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2021-12-03 15:54易兴翠
乡村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武陵山宜居生态

易兴翠

(中共彭水自治县委党校,重庆 彭水 409600)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1]。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广浙江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全国层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农村发展新形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

1 武陵山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概况

武陵山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71个县(市、区),总面积17.18万km2,人口3 600多万。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景观,即峰顶平整、山坡陡峭、山谷幽深,溪河山岭相间,山水呼应,绿林环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武陵山区的优势[3]。武陵山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近年来,武陵山区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实效。

1.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武陵山区各区县针对特殊的地理环境,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加快农村公路、供电、供水、供气、环保、物流、广播电视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例如,重庆市彭水县全面实施农村地区通达、通畅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和山坪塘整治工程,实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宜机化整治工程,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1.2 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长期以来,武陵山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稳定、经济总量小。近年来,武陵山区各区县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效益农业与资源加工、民俗生态旅游、商贸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3 乡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武陵山区各区县针对农业农村生态脆弱和污染防治相对薄弱等问题,推进山水田园修复治理,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上种植绿色植物;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有效创新环境监管模式,使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1.4 乡村宜居条件有效改善

武陵山区各区县持续加大对村镇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推进村容村貌提升,不仅保证村民住得安全,而且保证村民住得舒适。例如,重庆市彭水县加快改房、改院、改厨、改圈、改厕、改路、改水和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对旧房进行改造,对危房拆除重建,统一规划改造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启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修复保护工作。

2 武陵山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武陵山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与我国中东部其他地区相比,武陵山区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极少数乡村位置极度偏僻、自然地理条件差等,导致公路仍未通达。大部分乡村位置偏远,设置物流点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运行成本较高,未能实现“快递到村”。另外,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较低,道路较窄、硬度不够,交通安全标识缺乏;电网线路质量一般、通电能力一般;水利设施灌溉能力弱;通信信号较差。同时,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缺乏专业管理维护人员,导致道路损毁、水利设施淤积十分严重,偷用电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设施有时会遭到人为偷盗、破坏等。此外,科教文卫等服务设施与服务方式也均比较落后。虽然大多数乡村已有学校、图书室、健身休闲广场和卫生诊所,但学校存在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生源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卫生所药品不齐,没有高水平的医生、护士,休闲广场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

2.1.2 生态产业发展难度大。武陵山区土地价值未得到全面体现,产业发展层次仍比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较落后。很多农户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发展生态产业不理解、不认同。同时,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投入,而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等,阻碍了生态产业发展。现有的产业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休闲农业以观赏花海、果品采摘为主,缺乏特色和完整的产业链。

2.1.3 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不够。武陵山区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圾不分类,垃圾中转站、垃圾箱投放数量不足、放置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随意处理垃圾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2.1.4 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不到位。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经济效益降低、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现代生活方式侵蚀农村的问题逐渐加剧,农民的生态伦理被逐渐破坏,传统的节日习俗活动逐渐变少,传统工艺逐渐消失,通过乡村文化活动来交流情感的方式在农村已经越来越少。此外,乡村建设中一些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和特色,布局杂乱无章,多村一面、多村一景、重复雷同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古建筑没有被很好地保存,传统的祠堂、戏台已失去原有的风貌。

2.2 存在问题的原因

武陵山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2.1 农民群众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从武陵山区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多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之经济利益驱动和农村基层环境宣教工作相对薄弱,很多农民缺乏生态观念。为了改善生活,大部分农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赚钱养家上,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主动参与建设和管理维护相关设施,甚至还有一些农民故意偷盗、毁坏基础设施。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2.2.2 政策、资金、技术及人才保障不到位。武陵山区有些支农惠农政策实用性和操作性差,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到实地。有些支农惠农政策宣传不够,执行不到位,对于惠农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武陵山区农村缺乏有效的资金、技术、人才。农业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新兴资金支持模式推广缓慢,导致除了财政资金以外,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得不到其他资金的有效支持。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相关的技术引进和研发不到位,也是导致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2.3 乡村治理机制缺失。武陵山区乡村建设长效机制缺失,没有引进市场机制,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专门的运行管护人员缺乏、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加之执法监察能力薄弱,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突击式工作格局还没有改变。

3 武陵山区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中央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部署决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方向[5]。

3.1 加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管理

武陵山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乡村的区位特点、历史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条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物流及环保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和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区县域内教师、医生交流轮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村村容村貌。乡村规划建设要保留山体、溪流、林田等自然生态基本要素,保护民族村寨、传统古村落。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有机组合景观、建筑、产业、文化等元素,加强乡村“四旁四地”绿化,构建山上有林、山下有水,田中有家、家在绿中、人在花中,自然与人工完美契合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3.2 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借助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依托武陵山区乡村“丰富的山林、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绿色的食品”等优势生态资源,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积极培育生态产业。更加细致地挖掘每个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及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优势,打造特点鲜明、乡土风情浓郁的特色产业品牌[6]。同时,推动种养结合和产业链再造,加快发展石柱辣椒、彭水红薯、秀山金银花、利川莼菜和古丈毛尖等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资源加工等生态工业和民族风情体验、避暑纳凉、康养度假等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使武陵山区农民可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共享化、互联化发展,开发集耕种、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和住宿等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采取公司化运营,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让农民变成股东,自主参与经营,成为种养殖者、经营者、服务人员和管护人员等,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建设武陵山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首先,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建设环保卫生工程,解决好垃圾围村、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一是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由于有些村庄比较分散,生活污水存在分散、不易收集的特点,遵循污水处理的雨污分流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经济适用原则,同时贯彻落实节地、节水、节能减排的思想,污水处理以大型集中为主、小型分散为辅,修建多个小型一体化式污水处理站,并修建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二是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建设乡村垃圾收运中转站。垃圾箱的设置要方便居民倾倒垃圾,便于分类收集垃圾,促进有机垃圾循环再利用,且不影响村容村貌。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村民家庭厕所的改造,推广和普及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其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通过特色作物种植,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的实施范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生存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深山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产业退出机制。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节水农业,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推进有机肥使用,采取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对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最后,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3.4 建立完善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一是完善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宜居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乡村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金融支持、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发展农业保险。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强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督检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生态治理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四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广泛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强化“科技兴农”对策、协调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以及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节约简朴的生活理念,培育新风正气,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文化素质、技能水平,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武陵山宜居生态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贵州:生态宜居 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