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沟内切口袋形翻瓣术对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疗效分析

2021-12-03 17:41崔国志朱永珍李双许温舒婷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清远5118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4期
关键词:龈沟下颌切口

崔国志,朱永珍,李双许,温舒婷(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511800)

下颌阻生牙是由于颌骨内萌出位置不当,致使萌出后无法正常咬合的牙齿,该牙易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局部感染、邻牙损害,导致牙源性囊肿、肿瘤的出现[1],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通常采取下颌阻生牙拔除术治疗该病,但是中低位下颌阻生牙与邻牙关系密切,多靠近重要解剖结构,因此手术风险大、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2]。因此,减少和预防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不良反应对于减轻患者疼痛,加强治疗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文献显示[3],创伤大小、手术难度、手术时间、阻生程度都是影响不良反应的因素。部分学者指出翻瓣术式、缝合方式也会对不良反应情况造成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60例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患者给予不同翻瓣术式的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10月于我院诊治的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69(31.21±1.09)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7(32.02±1.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者;(2)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知晓研究意义;(3)经影像学及临床检查诊断为下颌中低位阻生牙,并接受下颌阻生牙拔除术者;(4)患者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排除标准:(1)具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者,或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2)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3)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副反应难以耐受治疗或中途退出此次研究的患者;(4)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均实施微损伤拔牙法。两组均给予盐酸甲哌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舌神经、颊神经、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处理(0.5%碘伏)。两组常规分离牙龈后,对照组采用传统角形瓣(阻生牙远中牙龈切开加第二磨牙颊侧135°转折切口),常规翻瓣。观察组进行龈沟内切口袋形翻瓣(阻生牙远中牙龈加第二磨牙颊侧龈沟内切口暴露阻生牙,翻瓣到颊侧牙槽嵴边缘根方两到三毫米暴露),龈沟内袋形瓣又叫标准封套瓣。阻生牙暴露后,两组均通过高速涡轮手机消除冠部及骨阻力,在牙槽骨和牙根间隙插入微创拔牙刀,使牙周膜离断,牙槽骨和牙根分离,然后拔除阻生牙,搔刮拔牙窝内慢性炎性肉芽组织[4],修整创缘,清理尖锐骨缘,搔刮拔牙窝清理残余骨屑、牙片,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复位拔牙窝。缝合对照组患者远中、近中牙龈,咬拔牙卷,研究组患者只缝合远中牙龈。术后向两组患者交待拔牙注意事项,手术当日给予冰袋局部冰敷,给予0.5g头孢羟氨苄口服,预防感染,2次/d。

1.4 临床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第三、第七天进行复诊,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手术时间。其中不良反应包括肿胀、干槽症、疼痛、出血、张口受限。(1)肿胀:面部肿胀百分之四以上记为肿胀。(2)张口受限:术后第一、第三、第七天开口度小于两厘米。(3)干槽症:术后两到三天,拔牙创面内有臭味;拔牙窝内空虚,血凝块脱落,骨壁触痛;拔牙创出现明显自发痛,并向下颌下区、头顶部或耳颞部放射。(4)疼痛: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过VAS测量尺进行评估,该量尺长十厘米,患者根据自身痛感,通过横线上做记号来代表疼痛程度,满分为十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重。(5)出血:术后第一天观察患者活动性出血和渗血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干槽症、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情况、张口受限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14±1.16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5.58±1.10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愈发注重口腔健康,正畸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拔除阻生牙的患者也逐年增多。而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手术要求高,操作复杂,术中易致使患者口腔黏膜、关节、组织受到损伤[5]。术后易引起出血、疼痛、干槽症、张口受限、肿胀等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显示,拔牙术后面颊部的肿胀与术中切口范围、牵拉时间密切相关,因此翻瓣术式是影响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的众多因素之一[6]。因此,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对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患者给予不同翻瓣术式的疗效对比研究与相关分析。

作为临床常用的翻瓣方式,传统角形瓣通过暴露大面积颊侧牙槽骨和牙冠,使得视野扩大,利于手术操作,但是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较多,给患者术后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不便。而龈沟内切口袋形翻瓣暴露牙冠面积大[7],与第二磨牙颊侧牙槽突贴附良好且仅需缝合一针,第二磨牙颊侧无附加切口。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干槽症、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情况、张口受限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两组患者均通过翻开舌侧黏膜来扩大视野,因此都会使得患者术后吞咽疼痛,但疼痛情况差异不明显[8]。与龈沟内切口袋形翻瓣相比,传统角形瓣剥离黏骨膜程度更大,而且在第二磨牙近中切口处经常出现黏膜的撕裂以及黏膜与骨膜的分离,笔者认为以上两点也是加重术后肿胀、疼痛的部分原因使得拔牙过程中进入深部组织的冷却水、骨屑、牙屑量更多,导致患者容易感染、肿胀时间长。相关研究证实[9],拔牙后出血概率与附加切口数量呈正相关,在手术过程中,对照组缝合两针且有附加切口,研究组缝合一针且无附加切口,因此对照组患者出血情况略微多于研究组。还有从操作上来说,龈沟内切口较角形瓣切口更容易,最后关闭创口的时候仅需要在第二磨牙远中缝合1~2针即可,不需要在第二磨牙近中附加切口缝合,从而减少了操作时间,也减少了牙龈撕裂的可能性。由于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翻瓣面积更大,术后缝合严密性较差,组织瓣水肿更明显,而水肿程度会对拔牙后张口受限程度造成影响,所以患者张口受限程度更为严重[10]。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翻瓣方式在手术操作难度、术式复杂情况上差异较小。

综上所述,在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术中,如果龈沟内切口的袋形瓣可以满足手术视野的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该切口方式,因为龈沟内切口袋形翻瓣更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肿胀情况,改善患者术后张口受限情况,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因此,龈沟内切口的袋形瓣的切口方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龈沟下颌切口
细辛碎补汤联合米诺环素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RANKL/OPG、MIP-1α、TSLP对口腔正畸治疗中牙周病的诊断价值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slCAM-1含量的研究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迷人的下巴
迷人的下巴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IL—17和TGF—β1对慢性牙周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