程效果,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提供更有利条件。

课程改革方向在于将技能与理论结合,通过艺术理论的渗透,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与长远发展,从而研究出符合图片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影像发展的时时变化,将技能应用提高到独立创作层面,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创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完成影像创作思考过程,对自身创作与发展进行梳理,明确目标从而长远发展自身所学技能特长。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本地艺术人才、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艺术文化理论具有战略性意义。

学生在对课程设置的反馈上主要问题集中于无法应对未来职业需求,高职院校生毕业后就职门类主要集中于影楼、工作室、个人摄影创作、企业摄影需求等方向,摄影作品集中于商业摄影创作,就此类需求,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偏于理论创新而实际拍摄锻炼环节仍有空缺,且学生在校阶段对于职业技能需求不明确,容易选择艺术、纪实类创作表达自身观点,而忽略实际就业需求技能,从而使得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需求发生一定偏离。正是基于此类问题,课程改革与调整势不容缓,教研室在每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阶段均会将课程设计与学生反馈作为考察重点,而课程变更也随着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等硬性条件进行调整变化。

二,课改初探——就图片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课程改革初期,即学期开始前,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实际摄影应用技能方向确定理论讲授范围。课程中调整理论讲授范畴的宽泛性,将偏重理论研究、摄影历史发展等早期内容进行调节,通过结合实际范例,以商业摄影中的诸多分类形式,如人像、产品、活动等分类进行归纳,介绍创作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学习。通过相关摄影赛事导向结合,通过了解摄影创新趋势、艺术创作导向等图像分析,了解社会发展影像变化,从而指导实践创作不过时,能够引领潮流摄影,更好地为社会大众创作实践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对情况,使学生获取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单元教学设计环节,从原有理论分析进行细化,通过实际接轨职业门类进行分门设计教学与创作实践,并通过赛事导向,强化学生自主创作意愿。

1,门类专项化拍摄实践训练:通过不同单元设计,将一种摄影风格创作进行介绍与创作实践,后期创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新实践。以2021上半年《图片分析》课程实践分解步骤,分类为静物产品摄影创作实践,通过课程教学环节介绍静物产品商业类赛事获奖作品、产业一线创作纪实,对学生拍摄创作进行介绍与规范,在实践拍摄环节,对标商业摄影需求,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掌握技术技巧应对实际工作。分类人像摄影创作实践,通过结合第四学期的职业技能证书环节,锻炼人像摄影、婚纱摄影等单元,通过对接职业资格考证与实习工作大方向,解决学生人像摄影实际问题,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求职中影楼、工作室、摄影单元个人创作的需求。分类建筑、风光摄影环节,在商业摄影需求层面拓宽学生求职就业面,从而将更多摄影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环节中,掌握更多技术技巧与展现形式。

2,赛事导向化拍摄实践训练:课程教学中结合国内外不同摄影赛事单元设计,将近年来摄影创作发展方向进行引入与关注,通过了解新的创作方式方法,结合学生拍摄实践,从而更好地为之后的实习与工作进行准备。在课程实际展开环节中,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国内外摄影赛事如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伯奇杯摄影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等国际赛事、国内一类赛事的导入,通过让学生去寻找对应题材摄影作品,进行分析与模仿,掌握摄影技法、用光技巧等,再进行独立创作,从而获得一定拍摄意识与技法的进步与突破。学生在拍摄作品环节能够通过自身思考进行创作,从而获得更多感悟与收获,主要在于参与赛事获奖后,学生对自身的创作能力得到认可,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唯有通过此类赛事与课程的接轨,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自身拍摄创作的认可度与荣誉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关注度。

线上媒体展+线下摄影实践训练:课程中通过线上渠道了解国内摄影作品发展趋势,线下实践训练进行拍摄练习。并通过线上线下作品投递参赛、参展形式,验证课程教学成果。此类环节得益于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视,在国内大学生一类比赛环节获得设置高额奖金,调动学生参与赛事积极性,在课程实践环节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够就赛事作品进行积极创作,且在构思环节凸显出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技能上手实践性强,而理论薄弱环节,由于课程设计教学与赛事对接效果,能够有效规避一定程度的思考误区。课堂教学环节中,多数同学能够根据实践训练的需求,设计自身拍摄思路,并进行拍摄完成,存在问题主要在于题目设置的主题环节,稍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创作的题目,主要集中于思想性较强的主题设置,就今年的多项赛事有一定程度影响。但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的完成度基本保持良好,此类训练仍有保留空间,但在调整思路设计环节,需要教师团队不断磨合与改进。

