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势”*

2021-12-04 04:38邢盈盈
关键词:教育者育人时代

邢盈盈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关论述时,多次提及“势”字。例如,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又如,“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些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优化方向,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遵循。“势”的内涵丰富,它“与人的行动以及实践过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势”可以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由以展开的综合背景或条件”[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势”做进一步的阐释,则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三要素”所形成与借助之“势”入手,即环体、主体和介体之“势”。其中,环体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这是具有客观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发展之“势”;主体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力量之“势”;介体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借助的中介因素,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的资源条件之“势”。

一、环体之“势”: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王夫之曾言:“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4]这是从时间维度对“势”做的注解,“势”与“时”往往紧密相连,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性,要寓“势”于“时”。也就是说,立足当前,把握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借助的环境因素,即环体之“势”。就宏观环境而言,涉及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就中观环境而言,涉及社会舆论环境面临的新挑战;就微观环境而言,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一)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5]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时代背景,其中既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亦有面临的现实性困境。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其中的“变”与“不变”,并对其做出回应与解答。

就世情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多样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但是,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变得日趋复杂,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交织,由此引发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增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局势更是增添了动荡与不安。这些都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国际秩序与国际治理体系需要做出新调整和新变革。这就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思维,在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同时,亦要看到其中隐含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因素,并做出正确的认识。

就国情而言,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未发生改变,但是,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中国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目前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经济发展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面对这一国情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做出相应调整,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上,开展国情教育,以深化教育对象的国情认知。

就党情而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过了百年历程,其中既有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亦面临与新时代发展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由弱变强,党员数量由少变多,党员素质不断提升,所坚守的初心始终不移,所担当的使命逐步推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因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动而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斗争,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例证。

(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予以辨别与纠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需要对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予以高度关注。多元是指性质上的多元。根据所属意识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所蕴含价值观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或积极价值观与消极价值观。多样是指形式上的多样。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冲击人的历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影响人的消费观的“消费主义”思潮,有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思潮等。多变是指社会思潮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总是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更好地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注意。例如,近年来,以“佛系青年”“躺平族”等形式展现的社会思潮往往以更接地气、极其隐蔽的、不易察觉的、浸润的方式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大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更易受干扰甚至受其所害。以抗疫斗争为例,由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即中国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西方则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当中国采取“封城”“戴口罩”“居家隔离十四天”等措施时,西方表示不理解,甚至宣称这损害了个人利益,妨碍了个人自由,是对人权的限制。不难看出,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目的是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提出质疑,以宣扬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面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现代化演绎方式,高校更需提高大学生的自主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做到“心中有信仰”。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表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方向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实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四为服务”发展方向。“四为服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方向保证。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即“为谁培养人”,亦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的科学性谋划。从途径看,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由学校大门迈进社会之门的重要渠道;从阶段看,高等教育时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关键“赋能”期;从目标看,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目标追求。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应将其作为立校之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本,“明明德”乃大学之道。进而言之,要明什么德?德有层次上的区别:就国家层面而言是大德,就社会层面而言是公德,就个体层面而言是私德。不同层面的道德相互支撑,共同发力,致力于大学生美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它们是响应国家“五育”并举号召的首要关注点,是引领大学生行以致远的重要保证。第三,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体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即不仅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好教育,还要立足国际视野办好教育,实现“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让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成为“世界一流人才”。

二、主体之“势”: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

“天下之势在己而不在物。”也就是说,“势”的作用只有借助于主体力量才能得以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实现教育“提质增效”目标的主体力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两大主体之间亦发生许多新变化。就教育对象而言,应明确时代新人的角色定位;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而言,应明确主导主动的关系定位;就教育者内部而言,应发挥同向同行的合力效应。

(一)时代新人的角色认知

“势”往往与“位”联系在一起,意指个人的角色定位,与个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以及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大学生承担着时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提出很好地解答了上述问题,即不仅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时代新人身份有明确的认知,亦需要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时代新人身份有深入的了解。时代新人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基本特征。“有理想”是指引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之“钙”。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有本领”是指引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做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有担当”是大学生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做到“有责任”“能担当”。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新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即“六要”。其一,政治要强,即要站稳政治立场,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能力,做到“在马言马”。其二,情怀要深,即要以情感人,在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其三,视野要广,即要增强国际视野,在把握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上发力。其四,思维要新,即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于变局中开新局。其五,自律要严,即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六,人格要正,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筑牢防线、坚守底线、不触红线,真正发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主导主动的关系定位

《说文解字》有云:“势,盛力权也。”[7]这表明,“势”往往与力量或权力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力量或权力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展现出来,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则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呈现。

“‘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动关系”[8]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发展演变至今的一个理想状态。其中,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们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制订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传递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借助什么样的教育载体、营造什么样的教育环境等。这些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建立在教育者对社会要求内化基础之上的,是将社会要求以更契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的体现。教育对象处于主体地位,能够主动地进行自主选择、自我教育,即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产品和教育服务,他们不再被动地“照盘全收”,而是主动地筛选。只有符合自身成长发展需求的,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认可。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而言,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以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也就是说,在立足社会发展要求这一目标指向的同时,要关照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教育对象对思想产品和教育服务的主动选择,要在教育者主导式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教育者发挥着“把方向”的重要作用,即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可偏离目标导向。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出现教育者过度迎合大学生的要求而忽视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的现象;避免出现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视其为被动的接受主体的问题。因为这些显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与目标,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同向同行的合力效应

