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

2021-12-02 11:20谢益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

谢益梅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100历史,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指明了在新的征程上党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践行初心使命的努力方向。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旨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动力: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价值观: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检验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共同富裕 人民主体 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重逾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80余次提及“人民”二字,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提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目标,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理想追求,科学指明了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继续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也是初心使命的努力方向。

一、旨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和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吻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宗旨,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取幸福,而党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努力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发展,使得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脱贫,共产党要尽力做到人民满意,广大人民群众顺心。(一) 人民地位观:人民是历史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

人民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人民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整体而言,人民指的是社会成员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性作用的人。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受益者。”[2]得到人民的心才能够得到天下,哪个政党可以做到全心全意为服务于人民,就会获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够不用担心困难与阻碍,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满信心。在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我们要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根本宗旨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劳苦大众发声的政党,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的政党。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性,也是我们政党之所以能够对抗风险与挑战,获取胜利的关键,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当中。习近平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强调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因为如此,被人民拥戴,因为人民群众的“小事”构成国家的“大事”,因为人民的“小事”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就是关乎自身的“大事”,因为人民的“小事”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是他们能否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继续相信与支持我们党的“大事”。习近平任职以来,认真贯彻共产党的宗旨,谨记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成立并不容易,牢记革命前辈的教诲与自己的工作担负的使命,深入到基层,在乡村、学校、工厂与百姓家庭当中都可以发现他的身影。

(三)群众利益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3]民心,主要针对的是人民的意向,情感与思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要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遵循人民的意向,充分把人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推进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步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着力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我们党不忘初心,顺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心的有力体现。习近平指出:“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4]习近平指出,政党的政权发展和人民的心意是紧密相关的,共产党的职责就是服务于广大人民。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5]这就是说,不能遗忘自己最初的心意,不能欺骗人民的心意。只有不忘初心,心里面装着人民,才能够获得成功,更好的展开工作,对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就要努力去办,人民群众急需应对的难题也需要及时去处理。

二、动力: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要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这里主要从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梦中的作用来论述。

(一) 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的努力来完成的。”[7]习近平也反复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8]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9]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是依靠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眾,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事实上,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使改革开放在认识上有所突破。因此,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并将此具体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

(二)人民群众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

发展依靠人民,这也是发展动力领域的主要思想。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创造历史,新时代,我国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稳固人民群众的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去创造历史的丰功伟业。新时代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

政治建设中人民的主体作用。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所给予的。习近平指出:“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10]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确保人民民主权利当中最直接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方式。经济建设中人民的主体作用。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口数量高达13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意义,新时代,共产党的第一要务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新发展来推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文化建设中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弘扬文化民主,激发并支持广大人民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我们这里提到的文化民主指的是有关文化创造与推进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能够参与,人民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社会建设中人民的主体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了新时代贯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措,这不仅仅代表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并且还需要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当中。除此之外,人民也享受社会治理的成果。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明确人民参与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非是我们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来惠及人民、取信于民,将发展的成果运用到人民身上,提升他们的自豪感与获得感,这也是判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有没有被切实落实的关键尺度。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并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立的机制,人民群众的参与机制能够确保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成效。建立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人民群众的参与体制,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中国梦的实现有强烈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我国,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这是在宪法当中明确指出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特别是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的责任感相对较强,其劳动创造力度较大,敢于拼搏,指引着社会树立良好合法劳动的理念,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共同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帮助。中国要发展,就需要注重农业的发展;中国要美丽,就需要农村的美丽,中国要富裕,农民就需要获取更多的财富。中国梦要实现,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和劳作。

三、价值观: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上发展理念都遵循一个宗旨,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整体规划当中,社会建设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也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当前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把社会治理的重点转移到基层,积极地回应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上的诉求。

(一) 共享发展理念

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强调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2]贯彻让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这也彰显着社会主义的根本需求,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出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提升我国建设发展的力量,把共享发展成果当成是条件。除此之外,共享发展为新形势下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乡差异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大方向。

