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营构的精神家园

2021-12-02 14:24王成一程燕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人伦底蕴战友

王成一 程燕

作家徐敏宗说:“《本根》,营造了一处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但是,‘院外有院’,天外有天;常在‘天然居’里陶醉,难免会跌落深渊。”“我将不再满足于荒唐滑稽的‘兔子打了人’;恋栈于热热闹闹的‘万驴镇’,要去养马,去养鸟,让它们跑得更远,飞得更高。”(徐敏宗《创作感言――写在<本根>现世之际》)

从这段话中一方面可以见出作者对自我的要求:不甘于平庸,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更生动丰富、更有价值的素材、故事、人物给人们提供奋斗的激情、进取的力量。也能透视出作家创作的思想追求。事实上徐敏宗的小说从思想层面看确实给人类建构了一处灵魂栖息的家园。这个家园的根基是传统道德底蕴,支柱是乡土人伦精华,顶棚是现代美好人性。

一、探寻传统精神根基

将作者的创作宗旨与其创作文本综合解读不难发现,不管是《本根》還是《好人巷》其基本方向大体一致,从传统文化中发现坚实根基,寻找优秀基因。

不管是《本根》所弘扬的人性之真诚、善良、孝亲、慈爱、廉洁,还是《好人巷》中的勤劳、憨厚、质朴、耿直以及基于感恩基础上的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坚守高尚道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无不体现着作者对塑造人塑造时代精神的思考:从优良传统中寻找人性之根。

《好人巷》的主人公是将传统道德中的“感恩”发挥到极致的典型,又是在感恩基础上将其他各种优良传统品质发挥到极致的典范。

他以生命的热度来感恩。郝学锋是迈进过鬼门关的人。是战友用自已的生命救了他一命。他活下来了,还被评为战斗英雄。可战友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郝学锋看来,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战友为了救自己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多大的牺牲?正因为如此,郝学锋觉得应该知恩图报。好好代战友孝老扶幼。所以,连续几个探亲假,他都去了战友老家,给战友母亲尽孝,帮助战友弟弟求学、成人。他在回答妻子彩娥不顾家的抱怨时说:“咱得设身处地为那边战友的老妈妈想想,人家永远见不着自己的儿子了,我去给人家当儿子恐怕都不合格!”这是他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喊!在郝学锋看来:战友用死为自己换来的这条命,做什么好事都不过分。更何况自己本来就是学雷锋标兵。雷锋热心助人不图名不图利。战友为救自己连命都舍上了,自己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

基于这种感恩,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基于这种感恩,他急人所急,助人为乐。能在紧急时刻不顾耽误自己生意,果断调转车头,帮助农妇把准考证送给了即将赴考却忘记准考证的儿子。

基于这种感恩,他嫉恶如仇,主持正义。帮助受了骗的农民找到了出售假种子的种子贩子,讨回了公道,挽回了损失。

基于这种感恩,他扶贫济困,舍己救人。出远途送客回程中,路遇小学生落水,弃车跳水相救,结果脱下来的衣裤连同里边的钱物被统统偷走,落了个裸身而归,闹得狼狈不堪。即使如此,也无怨无悔。

正如张传生所言:“受传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在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荒漠化、平面化,甚至在“文革”中被诋毁、被批判、被排斥的时候,都坚守那份从容,那份本真。他们视名利为粪土,而是把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生活协调、同事和谐作为人生的追求,把坚持、坚守人性、人品、人格当做人生的目标。他们是善良的,又是纯洁的、纯粹的。他们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民众的代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他们坚守传统的人文精神,树起了当代的道德风范。”“我们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包括,民族的忧患精神;民族的乐道精神;民族的人本精神;民族的和合精神和民族的笃行精神。这五种精神维系和支撑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精华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继承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本根”,就是来源于这些民族精神。”(张传生《人文精神的张扬》)

二、挖掘乡土人伦底蕴

从徐敏宗的几部长篇中不难看出,他在注重传统文化的根基与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究、挖掘在这个根基之上,人们在横向交际中形成的乡土人伦及其优秀底蕴。

《本根》以“慈河”为乡土象征,以雁达文为优秀精神的代表,展示乡土孕育的优秀精神。而《好人巷》的“好人巷”把乡间里巷作为美好人伦的发育繁盛之地,将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强化,发展出一条正义战胜邪恶之路,为乡土人伦净化勾画了蓝图。

