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让小戏“小”起来
——观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小戏展演有感

2021-12-04 12:40■孟
人文天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戏艺术节公鸡

■孟 璇

小戏作为戏曲的分支,因短小精炼、形式灵活广受欢迎。近年来,随着专业院团对小戏创作的日益重视,涌现出一大批新创小戏作品,这些小戏剧种丰富、内容多样,为戏曲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就有专门针对小戏设立的新创作品评比展演(以下简称“艺术节小戏展演”),共有12 个剧种的18 台小戏分4 场先后亮相。此次展演是山东全省范围内第四次新创小戏作品的集中展示,总的来说,相较过去既有可喜的成绩,也显现出若干不足。

一、追溯小戏源头,看题材选择

追溯小戏的源头不难发现,小戏最早来源于民间的歌舞和说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小戏从形成之日起,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或表现对命运的抗争,或抒发对劳动的热爱,或咏叹对爱情的向往。可以说,小戏真实、深刻地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积淀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小戏题材选择上的自由和灵活远远优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正统大戏,正因如此,它受欢迎的程度之高和施展魅力的能力之大也尤其明显。当然,伴随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小戏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封建教化、统治导向、政策宣传等,流传广、出新快的特点似乎使小戏更容易迎合诸如此类的题材内容。到了今天,小戏所承载的内容早已超脱出单纯的情趣娱乐,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了明确的思想主旨。

此次艺术节小戏展演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题材扎堆、过度关注热点,扶贫作品几乎占了一半,以“新农村建设”“青山绿水”“红色故事”“抗击疫情”等热词为题材类型的作品又占据了另一半,小戏题材的丰富性大打折扣,几个作品连着看下来观众兴趣索然,不禁要问:小戏到底要表现什么样的故事?小戏应该怎样选择适合的内容?这其中纵然受当下创作导向的影响,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但艺术创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小戏的源头寻找答案。

以四平调《公鸡过寿》和山东梆子《清澈的爱》为例。四平调《公鸡过寿》用公鸡过寿这个荒诞的故事表现村长整治随礼陋习,人物不多,事件集中,风格是轻松幽默的,语言极具乡土味,舞台上演得虽然夸张,观众却感觉亲切。山东梆子《清澈的爱》描述了边防战士英勇戍边的故事,有精彩打斗的武功展示,有感人肺腑的母子情、战友情,有不同时空的转换,有斗争激烈的场面,但观众看戏有游离,虽有震憾却较难入情。其实,无论移风易俗还是歌颂英雄,都是值得写的好题材,关键在于以何种形象立上舞台。

小戏创作当中的题材选择,首先要正确认识小戏的“小”,这不单单是指不超过30 分钟的容量,而是要以小见大,并非以小载大。《公鸡过寿》就讲了一个公鸡过寿的小事,通过攀比礼金闹下笑话达到教育目的,有发生、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果,故事完整又节奏紧凑,与小戏气质相符,而《清澈的爱》切入点很高,英雄故事的讲述很宏大,却是小戏无法承载之重。由此可见,由戏说理既然是当今创作无法逾越的问题,就需要花些巧思去布局和谋划,具体到小戏上,多回顾其产生的源头,找准小戏表达所长,更有助于选取合适的题材。

二、放大戏曲特色,满足审美需求

在艺术节小戏展演的舞台上有几部优秀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戏中有的创作观念先进,不落俗套;有的作品具有独特点,让人过目不忘;有的看下来很是过瘾,唱腔够味道,身段够精彩。其中就有山东梆子《我们的指导员》和渔鼓戏《闹婚》。

《我们的指导员》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无趣”:长征路上过草地,老战士和小女兵互为依靠,在“把指导员留下的‘秘密文件’带出草地”这一神圣使命的鼓舞下走出了草地。空旷的舞台,两个演员,很难想象这个戏怎么演。相反,《闹婚》的剧情则很热闹,一对贫困户结了婚却发现因成为一家而少了一份救济款,村干部提出为他们安排工作增加收入,二人却因懒惰成性而不愿接受,想通过离婚再得双份救济,却又有感情上的不舍,上演了一场闹剧。

