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中的思考

2021-12-02 14:24张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建议

张英

摘要:本文以某县级城市为例,结合对该地后备资源、城市发展状况分析,以实例和数据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本文以某县级城市为例,结合对该地后备资源、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思考。

一、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一)占补后备资源情况。全县一半山区一半平原,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对部分低效园地、坑塘水面以及残次林地等进行土地整治;2、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从 2018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提取出来可以进行土地整治的潜力数据图斑,地类为园地、林地、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其他草地、裸地等。将提取出来的潜力图斑与最新的三调数据相交,剔除掉三调数据中不可作为潜力的地类,如耕地、交通设施用地、沟渠、建设用地等。处理后的图斑数据做为提取出来的初步潜力数据。补充耕地项目选址要符土地整治规划、合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和其他行业规划。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实现耕地后备资源有序开发。禁止在 25 度以上陡坡和风景名胜区、禁止开垦严重沙化土地,禁止违规毁林开垦耕地,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湿地等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内开发耕地。根据上述的要求,对提取出来的潜力图斑擦除了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允许建设区范围、公益林和林业部门管理范围、生态红线范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地形坡度等限制性因素,形成新的潜力数据。根据规定,新增耕地范围不得与以往项目的新增耕地范围重叠,故为保证数据的实用性,将处理后的潜力数据通过内网录入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检查是否存在与已完成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范围重叠情况,若有,则擦除掉重叠部分范围。处理后的数据为理论可作为占补平衡的数据,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选择了通过影像判读、现场踏勘的方式对潜力数据进行了筛选。地形复杂的区域如采石矿坑等地块选择了无人机航飞影像、拍照、内业处理等分析方式,最终获取了最终的潜力数据。通过调查测算该县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从构成类型来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残次林地(有林地、其他林地、灌木林地)、废弃园地(果园、其他园地)、废弃坑塘(坑塘水面)和未利用地(其他草地、裸地),总面积为 12244.43 亩,其中,可开垦残次林地 2105.84 亩(其中有林地 1385.19 亩、其他林地 496.81 亩、灌木林地 223.84 亩),占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7.20 %;可开垦废弃园地 2011.17 亩(其中果园 2009.75 亩、其他园地 1.42 亩),占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 16.43 %;可开垦废弃坑塘(坑塘水面)149.72 亩,占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 1.22 %;可开垦未利用地 7977.70 亩(其中其他草地3077.53 亩、裸地 4900.17 亩),占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 65.15%。综合群众意愿等因素,该县占补后备资源不足1万亩。

(二)城市发展情况。该县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具有良好的山水人文资源,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较为扎实产业基础,今后十五年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建设用地发展空间。而在耕地保护严峻形势下,发展空间的扩大,需要考虑以补定占潜力。同时该县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具有较大的存量挖潜空间。

综上,整体开展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也就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全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可行性

以该县一个镇进行分析说明。

(一)各项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项目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对外区域往来、对内交通联络(通城达区、串村连镇)都十分便捷。

(2)具有一定的特色产业基础。

林果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活服务区等“七园一区”发展格局。

(3)文化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厚重,文化光辉灿烂。镇域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 处。

(二)整治潜力分析

1、农用地新增耕地潜力

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对部分低效园地、坑塘水面以及残次林地等进行土地整治;2、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3、对现状耕地中占地较大的土坎进行统一规划,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利用率,从而增加耕地面积。规划期内新增耕地指标为原有耕地面积的 5.30%,计 118.2843 公顷(1774.26亩)。

2、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调整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通过增减挂钩和工矿复垦项目实施,预计将结余建设用地指标 19.5679 公顷(293.52 亩)。

3、矿山生态修复整治潜力

依据最新三调数据,项目内矿山面积 588.3576 公顷,项目后期可对该部分矿山用地进行实地勘察,确认是否废弃或关停,若已废弃和关停,将对该部分矿山用地进行生态修复,经过实地调查,可进行矿山生态修复面积为 274.05 公顷。矿山用地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力,不能对其只做简单处理修复,而应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走生态恢复、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之路。

(三)空间规划布局调整

1、生产空间调整

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增加,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调整。

(1)耕地面积增加,居民点减少

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对项目区内低效园地、坑塘水面以及残次林地等进行土地整治;对裸地、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土地流转后可打破村庄权属界线,统一规划道路、灌排沟渠等基础设施,减少占地面积,从而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整理可增加新增耕地面积 118.2843 公顷(1774.26 亩)。

通过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复垦利用项目,对项目区内 4 个村庄/采矿用地实施拆迁、复垦和安置,结余建设用地面积 19.5679 公顷(293.52 亩)。

(2)空间布局优化规划

项目实施后,居民点数量以及占地面积均减少,新增耕地与原有耕地连接成片,减少耕地细碎化程度,土地利用率提高。

2、生态空间调整

依托于现有的境内水库河流干渠打造一个优良的生态圈,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维护物多样性改善农村宜居。依据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的原则,通过对境内废弃和关停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措施,改变矿山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矿山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使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三、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从实施来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政府主导。建立政府主导、各个部门协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由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领域广泛、项目类型种类复杂、行业主管部门多,需政府统筹,部门合力推进。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是关键,应整合使用涉农、涉地、涉水等有关项目资金等,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对土地综合整治支持作用,实行多元化投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三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底线思维,明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负面清单,不得變相破坏耕地,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开垦,严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等。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建议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三代人的建议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