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12-02 17:40巩保成温佳欣满效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巩保成 温佳欣 满效雨

摘要:“艺工融合”是艺术与技术在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共进,其最高境界不是工具层面的借鉴,而是思维方式的珠联璧合。“艺工融合”凭借艺术和技术优势,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探讨在“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引言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通过艺工融合的模式,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很多高校的欠缺之处。艺工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思维方式的改变为载体,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让生全程参与实践设计项目中。此种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设计能力,是各大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改的有效路径。

一、“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符合新时代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艺工融合”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此外,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构建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科研和生产融为一体,使学生认识工程世界、思考并解决工程问题。而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更新,环境设计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足以匹配如今全面工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

(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市场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足

隨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供给渠道的本科院校,如果按照传统以设计学科为基础、以设计理论知识为核心培养的人才模式,则将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现代化需要、能够胜任室内外设计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工程和技术型人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第一时间与企业中的相关岗位无缝接轨,就业难的问题也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

(二)人才培养的碎片化现象严重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设计方案落不到实处、工程实践等相关能力素质培养呈现碎片化的现象。长此以往,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业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工程逻辑思维、项目组织管理、工程意识、专业核心能力、实践实操应用能力等得不到系统完整的培养,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也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两个突出”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的“需求侧”变化正倒逼本专业人才培养向转变的“供给侧”改革。

三、“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程序

首先,每个模块根据研究方向承接不同的项目,项目由专业教师或企业导师提供,由专业教师分配相关任务。学生根据被分配到的任务进行调研分析,提出设计理念,再由专业教师开会讨论,然后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最后方案成果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审核。通过审核的方案可以进行深化设计,没有通过深化的方案根据导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审核通过为止。深化设计完成之后,再经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审核后方可进行施工,在此过程中,导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施工过程中若出现问题,需要修改方案和图纸,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工地现场与施工方面对面沟通协商,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反馈到工作室进行方案调整,直至项目完工落地。项目完工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地现场参与完工验收工作,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然后对项目进行总结归纳。此外,项目产生的经济价值主要用于工作室的软件硬件建设,同时可分配一部分奖励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分析调研到方案设计,从深化设计到施工对接,从完工验收到项目总结,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在此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保持沟通,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建好实训基地,强化能力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按照“能力主线、任务载体、实践主导、项目教学”的思路培养艺术类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大批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为自己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转变成专业技能,并且具备两种素养,即艺术素养与技术素养;两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四种能力,即专业基本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创教育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详细调查研究了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同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三大教育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设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理论教学到产学研基地的实践教学,从拓宽知识面的专题讲座到创新实践基地的专业培训,从某一课程的实验实习到专业综合实习,都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教学不但是专业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让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

(四)加强项目化实践教学

教学手段的改进对深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训技能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来说意义重大。要结合专业特色从社会需求、学生实用和专业特点出发,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式,有效融合“艺、工、教、学、练”为一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了“课题型项目教学”“项目型实践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创新性比赛项目教学”“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融合专业技术和技能,按项目实施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积极开展新型实践性教学项目,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结束语

“艺工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立足环境设计专业本身,从专业发展现状出发,提倡“艺工融合”,其是深化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高校应创新实践教学,开展师生、校企密切配合,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全心全意办学,不断创新与实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技能过硬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区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瑛.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风,2019(26):39-41.

[2]闫奇峰,张春庆,赵显彬.“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19(09):49-50.

[3]易锐.探讨地域文化特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55-156.

[4]李昆鹏.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研究[J].大观,2019(09):57-58.

[5]廉祎,张春庆.学科交叉艺工融合——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报业,2019(08):90-91.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探讨
湖北工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剖析与思考
“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与吸聚的实践性驱动机制探析
基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构建
浅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创意表现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