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2021-12-03 15:54徐晓旭
乡村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病斑乳油

徐晓旭

(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科,吉林 公主岭 136103)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各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出现苗稀、苗弱、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影响农户的收益。目前,已知的大豆虫害有100种左右,其中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大约有30种[1]。笔者通过研究各地发布的大豆种植有关资料,重点介绍几种大豆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主要介绍大豆常见病害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花叶病以及大豆常见虫害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和大豆造桥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措施,目的在于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保证农户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1 大豆常见病害

1.1 大豆灰斑病

1.1.1 症状识别。大豆灰斑病在我国各大豆主产区均极易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生最为普遍。同时,这一病害危害范围较广,大豆在不同生长时期均可能会遭受感染,所以农户必须要加以重视[2]。灰斑病对大豆成株期的叶片影响最大,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提早掉落、植株枯死,造成大幅度减产。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形状类似于蛙眼,中部多为灰白色,边缘为红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最初小点将会逐渐变成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干旱季节,病斑蔓延速度一般会受抑制,而在多雨季节,发病会更严重,病斑上会形成一片密集的灰色霉层,且病斑会持续蔓延,最终造成缺苗、幼苗枯死等。幼苗一旦枯死,则会直接造成大豆减产,因此,农户必须重视该病害的防治工作[3]。

1.1.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除了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外,建议将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避免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耕作,导致大豆长势弱,病害加重发生。同时,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田间湿度做好监测。灰斑病病菌的萌发与湿度关系密切,在多雨季节必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目前大多数大豆品种均具有抗病性,但在某一地区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会使作物的抗病性大大降低,因此,要注意对抗病品种进行交替使用[4]。在化学防治方面,要注意抓住最佳防治时机,一般可在发病初期或始荚期至盛荚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进行防治。

1.2 大豆霜霉病

1.2.1 症状识别。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多分布在气候温凉多雨的地区,在大豆种植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该病危害极大,能够感染大豆植株的各个部分,如叶片、豆荚和豆粒等。在霜霉病发病初期,大豆叶脉两侧的绿色会出现褪化,并逐渐形成淡黄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4]。发病后期,这些病斑会进一步蔓延成片,变成黄褐色,严重时整个病株均会枯死。同时,如果田间湿度过高,还会在叶背形成霜状霉层。大多数霜霉病均是从点状开始并不断侵染,进而快速流行。

1.2.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首先要避免发生重茬,注意在易发病地区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进行种植。其次要注意控制田间湿度,避免采取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以免造成病害大范围传播。同时,有必要对病株进行恰当处理,以防止其成为下一年种植的病源[5]。当然,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还是在种植初期就根据当地生产要求选择抗病的优良品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后期发病的概率。在化学防治方面,发现病害后要及时进行处理,可以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要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和防治效果,合理选择药剂,并分阶段多次喷洒。

1.3 大豆根腐病

1.3.1 症状识别。大豆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的根部,一般在大豆幼苗期更易出现。发病初期,该病仅感染少数须根,后期会逐渐危害主根,使主根上出现褐色或红褐色长条形、不规则形病斑[6]。严重时,病斑环绕根周,会导致根部变细、变褐,并逐渐腐烂,且根部的腐烂会严重影响地上部分吸收养分,使叶片逐渐发黄萎缩,轻则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含油率,重则会导致整个大豆植株死亡。农户要格外注意防治根腐病,应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7]。

1.3.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首先要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同时要与禾本科作物合理轮作,以保证田地的适种性。其次,必须进行科学管理,根据病害易发时间及时调整播种日期,提高地温,降低田间湿度,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最后,要及时处理病株,并用生石灰对病地进行消毒。在化学防治方面,一旦发现根腐病,一定要尽早进行处理,可以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8]。

1.4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1.4.1 症状识别。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在北方地区的发病严重程度要高于南方地区。因为北方冷凉潮湿的环境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大豆幼苗受害后主要表现为子叶上长出褐色的近圆形病斑,且病斑周围为水渍状。叶片是主要受害部位,最初叶片上会长出水渍状褪绿小点,之后这些小点会逐渐转变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在多雨季节,叶片背部会出现白色菌脓[9]。大豆茎秆受害时更多表现为出现褐色的长条病斑。大豆荚和豆粒染病后表现出的症状与叶片类似。

1.4.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要选取合适的抗病性品种。在重发地区,要与禾本科作物或者棉、麻、薯类作物轮作。同时在作物收获后,一定要深翻田地,妥善处理田间残株,消灭病菌[10]。在化学防治方面,要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可以采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者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一般需喷洒三四次。

1.5 大豆花叶病

1.5.1 症状识别。花叶病是大豆常见病害之一。该病害一般表现为叶片呈现出花叶状(不是完全的绿色,而是黄绿相间),同时,叶片皱缩呈畸形,叶缘卷曲,造成整个植株非常矮小,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豆粒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影响农户收益。在一些受害严重的地区,如果及时不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绝收[11]。