对于教育者而言,承担不同职责、发挥不同作用的主体力量集合成“势”,“势”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大学生,同一目标指向是立德树人。从某种程度说,目标的完成程度往往取决于力的主体——教育者,关键在于教育者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真正发挥出同向同行的合力效应。

要发挥同向同行效应,则需进一步解答教育者究竟何指、其具体构成如何、承担何种职责等问题。“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提出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中的“全员”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层面说,需要家庭成员、学校教职人员和社会全员的协作助力;从中观层面说,需要聚焦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高校,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不同职责岗位的人员协作配合,如“十大育人”体系中资助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等的提出,都是对高校内部人员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他们的目标指向是相同的,即立德树人;从微观层面说,需要将关注点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各科教师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即教师队伍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发挥同向同行作用。“全程育人”主要是指时间上继起,即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何开展,从家庭到学校再到走向社会,不同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空间上并存,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开展,还可以在校外开展;不仅需要在现实世界开展,还需要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开展等。此外,“全方位育人”还意指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发展。

总之,把握好主体之“势”,关键在于处理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教育者要在培育时代新人这一目标指引下,发挥同向同行的合力效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

三、介体之“势”: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条件

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所需借助的资源条件,涵盖内容、方法和载体等要素,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上述要素发生新变化。对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要顺应以下方面:新思想新理论的更新之“势”,新方法新艺术的运用之“势”,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之“势”。

(一)新思想新理论的更新之“势”

传播新思想、传递新理论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新思想新理论以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而生生不息、愈加深厚。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不外乎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三大类。若对其进行细化则可划分为更多层次,且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时代内容不断增添,我们需要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思想新理论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需要教育者具备较强的理论敏感度和感知力,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更新予以回应、解读,以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升华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就思想观念而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来实现。其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国际竞争与合作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因之处于动荡与不安之中。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世界观教育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局势。其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更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生与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获得出彩人生。其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身价值。就政治观点而言,大学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五位一体”“四史”教育等内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9]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政治生活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甚,关注渠道比以往更多,因此更需要加强他们的政治观教育,以指导其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使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指向。“明大德”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守公德”就是要使大学生具备社会公德意识,“严私德”就是将关注点转移到大学生个人层面,以遵循校规校纪等具体要求展现。在具体开展时,大学生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教育资源,从社会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锤炼自身的品德修为。

(二)新方法新艺术的运用之“势”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10]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桥”或“船”意指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而使用的方法和艺术。教育者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的不同与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不断使用新方法、运用新艺术。

就新方法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方法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传统的教育方法焕发出新生机。例如,理论灌输法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展现,该方法不再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导过程,而是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此外,心理咨询、思想咨商等引入亦增添了方法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思想困惑等予以心理上的疏导和思想上的释惑,实现“对症下药”。就新艺术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对话语艺术和时机艺术的掌握和运用。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话语进行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使大学生用心聆听、听有所感、感有所获,或使大学生深感乏味、听之无感、一无所获。在多元话语体系的碰撞下,如何克服思政话语被“边缘化”的问题,以及避免出现“失语”“失踪”“失声”的现象,则需要实现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赋予政治宣传话语以学理依据,赋予学术文本话语以生活气息等。把握时机的艺术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用得好,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会效果不佳甚或产生负面效应。就宏观层面而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不断做出新调整;就微观层面而言,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不断做出新变化。运用好把握时机的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地对社会时势的新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分析与解读,能够及时地对大学生的需要和困惑做出精准的预判、回应与解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当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小事发生,他们就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甚或做出不可挽回的举动。这就需要教育者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以便及时和适时地实施心理疏导等教育工作。

(三)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之“势”

新媒体新技术日益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凭借,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运用得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惠及更多的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运用得不好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教育效果,使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深意无法得到有效传递。这就需要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不拘泥载体形式之新。

就新媒体的发展而言,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并存,且媒体的种类与形式日益多元。例如,“学习强国”“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学堂云”“哔哩哔哩”等新媒体、新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可以接触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以不同形式、不同语言、不同风格讲述的思政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大高校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思政课,做到“停课不停学”,更有“全国大学生同上一门思政课”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新技术的发展而言,大数据技术为精准化供给提供了信息上的支撑。其实,从博弈论的视角看,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博弈。这里的不完全信息主要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这一点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并非大学生所需要的,因而也就不能为他们所完全接受和认可。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向完全信息博弈提供了可能性,教育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进而提供适其所需、应其所求的思想产品和教育服务。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虚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如足不出户便可“重走长征路”。总之,新媒体新技术的更新对教育者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质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素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教育者要立足时代背景,发挥主体力量,运用资源条件,做到顺势而为、应势而化。也就是说,教育者既要擅于借“势”,又要擅于造“势”,即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之“势”、主体之“势”和介体之“势”,造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之“势”,真正发挥党的“生命线”的作用,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教育者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品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