两台小戏剧种、题材、风格各有不同,但都抓住了戏曲特色充分发挥,使其成为闪光点,靠回归本体增强戏的感染力,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我们的指导员》因势利导,不演剧情演情境,为“过草地”这个行动设计了一系列的身段,摔扑、翻滚、跪搓,全在程式里表演得恰如其分。熟悉戏曲的观众都知道,程式性动作在舞台上往往代表固定的含义,“什么情境做什么动作”在传统戏里已成定势;而新编现代戏则不同,红军过草地则更不同,需要一戏一式地去创造,需要根据想象身临其境地去找手段。于是我们看到,一老一少两个角色,依靠一根拐棍时而两相牵引,时而单独成舞,时而探地前行,时而受挫抛甩,将草地的泥泞难行、危机四伏和两人之间的互让互保、互扶互助都表现了出来,让观众跟着戏的情境走,明知这两个人不是真的在过草地而又愿意相信他们是真的在过草地,完全投入到戏曲假定性里。除此之外,山东梆子高亢浑厚的唱腔也为情境助力,它大气又细腻、直白又婉转的声腔特点用于表现该情境中的顽强、奋勇、信念、绝望等情绪和感情贴切而又准确。

再看《闹婚》,非遗剧种沾化渔鼓的发掘和恢复是近十几年出现的情况,没有人能清楚地说出它该怎么演、如何唱。所幸编剧和导演对这个剧种是熟悉的,他们准确地抓住了小剧种小戏的特点,创作出与之相适宜的人物、情节、身段、表演。比如两夫妻骑车、结亲、悔婚、舍情等细节的处理,特别具有生活化的鲜活感,既是乡土的,又是清新的,还是贴近时代的。通过看这台小戏,我们对渔鼓戏的表演特点、唱腔特色认识更清晰了,会不自觉地认为渔鼓戏就应该演这样的故事,就应该这样来演故事,体现了戏和剧种的密切贴合。

总之,由戏曲特色发展出来的新创小戏,保留了戏曲韵味和剧种特质,看这样的小戏不只是“看热闹”,还能看出些许门道,提高审美水平。

三、精细艺术创作,提高呈现品相

小戏创作要讲究巧思,要好听、好看、好玩,要“一事一线结构紧凑”,要剧本、导演、演员互相成就。就创作层面而言,小戏确实不小,且戏曲是综合艺术,从剧本到导演,从音乐到表演,加上音、服、道、效、化,现代观众的眼光越来越高,走进剧场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但也有一种戏,作为综合体来说它并不完美,却能够给观众带来满足感,这次艺术节小戏展演上的山东梆子《村口风波》就是这样的戏。

《村口风波》故事内容并不出彩,疫情暴发,年轻女护士要奔赴一线,娘家妈前来阻拦,与村口值守的公公产生了冲突,最终公公说服了亲家,女护士在公公的支持和妈妈的理解下出发了。相信疫情期间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搬上过舞台,那为什么这个小戏就能脱颖而出?因为演员,因为“人保戏”。

一个新编小戏的推出,创作意识贯彻始终,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进行艺术创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创作区别于简单的完成呈现,是需要创作者在充分解读题材故事或剧本文本或导演意图的基础上,以艺术的眼光、技巧、手段、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如前面所说的《村口风波》,饰演男主角的演员表演水平就很高:他把一村之长在疫情面前的使命担当处理得举重若轻,没有丝毫脸谱感;当看到亲家母到来,从最初的躲到被动面对,再到主动说服,他的表演层次相当分明;特别是他规劝亲家母的那一大段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声音控制和情感流露也很得当,内容虽是村长做工作,效果却像是亲戚间话家常,不刻意却着力,入耳入心。《村口风波》因为这位男演员出色的艺术创作,把观众的注意力牵引到戏上,实现了共情。

再说《公鸡过寿》,它在呈现形式上的艺术创作体现得更为明显和全面,比如人形大公鸡造型,村长和两村民的鲜艳服装,以及满场流线式的舞台调度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处处充满设计感。更别说《公鸡过寿》在剧本创作阶段就确保了精巧构思,如地方色彩浓厚的两夹弦唱腔、明快的表演节奏和喜剧的处理风格,认真对待小戏的每一处细节,进行艺术创作,呈现时必将反馈惊喜。

结语

综上所述,小戏创作应回归本体,让小戏“小”起来。一次评比展演,涌现出几个好戏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示分析作品的得失成败,为今后的创作明确方向、厘清思路才意义深远。小戏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民间色彩,回溯本源看题材,让小戏的思想含量回归“小”是创作根本;把握戏曲特色,找回戏曲之本,让情趣和意味发出“小”光芒,未必不能获得审美之乐;艺术追求精细,回到规律端正态度,把创作往“小”处抓提升呈现,让观众更爱这方舞台。

猜你喜欢
小戏艺术节公鸡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两只公鸡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小戏骨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