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社会能力培养的个案分析

2021-12-03 05:00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曾灿
家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小杨笔者儿童

□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 曾灿

一、社会能力概述

社会能力是评价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对于儿童而言,当前研究文献显示,主要包括三种观点,第一:同伴接受说,该观点认为在同伴中地位和威信相对较高的儿童,他们的社会能力更强;第二:社会认知说,该观点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指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儿童感知和决策的心理过程;第三:社会行为表现说,该观点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儿童表现出的相应行为,该行为能最大程度避免个体受到惩罚。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对儿童社会能力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内容都过于片面。综合当前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理社会情境的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借助良好的社会能力,儿童可以很好地融入群体,对促进团队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概述

由于本班一名学生长出水痘,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学校将本班学生隔离到一个科学教室。这个教室的布局与正常教室的布局存在一定的差别,只有9 张大的方桌。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教师按照学生的上课状态,将学生分成九组,每组使用一张方桌。在这种情况下,有学生的桌洞位于自己的侧面,学生小杨就是其中一位。由于放东西不是很方便,小杨擅自将桌洞转到自己的桌位这面,导致位于侧面的学生没有桌洞可用,这造成了班级的内部矛盾。其他学生不满小杨的做法,就把事情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在与小杨的谈话中得知小杨认为自己没有桌洞,所以才把桌子转过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想让小杨跟其他学生换位,这样小杨不用转动桌子就能获得桌洞。但是小杨并没有同意,反而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要桌洞,也不换座位”。

三、案例问题分析

(一)娇惯任性的性格

学生小杨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无法陪伴在小杨身边,所以小杨一直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父母不能陪伴在旁的遗憾,小杨的爷爷奶奶非常纵容他,任何事情都由着小杨的性子来,久而久之,小杨逐渐养成了娇惯任性的恶习。在回到父母身边后,小杨也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学校常常与同学争抢东西,遇到问题也不想办法解决,而是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让其他人帮忙解决,做事从不考虑后果。

(二)过度保护的抚养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保护,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片面的思想影响下,很多父母都会提前为孩子做好计划,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小杨就是因为长辈过度的保护,让他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从而导致其社会能力低下。虽然小杨已经回到父母身边,但是因为父母与小杨缺乏深入沟通,不了解小杨的想法,导致小杨在遇到问题时,依然采取蛮不讲理的方式去解决,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三)家庭地位的改变

小杨有一个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小杨一直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所有人的关爱都给予了小杨。但是在小杨的妹妹出生后,小杨的父母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抚养刚出生的婴儿。小杨不再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地位发生了改变,他的内心感受到失落,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此次发生争夺桌洞,就是因为小杨认为自己在班级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内心希望自己能被公平对待。

四、儿童社会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儿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确定“同盟”关系

有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后,立马采取对立的态度,严厉地批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同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同情。小杨在说出“我要桌洞,也不换座位”时,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作为教师,笔者必须尊重他的选择,不能直接点出他的问题,否则很容易给予小杨一种不被理解的感受。为此,笔者以“我要桌洞”为主题,设立相应的情境。笔者扮演小杨的哥哥,哥哥需要把家里的好东西让给弟弟小杨,甚至连自己的桌洞也要让出去。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哥哥,哥哥将东西都让出去了,结果是哥哥没有了桌洞,哥哥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通过这样的情境,拉近了笔者与小杨之间的距离。

(二)使用技巧与学生沟通

对于小杨这种性格倔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在与他们沟通交流时,必须注重语言的技巧性,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在沟通过程中,要将小杨带入情境,引导小杨的思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换位思考就是一种常用的沟通技巧。例如,在与小杨沟通的过程中,笔者充当小杨的角色,小杨充当侧面学生的角色。小杨的位置正对黑板,但是没有桌洞。小杨侧面的学生需要转身才能看到黑板,但是有桌洞。两者相比,各有利弊。笔者在扮演小杨时,采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将桌洞挪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不仅能正向面对黑板,而且还有桌洞可以使用。但是小杨充当的角色不仅需要侧身看黑板,甚至连桌洞也没有了。小杨这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其他同学带来的利益损害。通过技巧性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

在培养儿童社会能力方面,教师必须学会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赋能,培养他们在处理问题时的自信心。对于小杨而言,因为生活在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家庭,家里很多事情都顺着小杨的心意,甚至在遇到问题时,也都是由长辈去处理,导致小杨直接处理问题的机会很少。对于此次“抢桌洞”事件,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向他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抢桌洞的行为是不是欠妥?第二,对于被抢掉桌洞的学生,他们是不是也非常失落?第三,对于抢桌洞的行为,你应该如何去弥补?通过这三个问题,对小杨的思想给予了一定的引导,从而让小杨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即“我首先要向其他同学道歉,然后把桌子恢复原样,我可以使用侧面的桌洞”。

五、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点。作为一名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基础上,使用语言技巧与学生和谐沟通,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培养的目的,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小杨笔者儿童
在『缺憾 』中寻找美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杨的外卖
小杨的外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另类的庆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