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化构建模式的研究

2021-12-02 00:06张建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思政高校

摘要:基于当前高等教育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推进“课程思政”模式改革的背景,本文对此模式的推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深化改革、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化构建模式,为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是指各个课程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主导方向与道德建设起协同作用。这一理念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同时,“课程思政”也成为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内容--思政工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过,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次年十二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二〇二〇年六月,由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政指导纲要要指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学科课程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育人作用得以较大限度地发挥。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育人

高等教育院校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基地,为祖国输送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高质量人才是它的使命。在履行使命过程中,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要使高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政治堡垒作用,就要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到底。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曾提出:“三全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其根本。“三全育人”要求高校以对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全员需在思想上以及教学步调上保持一致,使得思政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与此同时,“三全育人”方案要求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连续性以及系统性,使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都紧紧地围绕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3]

体育课不仅要发挥其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育体功能,更要发挥其“健全人格、磨炼意志”--育人的作用。何谓“育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培育优秀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杰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合作性的特点,使其除了有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以及培养其坚强意志的功能外,还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体育运动带来的育人效果是隐性的,其育人作用是滞后的,但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河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河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缺乏统一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且体育课项目与其内容不统一;体育老师所背负的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较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达成既定目标,导致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体育课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体育专业理论课执行效果尚佳,但高校公共体育课对此的落实有待加强,教师尚未能积极主动寻求体育活动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当代学生对体育新闻关注度较低;教师在上公共体育课时,教师大多注重对其的体能训练以及技能训练,致使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感悟提升幅度较小。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没能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未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化构建

要对河北省高校学生实行“三全育人”方案,首先是要使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相关工作者充分意識并深刻了解到体育课的育人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应积极建立起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本质的理解,加强起对党的教育理念的学习。除此之外,高校应使校内教育工作者坚持贯彻“立德树人”,齐心协力实现“全员育人”。再者,在这个科技更迭飞快的时代,高校应顺应时代变化,明晰当下的目标--“为谁培养,需要培养出怎样的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逐步完成从“教”到“育”,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模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贯彻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从招进来到送出去的全过程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运用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方案实施教学,逐步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模块

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来满足其需求。引导性是个性化体育课堂的主要体现,其中,个性化体育课堂包含“体育第一课”和个性化体育课两个板块。“体育第一课”的课程目标是帮助高校新生了解体育内涵,并为他们介绍校内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等相关项目。该课程是为了后续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个性化体育课程是基于“体育第一课”,立足于中医与运动养生的结合理论,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项目。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十余种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主要有武术拳操、太极拳等;大学二年级的公共体育课程增设十余种现代运动项目,如,三大球、三小球、体育舞蹈等。这一公共体育课程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较为健全,学生在通过4~6个学期的系统性学习之后,能对一两项体育与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能够较好地完成高校公共课程“育体”以及“育人”的既定目标,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精神。[5]

(二)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自主式”模块

“自主式”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种促进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模式。在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下,各大高校体育课程均根据自己所设立的体育课程项目特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学生身体素质考核标准--通过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健身、社团团建活动以及团队合作游戏等方式为手段,把广播体操、业余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团建活动等作为大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组织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社团,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秩序,又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强身健体效果,且能够较好地与校内课程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评估,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提高学生主动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模块

综合性是“多元化”体育教学的主要特性之一。在每学期开学周,根据学生的自身技能水平,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自主报名。高校可以将课程设置为三个级别,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级,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分级教学。针对零基础的初级班大学生,教师可以对其教授一些基本的入门技能以及一些基础的项目比赛常识;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的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技能细致化训练,帮助学生在运动的技术技巧方面进行提升。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校运会等体育运动比赛的方式为校内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满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方面的需求。大学生在赛事中不仅可以作为运动员、裁判员,也可以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等,参与体育相关赛事,也是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

结语

体育课是高校学生众多公共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大学生是一个时代最具创新性的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以及进步的使命和责任,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水平日益下滑。河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积极探索挖掘课程思政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运用是促进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举措。当前,大部分河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化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河北省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化改革途径的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仍有待加强。争取为新时代输送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贵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

[2]傅新宇;姚亚中.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国际公关.2020(06)

[3]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01)

[4]李丹,李康.三维视角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1)

[5]韩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03)

作者简介:张建武,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7年3月,籍贯: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工作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講师,单位所在地:河北省沧州市黄河西路49号,邮编:061001

项目名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化构建模式的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河北省教育厅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课题,课题编号:SZ2021035。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高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