1.5.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并在合适的时期进行播种。其次,如果条件允许,有必要对引进的种子进行检疫,并单独种植,留下无病毒种子,建立无病毒种子田。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参考当地农户种植经验,选择口碑好、抗病害能力强、该病害发生概率低的品种。在化学防治方面,主要通过药剂来防治,可以喷洒40%乐果乳剂1 000~2 000倍液[12]。

2 大豆常见虫害

2.1 地下害虫

2.1.1 症状识别。地下害虫不易察觉,会严重危害大豆的根系,使植株地下部分的水分和养分难以向上输送,造成作物生长缓慢,最终枯死。地下害虫主要包括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体形多呈长形或纺锤形。地老虎一年中以第一代幼虫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为严重;蛴螬的活动与土壤的理化特征和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金针虫会假死,趋好于腐烂植物的气味。

2.1.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要实行水、旱轮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同时在非种植季节及时翻地,消灭越冬幼虫,去除来年种植的隐患。在化学防治方面,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处理,每667 m2可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 g,兑10倍水喷于25~30 kg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然后顺着田垄按条形撒于田间。其次,要做好除虫工作,一般可采用喷洒50%辛硫磷1 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13]。

2.2 大豆蚜虫

2.2.1 症状识别。蚜虫除了会依附于大豆的嫩枝,吸食新鲜汁液、分泌蜜露引起霉污病、危害大豆自身产量和品质外,还会传播大豆花叶病毒。蚜虫分为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体长一般在1.2~1.6 mm,呈长椭圆形。蚜虫虽然体积小,但是繁殖能力极强,如果不及时防治,会产生极大危害[14]。

2.2.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建议合理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营造不利于蚜虫生存的环境;对蚜虫的防治一般以化学防治为主,以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为辅。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黄板来进行诱杀。在化学防治方面,要本着“除早、除小”的基本原则,注意在蚜虫盛发期前防治,一般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不至于对大豆田造成太大影响。一般建议使用3%啶虫脒乳油(每667 m2用量15~20 mL)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5%增效抗蚜威液剂1 000~1 500倍液进行防治。

2.3 大豆食心虫

2.3.1 症状识别。大豆食心虫主要以成虫在豆荚上产卵,通过初孵幼虫进入荚内咬食豆粒,造成豆粒残缺,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食心虫成虫体长5~6 mm,其习惯于上午潜伏,黄昏时开始活跃,并进行产卵。防治时可根据其这一特点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

2.3.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要尽可能选取优质的抗虫品种,同时进行大面积轮作。收获后,一定要翻地、耙地,减少越冬虫数,防患于未然。在生物防治方面,可以通过施撒白僵菌粉或在成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的方式进行防治。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在成虫初发期,在玉米或高粱等秸秆上沾上80%敌敌畏乳油1.50~2.25 kg/hm2均匀插于垄台进行熏蒸。同时,在其产卵期可以用2.5%溴氰菊酯450 mL/hm2,兑水稀释一两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2.4 豆天蛾

2.4.1 症状识别。豆天蛾也是大豆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危害大豆叶片,俗称丈母虫。豆天蛾危害初期造成大豆叶片缺刻或者出现小孔,严重时可以吃光大豆植株所有叶片,造成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大豆结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豆天蛾的成虫产卵期在7中旬至8月上旬,一般8月下旬是幼虫发育盛期,所以农户要把握好这一防治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低洼和肥沃地块的豆田,更易暴发该虫害。

2.4.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首先建议选择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化学防治方面,建议于幼虫3龄前喷药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每667 m2喷药50 kg。

2.5 大豆造桥虫

2.5.1 症状识别。大豆造桥虫种类较多,以银纹夜蛾为例。该害虫可危害大豆叶片、花器和豆荚,严重时会吃光大豆叶片,影响大豆籽粒发育,造成大豆植株落花落荚,导致大豆减产。银纹夜蛾一般夜间出来活动,趋光性较强,以7—8月最为活跃,喜欢在肥沃的稻田内产卵,卵多产在大豆叶片背部。幼虫危害叶片,多造成叶片孔洞,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2.5.2 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务必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发现虫害及时消灭。在物理防治方面,可以利用其趋光性,从成虫始发期开始用黑光灯诱杀。在化学防治方面,可在幼虫低龄期,即幼虫二三龄期施药防治,可选择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酌情增加药量,但不能盲目用药。

3 结语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增强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做好预防工作,帮助农户掌握更多的大豆常见病虫害识别知识及防治手段;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大豆播种期、苗期和花荚期,运用好各种技术手段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保证大豆高产优质。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病斑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60%敌畏·马乳油对桑螟的防治效果及在桑蚕体内的残毒期探究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
10%稻笑乳油对苗床稗草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