“慈河”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母亲河”,她的乳汁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哺育了这里的劳苦人民,使这里的人民一代代生生不息,辈辈流传;也是她的乳汁哺育了这里的人民勤劳、憨厚、质朴、耿直的秉性。作品中的雁达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雁达文本来是军分区司令员的亲生子,因生母早亡被送给一个家道败落的农家。他生不逢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备受磨难。特别是在“文革”中,是非颠倒、人妖混淆,他受到严重打击。学业优秀的他不但未圆大学梦,而且被揪斗、被中伤。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坚信社会一定会进步,一定会还他公道。高考制度恢复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美好的命运在向他招手。特招参军、留校任教,和女校友、司令员的女儿结婚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但他为了照顾养父养母,为了苦命的妻子,毅然决然地同这些美妙的诱惑分道扬镳。参加工作后,尽管他不仅敬业而且精通业务、能力出重,但是,由于他只知道联系工作,而不注重时下的联系“上级”,联系“领导”,在“权力”大于 “王法”、“人性”的年代,他必然的受到限制。他的工作、发展、升迁、前途,统统都受到了限制。正是这种限制,使雁达文的人性,雁达文的个性得到张扬。正是在他的映衬之下,人们才更看清了社会的污浊和龌龊,看清市侩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惟利是图、不择手段,踏着别人的肩膀而达到个人私利的诸多罪恶和丑行,是何等的卑鄙和渺小!才能让人们看到雁达文这个在乡土伦理优秀底蕴培植之下出污泥而不染的艺术形象的高贵;让人们认识到他那充满理性、智慧光芒的低调的人生哲学,带给人们多么深刻的启迪、多么丰厚的教益。

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乡亲邻里中出现过 “小白鞋”、“孙云得”、“雁达远”等一些伤风败俗、有失教化、有失人伦的败类;在各种各样的舞台上出现过这样、那样的荒唐、无甚至聊丑陋、丑恶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无伤大雅,也摧毁不了乡土人伦中的人文精神,反而衬托了像雁达文、卢雁春这些朴实、善良,受到社会和人们尊敬的主人公。

可以说,乡土伦理的优良底蕴,培植了他这样一位善良、真诚、勤勉、憨厚、质朴而又能干的人民公仆,顺境时不张扬,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不搞花架子,在逆境中,从不畏缩,用自己的心力、毅力和拼劲同命运抗争。他既是人们敬慕的萃聚乡村伦理优秀底蕴、具有人性、理性的当代知识分子,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味十足的当代的好干部。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雁达文这样的人物才可以透视出进而挖掘出乡村伦理的优秀底蕴。

而《好人巷》写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学雷锋标兵复员回乡,他谢绝县里留他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安排毅然决然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困难重重的鞋帽厂。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伦精神典型。

他轻利重义,一心为公。退伍回来后,在和对手競争鞋帽厂承包经营权时,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平票的对手。理由是相二国比他更懂经营。出发点应是为企业好。当他帮着冯启明取经成就了果汁生产,使濒于破产的鞋帽厂起死回生后,他又謝绝了冯启明的高薪聘请,依然决然地从事他的文物保护工作。

他善良厚道,质朴纯净。在大年除夕领回一个患痴呆症走失的老妇人,打破“大年五更无外人”的风俗,说服媳妇彩娥,把老人当亲娘伺候。拾金不昧,把捡到的字画送还原主。

他见义勇为,义无反顾。他明知遭盗抢的伤者是对手的老婆,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伤者送去医院,代付医疗费不说,还被误解,像肇事者一样在医院陪床,直到伤者伤愈出院。

种种品质都可见乡土伦理优秀底蕴在他身上的强势萃聚。

综合徐敏宗小说创作意图来看,不管雁达文的廉洁守法、公正公平,还是郝学锋善良博爱、正义纯净,他们的行为、精神所展现的近似基督、神佛的情怀不仅让人们唏嘘,而且产生一种强烈的景仰膜拜。这正是作家探寻的人类过去、现在、未来都需要坚守的情怀。

不管是《本根》探寻传统精神的优秀根基,还是《好人巷》挖掘乡土伦理的优秀底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弘扬现代美好人性,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也就是说,从传统文化与乡土生活中提纯人性之美,弘扬美好人性,提升人格品质,提倡优秀传统,鞭挞邪恶人性,“歌咏本真之不弃,感叹劣根之粗鄙,呼唤人生之良知。”(徐敏宗《<本根>后记》)是作者的基本意图和主题。

总之,作者通过《本根》《好人巷》及作品中的主人公雁达文和郝学峰给我们塑造了优秀人格的模板,规划了乡土人伦的精神标识,也奠定了现代美好人性的框架、格局,建构了人类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成一,男,1965.3.3,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大学本科,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之现当代文学与新时期“沂蒙”文学,曲阜师范大学。

第二作者:程燕,女,1983年11月,汉,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本科,二级教师,曲阜师范大学,当代文学阅读研究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五莲县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人伦底蕴战友
小草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倍er高级
走进文化遗存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新闻报道中的“为”与“不为”
天伦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