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探微

2021-12-02 14:24苏雨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董仲舒阴阳

苏雨晨

摘要: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兼收并蓄了百家学派所长,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而阴阳五行思想,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思想律。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政治都产生了深远而广大的影响。董仲舒作为为汉代“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的学说创始人,他巧妙地、假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帝制神学体系。董仲舒又将“阴阳”赋予了“天道”的意义,使其从物质表象升华为更深层次的哲学范畴。而五行方面,董仲舒提出“五行贵土”的观点并将此观点融合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权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学说,分析其思想的时代意义、价值和内涵。

关键词:董仲舒;阴阳;五行

一、董仲舒的阴阳思想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道:“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阴阳是从天地中派生出来的,阳是天气,阴为地气。在《春秋繁露·阴阳终始》中,董仲舒提出“阴阳之气俱相并也”,指出阴阳虽为相反的、对立的存在,但是二者又相互统一,展现出了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与前人不同的是,董仲舒将“阴”和“阳”的概念融入天人关系,把世间万物与阴阳联系,区分出尊卑贵贱,《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董仲舒提出“君阳臣阴,父阳子阴,夫阳妻阴。”的纲常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阴阳观念融合了百家所长,他把“阴阳”的关系视作一种构筑了社会平衡的力量,如果阴阳失衡,自然界就会发生灾难社会也会发生动乱,而百姓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疫等等。由此,董仲舒提出了阴阳平衡的理论。

二、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提到,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以及人。他的阴阳观念很具体,他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与《尚书·洪范》所定的五行顺序有所不同。他提出“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和前人一样,董仲舒也继承了五行元素与四时相匹配的观点。春季万物复苏,草木发芽,所以木在五行首位,夏季气候炎热,与火相配。而秋季多为丰收之季节,则与金相配。水于阴寒之地,所以和冬季相匹配。而同时四季与方位也互相匹配,春夏秋冬,匹配东西南北和木火金水,而这其中“土”的方位是为“中”,这种观念正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中庸”思想相匹配。董仲舒在此排列的基础上,并依据“土”居中的时位和方位而统领四方和四时的特殊地位及作用,提出了“五行土为贵”、“土居于主位”的独创思想。《春秋繁露·五行对》认为,“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并且,他将五行匹配五方,结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加佐以阴阳学奠定了“土贵”的地位,将土比作君主,君主当以统帅四方,而四方支撑辅佐君主。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同,董仲舒用五行循环相胜来说明封建政府内部权力互相制约。在把五行运用到政治生活之中时,土居五行序列中央,代表君王,木为农,农就是人民。木扎根于土,根据五行相克“木胜土”的规律,君王如果不施德政那么人民就会推翻其统治。

三、董仲舒的阴阳五行的思想合流

“阴阳”和“五行”原本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体系,它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解释着这个世界,而且都可以对世界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但随着二者的交流走向深入,必然要求阴阳、五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董仲舒博采众长,吸收百家之言,将阴阳和五行学说整合成适应时代发展变迁的学说,并为汉武帝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把阴阳五行学说互相补充,进化成一个适应统治局面的官方学说,董仲舒为汉代确定了国家意识形态,用包含原始辩证法的阴阳学说方式阐述天道,以五行学说来巩固政权,一方面奠定了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又以天人感应学说来约束君权。在将自己的学说发展为官方学说的同时,又强调了“儒生”对于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需要儒生为统治者解讀天象,一方面是对君权帝制的权力制约,一方面也大大尊高了儒学思想者的政治和学术地位。

董仲舒认为“天有十端”。即天、地、阴阳、五行与人。构成天的这十项要素,除了原有的天、地、人三项以外,再加上了阴阳家的核心理论即阴阳与五行。这不仅表明了董仲舒对阴阳家理论的深度吸收和容纳,可以看出阴阳五行思想在董仲舒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和地位。更重要的是阴阳与五行二者第一次同时成为了天之十端的基本要素,显然董仲舒在这里已经给予了阴阳与五行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形而上的位置和本体的意义。阴阳与五行不再只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和物质形态,而成为了天地化生万物形成宇宙万物的媒介,“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万物,通过推动春夏秋冬四时在一年中按照顺序变动运行表现出来,《春秋繁露·如天之为》中说,“天志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之出入、虚实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辩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阴阳五行也便成为了人类了解天道的途径和方法。

四、董仲舒阴阳五行思想研究的意义

形成董仲舒这套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的应是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天人感应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式和媒介的,而灾异谴告说的根据也是阴阳五行观念。贯穿于董仲舒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和”思维方式也是离不开阴阳五行观念的。可以说阴阳五行思想是董仲舒庞大政治神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和灵魂,没有阴阳五行理论,董仲舒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没有意义,不起作用,整个的理论大厦就要坍塌。如果只看到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而忽视或不顾其体系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就不能到达董仲舒思想的深处,也不能涉及董仲舒思想的要害,与董仲舒的精神实质是有距离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引进自己的天人感应,建立起一套严密完整地而又神秘莫测的思想体系。他学说思想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次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阐释人事的行为规范,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服务。董仲舒结合了阴阳家的学说佐以其对五行元素地位的重新解构,阴阳五行自董仲舒合流,谶纬之学超越经学成为“内学”的发端,这使得阴阳五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至大至深影响,使得阴阳五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当我们透视董仲舒的神学体系,感受其对天人关系的诠释,弄清阴阳五行思想在其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论

从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董仲舒的思想理论并非他首创,他只不过是把把百家之长杂糅综合,从而成就了他自己一统天下、独霸学林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把学说整理、综合成形的过程中,董仲舒将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整个宇宙确立了一个最后的终极法则,更准确地说是站在宇宙的高度建构了一个以阴阳五行范式为载体的为整个世界特别是为人类在伦理道德、国家治理、历史发展等方面确立了一个以儒家仁义为标准的行为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仲舒著 凌曙注 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9月.

[2]张立文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3]冯友兰著 涂又光译 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4]葛兆光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董仲舒阴阳
碍眼与碍心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清明祭祀
不公开表扬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年不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