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市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

2021-12-04 09:23姚春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区域经济

姚春荣

摘要:生态立市是践行国家青山绿水战略的具体体现。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推动城市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协同发展变得更加迫切。本文以武汉为例,分析生态立市对武汉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寻求生态立市与区域经济转型协同发展的对策,实现把生态优势和环境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关键词:生态立市  区域经济  转型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立市

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生态立市,是指以生态价值为支撑点,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领域和空间,谋划城市化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新布局。生态立市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城市建设,又涵盖工业、农业等方面;既有生态保护的任务,又有生态治理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保生态,促发展,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求发展,让经济和生态实现“双赢”。

二、生态立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生态立市为区域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

生态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关依存的关系。不能以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区域经济。生态立市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区域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立市,围绕生态建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态立市对区域经济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生态立市战略要求以绿色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由黑向绿”转型,打破常规发展,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把生态文明融入到产业结构优化中,着力实施生态经济产业工程。

3.从长远角度看,生态立市为区域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更为持续的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提倡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立市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保持发展和稳定。实施“生态立市”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生态立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均需要放在一个更大、更长的时间维度当中进行考量,发展不能够仅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收益,还要着眼于未来。

三、为什么要实施生态立市

(1)生态立市是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协调好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大势所趋。

(2)生态立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只有实现生态与经济优化组合,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生存。

(3)生态立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生态立市,在市场的诱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

(4)生态环境恶化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实践证明通过破坏和掠夺资源而实现快速发展是错误的。部分城市忽视保护生态导下实现快速粗放式发展,将金山银山建立在破环绿水青山的基础上,生态环境恶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5)生态立市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湖北,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要求湖北“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指出湖北拥有“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的发展优势,要求我们“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麗中部”,“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四、生态立市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协同发展之路

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生态立市战略融入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和升级过程中,着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发展新突破;深度挖掘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对资源消耗型和污染严重型的粗放企业进行关停处理,把高标准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到生态工业中,严格控制高耗能好污染的工业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高新技术企业位列中部第一的优势,把加强技改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以创新驱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搭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光芯屏端网”等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9%。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碳市场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落户武汉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正式启用。

1)目前武汉市已于2019年成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以“服务”为宗旨,发挥聚合助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得力助手。2019年政府相应的政策红利释放。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年)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认定一批、树标一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格局,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稳、后劲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动一批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客源市场广泛,潜力巨大,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条件优越。但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开发深度不够,没有体现生态特色。且忽视环境保护与破坏生态平稳的情况时有发生。交通状况虽有改观,但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建设不配套,经济效益低,资金和专业人员缺乏,旅游产品老旧,精品少且容量小,外在知名度不高,专项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网络还未形成,区域旅游不发达。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未来要形成新的旅游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活动,实现可持续旅游。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专项和多元化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最大的旅游效用。应大力实现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转换,多维度开发旅游产品,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创形象工程,,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湖泊旅游;开发主题旅游。深度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宏观构思,整体规划。在空间格局上应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构架旅游文化产品群,创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功能,充分利用武汉高校林立、学术资源深厚的优势,开展修学产品,与高校合作,开展武汉会议旅游。

3.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农业

着力打造生态品牌,注意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始终把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打造“菜篮子”工程,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品牌化和产业化,以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抓手,塑造休闲农业、农业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等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特色。达到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大力发展新工业

有序推动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积极谋划引进新兴工业产业。对新引进的工业企业有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标准,对引进后企业的布局要严格规范,重点引进和发展节能、环保、高科技项目,实现工业污染的有效控制,合理利用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和产业集群发展,依靠科技和创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如汉阳区借助武汉打造设计之都机遇,充分发挥工程设计建造集聚优势,打造新汉阳造产业增长极,为汉阳工程设计、大健康等“新汉阳造”的树立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五、生态立市战略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武汉生态立市战略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存在有利条件,根据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共100个,其中湖北有7个,位列第五,对排名前五的省份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以“市”为单位获取的示范区占比较低,大多是区和县,给武汉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目前武汉市部分区域的生态区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蔡甸区已走在武汉市、湖北省甚至全国前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其他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湖北省内的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武汉提供经验借鉴。

六、生态立市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为持续推进武汉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解决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现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更上新台阶,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策要引领

武汉市2021年8月正式提出,力争到2025年把武汉建成“天蓝、地绿、水碧、土净、城美、民富”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按照相关要求,武汉市所有行政区和开发区(功能区)都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武汉市支持指导蔡甸区、黄陂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指导7个中心城区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夯实我市创建工作“细胞工程”。

按照《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要求,武汉市围绕健全生态制度、巩固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和弘扬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涉及我市的37项创建考核指标,制定了90余项具体工作措施。

2.政府要重视

坚决扛起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湖北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做到“一件一档”、闭环管理,对长江大保护、南水北调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紧抓不放、持之以恒推进,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提升站位,压实整改责任。坚持严实标准,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坚持标本兼治,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得到更好落实;是全面的“把脉问诊”,推动解决了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科学的“精准开方”,推动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低碳发展势头正劲。

3.生态教育要强化

生态立市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践行。要强化武汉市民的生态教育,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引导市民养成绿色思维。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树得更牢,走深走实。形成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开展生态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增强市民的生态法制观念和开展节能环保的实践能力。

4.制度建设要完善,构建配套的评价、考核和补偿机制

在自觉自愿意识和行动还没有形成前,通过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对过程进行监控,对结果进行考核,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中的建设指标,对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性指标划定生态红线并严格遵守,尤其是生态经济部分的八大指标必须严格把控。

生态立市和区域经济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周期较长,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区域产业结构层次低自身资金缺口明显。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后顾之忧,根据武汉市各区向武汉市提供的生态服务、生态产品和生态价值特征,为各区提供对应的生态补偿。

5.多管齐下,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事后控制措施,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市民参与到生态立市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必须解决投入资金问题。首先需要政府扶持提供财政资金上的保障,优先安排有关生态产业的专项资金;通过专家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估进行相应的生态资金补偿,面向全球、全国招商引资,吸纳外资、民营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产业项目;引导市民积极筹资主动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哈思杰,方可,徐莎莎.生态文明视角下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探索[J].规划设计.2020年第11期第36卷.

[2]岳启蒙,文倩,贺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年第14期第41卷.

[3]張欢,成金华.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5年第2期第35卷.

[4]陈立.武汉市蔡甸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江论坛.2019 年第3期·总第156期.

注:2019年度省厅科研计划项目:青山绿水战略下生态立市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B2019350)。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区域经济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