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谋取最广大人民享受发展成果是关键措施。习近平提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滋生了明显的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我国经济曾经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注重资本积累忽略成果共同享用的情形,部分人优先富裕的情形下,很多人民的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改善和提升,由此引起诸多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对国家的安定与团结等极为不利,对社会的和谐与平稳造成了恶劣影响。共享发展主要是为了深层次的改善民生,推进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秉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贯彻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的 “共富”思想。共享发展,能够激发全体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着重指出,共享发展处理好,能够激发所有人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国家发展就有深厚力量。这就要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尽可能的实现所有人民的共同繁荣。

(二) 协调发展理念

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乡村区域关系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均衡与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形,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协调发展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规划入手,统筹兼顾,其核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我国应对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空间不均衡的情形。我们“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3] 共产党和政府一直都十分注重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也不断改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其协调性也不断提升。此外,还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城市群,培育和壮大若干经济区,真正实现了“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14] 深层次推進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协调性,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推进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在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协调性,削减城市和乡村发展差别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有着巨大的成效。但是,这并未从本质上转变长久以来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别依旧很高,并且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5]对此,我们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6]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的详细措施当中,我们要尽早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通和转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是农民,我们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并采取相应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促使广大农民能够共同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是以主体的视角上看,所有群众都需要平等共享,其二,共享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人们的需求也是全方位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所有社会成员的需求都需要得到对应的满足,涵盖了经济、政治、安全、生态与精神等各个领域。

乡村振兴是我国城市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发展的结果。主要是为了促使农民可以共同享用平等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享受全面变革发展获取的相应的成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目标。就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等在《共产党宣言》当中提及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17]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主要是为了利用农村的兴起与农民的发展等促使农民共同享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推进农民的全方位发展。要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需要做好相应的发展与保障,不仅如此,还需要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等层面的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

四、 检验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评价体系,对经济增长率作为绩效评价的主面标准加以修正。这表明党中央正在努力扭转过去对经济增长过度追求的局面,更加注重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清晰的指出了党的所有工作当中,其最高裁判者与最终的评判着是人民群众,并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直接获取收益的群体是人民,党政工作的成效如何,改革发展的成果有没有被人民享受,脱贫攻坚是不是切实落实等都是人民群众展开评估的。这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发展评价方面強调的是人民群众的评价指标,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相关工作,切实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相关建议与有关意向。

(一)以人民群众“获得感”评价党和政府工作成效

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国家财富积累相对较多。但是,国家财富的提升与人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没有绝对正向关联,能否构成这种关系取决于国家财富能否做到公平合理分配。假如分配不够合理,资源的流通不均衡,就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差距,造成一些人民的内心失去平衡,导致社会矛盾的出现,引起社会争端。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经常会出现群体性事件,“仇官仇富”的情形不断拓宽,在某种意义上和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密切关联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把更多的蛋糕细分到百姓手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也是去除人民群众不满心态,稳固执政党地位的积极需求。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应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交通、医疗和生态环境等等,建立了很多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这一概念的提出规避了以往单一的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提升的情形,把改革开放的成效详细的划归到所有社会成员身上,充分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势所在。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之作为评价党和政府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8]。“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9]“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及执政成效等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需要人民群众的评估审判。

(二)用人民群众“幸福感”衡量党和政府工作业绩

“获得感”是大众在获取了某一利益以后,形成的内心精神的满足。其注重的是人们在物质利益层面的获取。“幸福感”与之存在巨大的差别,其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既包括收入提高、住房改善等物质方面的“有形”指标,也包括接受优质教育、公平自由竞争等精神方面的“无形”指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仅关注人们物质层面的获取,也就是获得感的状况,同时还重视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就是“幸福感”的相关情形: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维护并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速度,深化人民的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很多领域的权益得到了合理的保障,“幸福感”有了明显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人民在美好生活上的向往实际上是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这也是我们判断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凭证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2]习近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J].求是,2006,( 21) .

[3]习近平重要讲话文章选编 [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36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邓小平》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15]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J].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页。

[16]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J].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85-386、276、39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1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

[1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