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21-12-03 15:54潘田凤胡祖权李荣迪苏庆红
乡村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作物

潘田凤 胡祖权 李荣迪 苏庆红

(来宾市气象局,广西 来宾 546100)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对于气候环境的依赖性较强[1]。随着气候变暖问题愈演愈烈,涌现出大量的极端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也表现出“多、广”等特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进一步强化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预报信息,以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

1 地面气象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1 有助于提供专门的农业气象预报

通过分析地面气象观测所收集的气象资料,提供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可为政府机构制定决策、农民群众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近期天气变化情况,能够掌握天气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同时提供可操作的生产建议。对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环节、生长发育期和收获期等各个环节进行连续的温度监测和天气预报,能够为农业的种植和收获等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信息,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和作物总产量预测信息等。根据气象监测、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还能够对农作物进行防御和灾害调查评估,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宣传、救灾及灾后重建等工作。

1.2 有助于预测农业气象灾害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地面气象观测,可以第一时间告知农民准确的天气信息,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重要时期,能为农民提供雪灾、干旱、洪涝、暴雨、沙尘、大风、冰雹及霜冻等各类灾害信息[2]。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博、微信等各类途径,及时对外发布与气象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使农民可以实时掌握灾害动态,避免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1.3 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以往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者所使用的设备及技术等比较落后,同时农业生产理念已完全固化,大部分农民存在“靠天吃饭”的理念,这完全反映了农业生产离不开气候环境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气象预测能力及预测准确性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做到了对农业气象的精准监测[3]。此外,通过地面气象观测对洪涝、干旱等灾害加以预测,能使农民提前采取预防灾害的有效手段,将灾害风险控制在最低,降低灾害对于农作物生长造成的损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1.4 有助于防灾减灾

实施地面气象监测,可以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尤其是在重要的农业生产环节,可以为农民监测暴雨、洪水、干旱、极端天气、霜冻、冰雹及风沙等重点气象灾害,并提供预警。灾害预警信号信息内容包括前期、中后期、短期和长期的天气预报资料,可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广播节目、微信、微博等,确保天气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更多的农户。这样农户就能够在农牧业气象灾害发生之前,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灾害进行防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农牧业财产损失。

2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地面气象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将智能观测与相应的实验仪器相结合,对地面附近的云和大气变化进行连续观测。传统农业生产离不开地面气象监测,现代农业生产对此更加依赖。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质量,同时,复杂的气候条件也会危及农作物的总产量和产品质量,甚至可能造成粮食作物大规模减产,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部分粮食作物对气候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极高,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更需要气象观测给予支持。全球变暖造成的异常气候对农业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为更好地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必须解决好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问题,尽量减少和防范恶劣天气对农业的危害。气象局要高度重视地面气象监测工作,积极引进智能观测和相关实验仪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的精度,及时发现灾害问题,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如下:第一,地区观测机制不成熟。即使部分农业生产地区根据政策需求已经构建观测机制,然而该机制涉及面较小,无法收集全部信息,难以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信息支撑,大大削弱了其使用价值。第二,观测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构建的观测管理体系相对滞后,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该问题的发生,极易造成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障,从而对数据信息的后期利用产生影响。第三,采用的观测手段相对单一。农业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研发了大量的新型技术,然而由于受资金、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应用环节出现了技术脱节问题,导致气象观测工作无法有序完成。第四,专业人才匮乏。新型技术手段是否能够成功使用,主要取决于观测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用新技术手段时,由于大部分地区并未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而现有人才专业素质相对偏低,导致新技术的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出来。

3 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路径

3.1 严格遵守相关标准

一是平行观测的标准。地面气象监测业务流程要为农业提供合理、具体的指导服务项目,在观测业务流程中需要遵循平行观测的标准,即在监测各种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的同时,必须持续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这两个层次的观测和数据统计必须保持在同一水平,需要相互对照。二是点面结合观测的标准。农业服务项目的气象监测点应通过科学研究来选择。一般来说,在农牧业气象监测中,需要使用能够与地面气象监测点具有相同农业气候类型的区域,并根据获得的观测信息计算类似农作物的数据。三是科学与持续观察标准。地面气象监测业务流程应在新项目本身和观测区域特别稳定时开展,并保证新项目观测仪器设备、观测方法等有效、科学,从而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此外,农作物的生长具有一定周期,只有保证对地面气象进行长期科学观测和研究,保证观测信息的连续性,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提供可靠的实时天气服务信息。