三,课改成果——对标技能赛事,转化教学角度

图片分析课程属于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大二图片方向专业学生必修课,学生自身具有实践基础与拍摄基础,学校硬件设施与教师软件條件等已满足课程实践需求,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下,也能更好地衔接图片方向其他专业实践操作课程,更好地将实践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以学期为单位,在期初开展教学布置,月度任务与完成标准,将课程需要拍摄的作品数量与安排大致进行规划与交代;在每周课程讲授环节中,结合门类专项与赛事导向环节,督促学生学习与实践,在月度任务中完成学生创作实践创新;以学期内国内各项摄影赛事(伯奇杯、大广赛、数字媒体艺术大赛等)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投送摄影比赛,真实掌握学生创作在国内高校摄影水平与实际应对问题。

就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投送结果来看,《图片分析》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两年间指导学生获得金鹄摄影单元二、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在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赛、国赛获优秀奖1项;指导学生在2020年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华东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在2020年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华东赛区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三等奖1项;同课程合作指导老师获得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在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等。就摄影赛事结果不完全统计而言,高职院校摄影赛事获奖数与本科院校获奖项目几可持平,且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在于学生的创作思路挖掘,如果在创作设计环节加大构思设计的拓宽性,将会获得更丰厚成果。而获奖的结果,能够调动学生更加积极创作参与,从而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

在转化教学角度环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爱好与思考方式,针对不同学生案例进行单独设计与调动,从而获得更好实践效果。在课程改革实施环节,调整策略诸如针对学生爱好兴趣,增设体育摄影环节、航拍摄影实践指导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在拍摄环节中的自主创作意识,从而获得更加积极主动反馈效果,也使得学生在主动搜寻创作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眼界,挖掘不同创作空间获得更好效果。

在教学成果获得一定提升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角度也在课程结束后提上日程。在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完毕后,《图片分析》课程面对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主动思考与拓宽思路环节。无论是摄影创作环节、赛事成果环节反馈出的主要问题,皆在于学生创作的思路局限性。此类问题亦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对赛事失败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相较于独立创新,更加适应于方法创作的复制,对技法掌握的实践性较强,但设计思路容易囿于关注面与自身的局限性。主要问题即在于学生的文化通识局限性与薄弱性,针对摄影工作实践环节的重复性拍摄不存在问题,且易上手的操作流程易于让学生掌握,在实践环节与实习阶段接轨速度较快;但在思路创新环节,则很难达成效果。学生就自身创作进行创新思考环节,容易存在问题诸如无法切实与自身爱好相关联,从而较难达成创作意愿,思考内容趋于扁平化、流于表面问题,无法达成深度挖掘题材的思考性与广泛性,使得创作阶段难以达成共鸣,且拍摄内容流于形式,缺乏创新与独特性。在对比其他院校学生作品时,存在一定差距。

四,结语

在进行《图片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诸如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薄弱与调动艰难问题,在实际进行环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单独思考与针对性调节,如摄影专业学生中曾有体育专业生,此前拍摄练习环节一直无法调动其拍摄积极性,而在此次课程实施环节,由于了解了学生的爱好与初衷,针对体育锻炼拍摄进行单独指导,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而在拍摄实践环节进行了连续摄影创作实践,学生获得一定启发与拍摄效果,在最终作业反馈上获得良性促进。再如航拍体验的加入,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的情况下,仍有兴趣爱好支撑其暑期创作,在航拍角度与练习上投入更多时间,且获得更多实践作品,并对其社会实践促成了更多正向影响。此类成果皆是《图片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结果。

但在良性促进的结果支持下,仍有遗憾。由于高职院校技能型课程设计的调整,《图片分析》课程在进行改革的尝试后,仍于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较大调整与变更,课程进一步细化向商业摄影实践导向,取消了图片分析课程的设置。无法继续进行深化研究与单门课程的继续改革,虽有遗憾,但在后续其他课程中仍有指导作用与调研空间。

作者简介:陆佳琳(1987年4月—),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影视编导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图片摄影。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邮编 322118

校级课改项目:图片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HYK202016,结题论文。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摄影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