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融合

2021-12-02 16:53朱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

朱贺

摘要: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时德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在高校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品质人才,教师需要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結合两种教育相融合的意义,探究将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德治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各大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思想教育里最核心、最基本的政策纲领,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道德是约束人们各项行为的上限,而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最低线。所以,高校要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融合,为同学们进行综合性的思想品质教育。

一、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内容

(一)法治教育

我国的法治教育要求对不同年龄段的公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明白法律的真正含义,了解相关的法律条例,并且能够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法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出懂法、守法,能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能够用法律规范个人行为,并且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公民。

在我国的法治教育中,首先是要求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这种思想与古时封建制度下的思想不同,它更强调人权,强调在法律的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观念,不牵扯任何不公平的情理,所以,培养法律意识,就是要让公民能够客观的看待问题,依照法律办事,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其次,是要加强对人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目前我们能接受到的法治教育途径并不是很多,通常都是通过法治节目、网络宣传等形式,而这些途径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公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求知需求,所以,国家要更加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人们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最后,要求将法治教育与我国的治国理念向融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让公民在接受各项法律保障的同时,能够认真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出一份力。

(二)德治教育

我国的德治教育是指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前提下,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并且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中国公民。德治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每个人精神世界的改造,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拥有健康的身心,而这也能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德治教育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在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教育内容。在塑造人格的初期阶段,德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公民的善恶观,使他们能够用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会明辨是非,而且,还要用这样的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要有发现他人善恶的能力,能够友善的与人相处,还要有相互帮助的意识。而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德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民的自身价值理念,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能力,提升个人对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认知,并且,探寻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学会定位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认知层面的不断扩大和提升,人们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德治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明白个人能够为国家、为集体作出怎样的贡献。这样的德治教育能够不断完善我国公民的人格品质,从而促使社会更稳步的发展。

二、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法治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促进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品质高校人才[1]。

当高校生能够将法律知识与道德素养科学的融合在一起时,就能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能够更冷静、更理性的面对,还能用科学的头脑分析问题,进而使其可以更从容的应对。而当他们的人生在遇到困难时,也能用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不会轻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并且还能真正的掌握化解这种情绪的方法。

近几年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大学生违法案件的发生,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暴露出了大学生法治观念薄弱的问题,这类学生不仅违背了自身的道德素养,更是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而为了增强高校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就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融合,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守法公民,并且引导他们成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理念的推动者和宣传者。

高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上各种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而为了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工作岗位要求,学校需要加大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力度,增强高校生的信念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使其能够科学的看待自己,科学的看待工作上的各种问题。而且,这种教育还能避免他们出现认知的偏差,掌握均衡这两种观念的方法。

三、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融合所遇到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够,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当前高校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将他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对法治与德治的教育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两者的融合性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而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学生,使高校生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阻碍了他们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德法教育不均衡的现象表现为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的形式缺乏新意,教育管理方面也不够严格等等。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看似是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其实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形式,太过流于表面化,这样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到相关知识的教育。

法治与德治教育不仅要依靠书本知识,更要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前的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大力宣传法治与德治相关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很多高校都忽略了辅导员的教育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缺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往往忽视了高校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没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就很容易导致违反道德或法律行为的发生[2]。

很多高校依然将目光锁定在提高同学们的成绩上,而忽视了对德育方面的教育,这也是由于他们长期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所导致的,但是,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改进,就会使高校生的思想观念出现更严重的失衡,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匮乏

当前高校在德法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这也是影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德法教育的教师队伍通常由以下三类教师组成,第一类是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他们有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有的是心理学教师,有的是法学教师,还有的是人文社科类教师,这些教师在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对知识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这些学科的教师毕竟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的。第二类就是留校任教的辅导员老师,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方面的知识却不够专业,他们所了解到的都是比较浅层的内容,这就使得教学的层次不够深入,同学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也就较为表面化。第三类就是由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者党部、团部的校领导进行兼任,而他们的教育水平确实参差不齐的。由此可见,各高校在德法教育的师资配备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3]。

在教学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德法教育是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课程,而在师资力量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德法教师是由曾经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思政知识或者心理学知识的教师进行担任的。教授法律知识的老师会更倾向于讲解法律条例,对道德素养的培养就比较少,而曾经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则更加关注同学们的品质素养,对法律的知识通常都是一带而过,这就使得高校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及思政知识。

(三)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式单一

法治课程和德治课程的内容都属于偏文科的性质,这就使得很多老师习惯采用刻板的说教方式进行教学,而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有效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讲述为主,案例讲解为辅,把多个班的同学聚集到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里听讲,这样不仅阻碍了教师开展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还使他们难以关注到每个人的学习状态。而且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且复杂,老师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难以把所有的知识都清晰的讲授给学生,这也使得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习惯。

四、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变革教育观念,重视均衡教育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是两大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他们二者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作用,为了能够将高校生培养成真正符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品质人才,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将两大教育科学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德法均衡的教育观,从而促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要想实现均衡的教育,就要先改变教师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轻视德法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让高校生拥有法律常识,使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是当前实现综合能力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各大高校需要加大对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视,把他们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使老师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用到此种理念,这样才能真正的从思想上到行为上都体现出融合性教育,实现均衡的德法教育。除了常规的思政和法律课程讲授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法治讲座活动,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利用现实中的案例讲解加深同学们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道德宣传活动,通过鼓励社团举办活动或者策划德育宣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同学们对道德素养的重视。

为了使两方面教育得到均衡的发展,高校还需要合理规划授课的内容,既不能忽略德育素养教育,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4]。增强校领导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提高思修与法治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高校还要提高对辅导员综合素养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学会科学的沟通技巧,从而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建设师资队伍,引进教育人才

为了将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各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虽然学生是授课的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重要的教学作用,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校要努力解决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学校可以引进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用更好的工作待遇、更好的发展前景將本校法律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留校聘用,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5]。

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原教师团队进行业务培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之间也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他人的优秀教案,从而使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也可以制定“老带新”的培养方式,从众多辅导员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然后再给他们配备专业的培训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摩和教学指导,快速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的扩充德法教师队伍。

(三)规划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式

要想让法治与德治融合性教育起到其应有的效用,高校就需要重新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合理分配授课的内容,并且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学的方式,这样才能减轻同学们学习的压力,增强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要重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中相互交叉的内容,并且要抓住这个特点,使其能够在法律教育中有效的渗透德育知识,而在素养教育中体现法律元素,这样就可以降低教学内容的重复率,还能使同学们将两种思想合理的融合到一起[6]。

教师还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将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的补充内容,引导同学们多关注新闻时政问题,将人们日常所提到的“老人赡养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等纳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鼓励他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高校教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将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更好的融合到一起,也使学生在探索和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上的认识,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教育中把法治和德治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综合实力更强、道德素养更高、思维更灵活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也对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这样的教育也能减少高校不良现象的发生,降低高校学生的犯错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猛.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44 +48.

[2]杨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标准化,2020(22):84 -85+88.

[3]王乐.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汉字文化,2020 (06):160-161.

[4]林凯,周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26-28.

[5]张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9.

[6]李艳红.高校德治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08):191-192.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高校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