3.2 不断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能力

以当前“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前提,持续加速农村地区农业气象监测站的创建步伐,尽量扩展自动监测站点在农村区域的覆盖面[4]。从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业发展层面来看,需要在核心特色农业区域布置更多的气象观测站。针对地区内的重点农作物,需要优化建设农业特种观测站。例如,对于玉米、小麦及水稻等农作物,应在相应区域构建特种观测站,着重对光、水、热等气候条件进行观测。此外,需要重视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利用,加大对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观测力度;需要全方面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雹灾、干旱、涝渍及病虫害等各种信息,进而深度改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及防范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能力,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 构建完善的地面气象观测体系

对于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应构建相对完善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地面气象观测体系,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体系保障,进而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水平及质量。气象部门应结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现有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拓宽农业气象观测项目,以实现对小气候环境全面、连续的观测,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以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3.4 进一步加大对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力度

地面气象观测所使用的设备具备极强的精密性,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对其予以维护及保养,易导致出现数据信息错误问题。暴雨过后,需对雨量传感器进行检查,按照具体状况对传感器中的滤膜进行更换。对于计算机软件,应及时进行杀毒、升级,以保证精准无误地传输信息。同时,应定期更新信息传递及保存系统,针对部分十分重要的信息,需要事先设置好自动存储的时间段,防止核心数据缺失。信息收集者应及时审核信息的更新情况,防止出现信息失真或者遗漏问题。因此,地方气象单位需要强化对于观测设备的管理,建立成熟的检测机制,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以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完全可靠的信息,进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3.5 建立综合素质过硬的观测队伍

对于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应建立综合素质过硬的气象观测队伍[5]。测报人员需加强观测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加深对自动气象站各个观测仪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了解,并熟练操作测报业务软件。测报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业务规定和相关流程,严格按照地面测报业务的工作制度做好每项工作。针对测报工作中出现的仪器故障、错情判断等问题,应沉着冷静,不断提升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测报人员不但需要掌握气象观测的知识和技巧,而且需要熟悉农业理论知识,以满足实际农业生产需求。与此同时,地方气象单位需要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测报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观测过程中态度消极的观测者应予以处罚,如扣发部分奖金等,以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观测效率,进一步强化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3.6 合理利用现代化探测技术

应高度重视并应用先进的探测检测技术,提高气候分析的准确性。如今,科技不断进步,气候检测技术也取得了极大发展,完成了信息的准确采集和实时同步应用[6]。首先,地面气象监测系统软件可以采集相关的天气数据信息,然后按照基本理论要求整合实际,从而达到实时同步应用信息的目的,进而为相关的科研单位提供最新的数据资料,提升所获得数据和信息的应用价值,气象监测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提高当代探测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利于气象相关的科研与科技发展,进而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全面提高气象监测水平。因此,在地面气象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所需的人员和设备,以保证气象监测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应重视有关气象监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型开发,全方位提高气象监测数据的精准度,有效提高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准确性,为农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气象信息,推动农业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3.7 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制度体系

为提高地面气象观测应用水平,必须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面气象监测规章制度,打造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气象观测制度体系,在制度层面保证气象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制定地面气象监测规章制度后,一定要细化实施,结合基础理论和实践,确保地面气象监测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7]。制度是工作实施的保障,合理的气象监测制度体系可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开展气象监测工作,保障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相关观测规章制度的制定,还可以协助观测人员认识地面气象监测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业人员完成相关的气象监测工作。建立相关奖惩机制和制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奋发向上的团队氛围,提高地面气象监测的工作效率,从而不断完善地面气象监测在现代农业各方面的应用,打造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新高地。

4 结语

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助于提供专门的农业气象预报信息、预测农业气象灾害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但是,目前地面气象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多不足。未来,应通过不断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构建完善的地面气象观测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建立综合素质过硬的观测队伍、合理利用现代化探测技术以及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制度等措施,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进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气象灾害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气象树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大国气象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