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的教育意义及培养策略*

2021-12-03 02:41杨莉萍孙子珺
江苏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耐心

张 博 杨莉萍 孙子珺

耐心是一种充满温情与关怀,保持情绪稳定,愿意为某人或某事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的心理状态。耐心有时候是一种工作态度,有时候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方式。然而,现代人越来越缺少耐心,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由此带来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一、培养学生耐心的意义

耐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耐心的学生愿意为了长远目标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着更好的延迟满足与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抵制诱惑,往往也能获得更好的成绩。[1][2]

耐心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当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他人的关心越来越少时,与此同时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怀也会越来越少,生活在这样一种缺乏耐心、缺少关怀与支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现,耐心的培养能有效增加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情绪。[3]因此,培养耐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耐心的具体策略

耐心分为对人耐心和对事耐心。对人耐心可以通过提高共情能力和情绪稳定性进行培养,对事耐心可以通过延迟满足训练来培养。

1.培养共情能力。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耐心意味着以一种温暖与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人,愿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共情。共情是指个体能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理解与共享他人情绪状态的倾向。国外研究发现,体验式的学习是培养共情能力的有效方法。面对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相应的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共情能力。有研究者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等群体进行共情训练,不同群体的共情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人际关系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依据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规律,在幼儿期即学前教育阶段就应该着手对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培养。

2.提高情绪稳定性。

在耐心状态下,学生的情绪往往较为平静,较少体验或表现出消极情绪,这提示教育者可以通过干预学生的情绪达到培养耐心的目的。首先,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是情绪调节的两个有效策略。认知重评是以乐观的态度重新对压力进行解释,不仅可以修复面对压力时的坏情绪,改变个人的内心感受,还可以改变行为表达。研究表明,经常采取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抑郁症状更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更高。表达抑制则是一种调节个体反应的方法,主要表现为抑制正在发生的消极情绪表达。与认知重评相比,表达抑制通过掩盖内心感受和压抑外在情绪表达,降低了消极情绪表达的频率,但是很难修复内在的消极情绪体验。[4]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策略都是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其次,引入冥想训练稳定情绪。研究发现,冥想对于调节个体的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效果显著。[5]学生在冥想过程中,通过不加评判地关注自己的呼吸和姿态,逐渐以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增加广泛意义上的心理资源,使学生变得更加耐心。[6][7]

3.提高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指个体甘愿为了更具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一种决策倾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8]延迟满足往往被认为是耐心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是提高学生耐心的有效措施。[9]

鼓励学生的前瞻性行为,提高学生对于未来自我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增强学生对待学习的耐心。案例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如出示一则案例:一个小女孩需要存钱购买一辆自行车,但在她存钱的这段时间不断面临花钱的诱惑,时光机允许她“前往”不同的未来,观察不同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在不同情况下的感受,并要求他们想象在类似情况下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思考与讨论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鼓励前瞻性行为。这样的教育比直接要求或建议学生“耐心一点”有效得多。[10]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耐心
静心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高职辅导员日常管理心得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