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探索教学

2021-12-02 12:12侯春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分类文字文本

侯春涛

我曾说过:“美丽的语文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玫瑰虽美,花下却藏着一根根伤人的刺。想摘花的人,常常因刺止步,望花兴叹。只有不惧刺的痴迷者,才能抱得鲜花归。语文亦如花,其美不能唾手可得,需教师徜徉在氤氲文字构建的文化世界里,像蚕食桑叶一样孜孜不倦地解读,才能被文中富有哲学思辨的语言擦亮神采奕奕的眼睛;才能披文入情,在汩汩滔滔的情绪流里心旌荡漾;才能尽情享受美妙文字构建的优美意境。解读越深入、细腻、新颖,语文之美就越惊艳众人。

然而解读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云遮雾罩的文本,解读人需有拓荒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需有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追寻文本之美的坚韧与执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解读中的常态。只有越挫越勇的人,才能像“扼住命运的咽喉”,体验到出文入言的书香。

如何做?

首先,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获得个人体验。所谓“裸读”,指读文本之前,不读任何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免他人的观点影响自己,造成思维束缚,形成定势,导致解读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缺乏新颖性与创造性。

其次,根据教学需要对文本进行分类,定位。不同的分类,定位,直接影响到解读的方向和解读的深度。这里,我推荐王君老师的七种文本分类法:主题型,语用型,诵读型,思辨型,写作型,拓展型,积累型。文本的分类,其实是文本解读的一种觉醒。同一文本因分类不同,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复杂的文本内容的解读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饮”,指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聚焦点,即“神聚”之处。解读以“神聚”为中心,发散开去,找出支撑“神聚”的各种“形”来,即材料。可以说,准确的文本分类与定位是解读的一条捷径,它帮助解读者迅速缩小解读范围,找准解读方向,获取事半功倍的成效。

最后,文本解读要落实到思想,情感,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是核心所在。特级教师王君说过:“语文课上得多了,感觉所有的创意归根结底不过都是来自‘咬文嚼字’。”这话道出了阅读教学须通过咬文嚼字来领悟文本具有的意义,意蕴和意趣。因而文本解读要立足语言,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感悟到文字的色,香,味,意,形,以及文字组合所营造的独特意境,进而领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深度,情感张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下面仅就诵读型、语用型文本,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教学文本解读。

一、小学一年级上册《秋天》,诵读型文本解读

《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本融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来临时的喜悦之情。对于一年级孩子,如何教这篇课文呢?文体不能讲,写作不能说,留下的操作空间就只有美美的读了:以读绘景,以读明情,以读达意。如何做到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因此,本课作诵读型文本处理,效果会更好。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秋天树叶的变化;第二段写秋天天空和南飞的大雁;第三段以“啊,秋天来了”抒情性语言收束全文。文章语短情长,绘景立体鲜明,语言简洁明了。解读文本时,先找出物象——天气、秋叶、秋空、秋雁。然后梳理景物安排的顺序:由近及远,由地上到天空。其次找出景物间的逻辑关系:天气变涼导致树叶变黄,秋雁南翔;看到物象的变化,人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秋天来了”。最后品味写景语言。文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绘景传情呢?边读边品,发现作者描绘树叶就抓其颜色,数量和动态变化来表现秋叶的美感;写天空扣住颜色和高远来表现秋高气爽的特点;写大雁抓住南翔的姿态来表现秋意渐浓。整个画面有静有动,层次分明。通过细读能真切地感受到散文语言带来的阅读愉悦。

作为诵读型文本,先让孩子们走近秋天,读出秋景;然后走进秋天,读出人的感喟:啊,秋天来了。这种感喟来源于作者切身感受,来源于作者亲眼目睹,让孩子们找出作者感受与目睹的句子,然后在美读中品味语言,感受热爱秋天的深情。

二、小学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语用型文本教学解读

《有的人》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歌同样讲究语言,其精致语言背后,隐藏着诗歌的灵魂。品读好诗歌语言,才不枉读诗。品读的关键咬文嚼字,通过咀嚼去感知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读诗题可知,这是一首纪念鲁迅的感发诗,即诗人有感而发。他感发什么呢?诗节1就直接表明感发两类人生:一类“虽生犹死”,另一类“虽死犹生”。这种感发没用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两种人对人民的言行,对名利的追求,对活的意义的选择和不同的结局来表现。诗节2塑造的形象逼真,有画面感。特别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的丑陋言行,活化出一个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欺凌者形象。那个“骑”字,不能只看着一个简单的动作,其背后有淫威人民的思想在作祟。其灵魂的肮脏,人格的卑劣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人居然想刻石立碑,“美名”万古扬,可见其厚颜无耻!这种人,为了活,可以做出泯灭人性的事情来——“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当然,其下场也可悲——“人民把他摔垮”,将他彻底消灭。因此,这样的人,活着也死了。相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却流芳百世。一个“俯”字,看到他的谦卑与恭敬;作牛作马,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此精神的人,才会羡慕默默无闻,长于旷野的野草。他要像野草一样,活着求平凡,死亡求洒脱,把野火的焚烧作为最后归宿。没有了名利的束缚,没有了生死的眷顾,这样的人就能超越自我,就能“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这种人,注定会永生,因为“人民永远记住他”!

诗无达沽,文无定解。以上仅个人对文本解读的一点肤浅看法与笨拙尝试。

猜你喜欢
分类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梦中的文字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