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分析

2021-12-04 03:14刘慧颖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创新创业

摘要:高校的第一要义是人才培养。新工科的提出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呼唤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多元化,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从组织、服务、孵化体系等方面转型发展,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  应用型  高校  创新创业

目前,创新与应用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两大侧重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协调发展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将更为重要。新工科以传统工科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平台,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打造具有本校特色、为未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树立风向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传统工科与新工科取长补短,进行整合,并综合学科优势,探究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新工科道路。

一、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重要性

随着创新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工科”内涵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促使高校教育改革、升级转型,各高校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而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从传统模式向可以胜任新经济、新产业的需求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培养创新、应用的新时代工科人才。新工科以传统工科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平台,结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集合当地相关的产业,形成本校自身特点鲜明的专业与学科,为未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树立风向标的。

实现和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具有企业背景的高校师资队伍,共建具有工程背景理论及实验课程,共建卓越工程师背景的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双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传统工科与新工科取长补短,进行整合,并综合学科优势,探究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新工科道路,使之共同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務,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对于探究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新工科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不高

目前虽然高校大多已经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但是很多学生仍然受传统就业择业观念的束缚,把进入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作为最终的择业目标。虽然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是付诸实际行动的少之又少,有些学生在经历创业试探后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或者遇到挫折后放弃创业的想法。

根据调查,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不足每年毕业生的10% ,毕业3年后继续创业的不足5%。经历了大学四年的传统教育后,学生有些固有的僵化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度不高,甚至淡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很多课程中加设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并不完善,很多学生把创新创业课程当做一门选修课对待,对于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从老师到学生重视度都不够。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据调查,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内容多基础理论课,例如:创新教育方法、创业基础、创新教育等课程。并且大多高校将创新创业的课程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的课程之中,每学期的课时量基本的在32或者48学时,课时量少、缺乏实践操作。

(三)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国内高校几乎没有创新创业的相关专业,因此国内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少之甚少。加之很多高校的基本没有专职的创新创业导师,多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而且,兼任的教师大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的教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可能导致理论教学不扎实。由于教师多为兼任,因此国内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时间指导存在短板,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有待进一步强化

为了推动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很多官方、地方的组织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虽然各种技能竞赛、创业比赛等活动较多,参加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不乏有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比赛中扎露头角、大放异彩。但是在这样的一波波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中,也存在一些新为比赛而比赛,并没有把创新创业项目深入研究,真正投入实际,把智力成果产业化,因此,比赛完后收获甚微。

参考文献:

[1]孙文凤,杨佳奇,谭有为,张晓彤,李达.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综述[J].科技视界,2018(7).

[2]吕敏,李丹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野,2018(7).

[3]梁冬松,韦宁照,石有总.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8(1).

[4]陶秋香,涂继亮,舒建文,贾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提升路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1).

[5]张吉军.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

作者简介:刘慧颖,女,副教授,1987年11月,辽宁大连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猜你喜欢
新工科应用型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