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葫芦丝音乐教育发展探析

2021-12-02 17:39宫振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葫芦丝途径影响

摘要:葫芦丝是傣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代名词,通过对葫芦丝音乐教育传播的路径分析,探索双减政策下葫芦丝教学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葫芦丝;途径;影响

葫芦丝作为一件民间民俗乐器,最早主要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思念爱慕之情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现在己经遍布全国各地,即存在于民间、城市,又存在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成为一种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器。

一、葫芦丝的历史及其发展简述

葫芦丝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音乐音色和传播影响,已经成为了傣族民族器乐乃至云南民族音乐的代名词。

葫芦丝最早不称此名,………傣语名称为“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葫芦丝在此民族民间中称为“葫芦萧”或者称为“葫芦笙”,这样的称谓的说法己经无法考证。但是在一份《德宏釆风报告》中提到:“1953年,云南省人民文工团(现在云南省歌舞团前身)的文艺工作者在德宏地区采风,在这里发现的葫芦萧乐器,一种可能是由于将傣族人们所说的不标准的汉语中的‘萧’误听为‘丝’而得到这个名称。”

根据史料记载,……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传统模式从单一的自然传统模式逐渐向大众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名气,曾被誉为“东方萨克斯”。

二、葫芦丝音乐教育主要途径

葫芦丝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葫芦丝产业文化,其中葫芦丝的音乐教育方面是葫芦丝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丝产业文化下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三个方面:

人数最多的是社会培训教育领域。葫芦丝乐器本身所具有的的便携性和价廉价性、乐器学习的相对简单性、音色的好听性,促使其拥有了广大的受众群体。社会培训主要面对的是成人群体和青少年群体。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下,简单易学的葫芦丝成为广大孩子的首选,速成、好听的特点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社会培训以市场需要为目的的特性,紧跟政策,将孩子和家长的需求有机的融合,进一步催生了葫芦丝社会培训的广大群体。社会培训最初针对的是青少年群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不练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等多种问题,直接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为有效的规避风险,很多培训机构采用了对家长的参与式共同学习教育,逐步衍变初既有针对青少年的培训也有针对成人的培训,多种方式的存在既拓展了培训群体又合理规避了风险,使培训机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葫芦丝群体的整体数量的增加。目前市场上多采用一对一、小组授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短期内(多指两个星期和一个月时间)能得到舞台展示、中期(多指三个月和半年)能参加艺术水平考级测评并取得理想结果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也是吸引学员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排除大量相对专业性的教学机构的存在,因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出资方、教育师资、教学目标尤其是家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相对来言,在市场上數量并不多。

随着葫芦丝社会培训的深入,社会培训机构对于师资的要求逐步在提升,经过专业训练的师资逐渐成为主力,由非专业方向通过自身努力发展而来的师资,因其缺乏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等因素,一部分师资正在通过对本身进一步的提升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一部分则选择了显性退出--即离开该行业和隐形退出--转岗到该行业的其他岗位。葫芦丝社会培训的本质是服务于资本,以市场需求为目的的,采用有效的方式,占有高份额的市场是该行业生存的核心,相对而言对于葫芦丝音乐教育的要求更趋于普及化的特点。

基础教育场所是葫芦丝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基础教育场所主要指基础学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不尽相同。公立学校多采用集体授课模式,选择葫芦丝教学一般有两个方面:学校所在区域受到教学设备和师资的限制,不具备开展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的条件;学校所在区域在具备开展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的条件下,开展特色教学的需要。私立学校则采用小组、集体和一对一授课并存的模式,选择葫芦丝教学一般是开展特色教学的需要。公立学校是以提升学生的美育教育为核心,私立学校在美育教育的同时,还涉及到市场生存问题,这也是造成两者在教学上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是向社会培训和基础教育输送师资的重要基地。高校对于葫芦丝的教学主要存在于选修课和通识课中,两者针对的人群不同,其教学模式、目标和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学生群体,以掌握葫芦丝的技能和文化为主,采用小组授课模式,是社会培训师资和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通识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葫芦丝的文化和初步掌握乐器演奏为主,采用集体授课木事,是社会培训师资和基础教育师资的补充来源。

葫芦丝产业文化下音乐教育的三个方面主要途径的有机结合,最终促使葫芦丝从一件民族民间乐器,发展为具有广大受众群体的流行民族乐器。

三、双减政策下对葫芦丝音乐教育影响

1、促进社会普及教育和群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丰富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孩子重新拥有了大量的自我时间,给予孩子时间的同时,也让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更趋于理性。葫芦丝的音乐特性和美育的功能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审视和提升,在社会普及教育方面,学习人数增加和展现形式多样性上将得到相应的体现。简单易学、挺俗易懂将促使学习人数的激增,乐舞结合、雅俗共赏的展现形式将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

2、促进基础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去功利化的背景下,依托葫芦丝为载体的学校基础美育形式,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孩子认知葫芦丝,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学校葫芦丝教育在注重技能输出的过程中,必将更注重于文化内涵的输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必然的选择,传统课堂技能传授、网络资源的融合、社会资源的介入,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学对于葫芦丝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3、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的丰富

高校的葫芦丝教育作为对基础教育和社会培训教育葫芦丝人才的主要输出方,在双减政策的客观影响下,给社会培训和基础培训带来的师资需求增大、葫芦丝修造产业人员不足的现实要求,势必会在课程教学方面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目前对于传统葫芦丝的课程对象主要是音乐舞蹈类学生以半年或者一学年选修为主技能辅助课,以全校学生参与的半年的通识认知课程。为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音乐舞蹈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能否增加,以增强葫芦丝的系统教育;对于所有学生,能否增设与乐器维修和制作相关联的课程,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葫芦丝从传统的民间乐器到现在的流行乐器,从少数民族的民俗乐器到各民族都喜欢的民族乐器,其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通过对葫芦丝音乐教育传播的主要途径或者传承阵地的梳理分析,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葫芦丝产业在传播途径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思考,抛砖引玉,以促进以葫芦丝音乐教育为案例的民族乐器的再发展提供一个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孟猛. 傣族传统葫芦丝及其音乐变迁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刘燧.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对推动地方民问舞蹈的思考——以云南红河学院舞蹈教学为例[J]. 黄河之声,2012年10期,65-67

作者简介

宫振钦(1979年8月) 男 山东邹平人 汉族 本科 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族器乐演奏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葫芦丝途径影响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