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尾叶饲料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2021-12-05 11:08周志扬周俊华莫柳忠梁琪妹黄英飞何仁春韦明松
中国饲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粗饲料甘蔗秸秆

周志扬,周俊华,莫柳忠,梁琪妹,黄英飞,周 恒,何仁春,韦明松

(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

甘蔗尾叶俗称“甘蔗尾”“甘蔗梢”,是指甘蔗顶端2~3嫩节及叶片的总称,该部分因为鲜嫩,含糖量相对较低,一般在甘蔗收割时被砍断丢弃。研究表明,新鲜甘蔗尾叶的干物质(DM)含量为28.27%,风干物中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 (ADF)含量为6.50%、39.37%和69.60%,能量约为5.68 MJ/kg,同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多糖,适口性较好,在粗饲料评级中被认定为中等价值粗饲料资源,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王世琴等,2018)。广西作为我国甘蔗主要种植产区,每年甘蔗种植面积约1600万亩,占全国的63%,年产甘蔗尾叶约1500万t(黄惠等,2009),但当前甘蔗尾叶利用率极低,不到10%的甘蔗尾叶被加工利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其余绝大部分均任由腐败或焚化于蔗地中,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莫林,2018;郑勇等,2011)。

甘蔗尾叶、牧草、玉米秸秆是广西地区畜禽生产主要的粗饲料来源。其中甘蔗尾叶的生产具有季节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甘蔗收割期,此时甘蔗尾叶大量产出,可满足冬季其他青绿饲料不足时畜禽饲养粗饲料需求。甘蔗收割时间较为集中,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直接饲喂消耗完甘蔗尾叶,新鲜甘蔗尾叶含水量较高,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霉变和腐败等。因此如何高效、科学地开发利用甘蔗尾叶,尽可能提高其利用价值及利用效率,成为当前甘蔗尾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养殖成本逐年上升,如能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手段,提高甘蔗尾叶作为粗饲料的利用率及营养价值,将可以很好降低广西地区畜禽养殖业成本,提高养殖企业竞争力。

1 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甘蔗尾叶加工利用方式

1.1 鲜绿甘蔗尾叶直接饲喂 在甘蔗收割期,新鲜甘蔗尾叶直接粉碎揉搓成2~5 cm,可以作为青绿饲料直接饲养。韦正宇等(2002)以鲜甘蔗尾叶加尿素为主要饲料对本地牛进行肥育试验,结果表明,以鲜甘蔗尾叶加尿素为主,日补以精料0.4~0.5 kg/头饲喂的牛,平均日增重为0.568 kg,具有较好的饲喂效果。但鲜绿甘蔗尾叶直饲不能在短时间内消耗完全,不采用其他方法加工保存,绝大多数甘蔗尾叶将腐败、霉变。

1.2 自然青贮 甘蔗尾叶自然青贮是指将新鲜甘蔗尾叶经过粉碎切割后,在无氧环境下利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乳酸菌等微生物进行发酵保存的甘蔗尾叶利用方式。自然青贮甘蔗尾叶,不加入其他外源性发酵助剂,通过青贮池或者其他包装使得甘蔗尾叶处于压实封闭状态,与外部空气隔绝,形成内部厌氧发酵环境,进行厌氧发酵。自然青贮技术的产生,大幅延长了甘蔗尾叶保存时间,既可尽量减少养分损失,同时又有利于改善适口性,提高动物采食量,促进消化吸收。但自然发酵甘蔗尾叶因为夹带于自然界的霉菌等杂菌较多,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复杂,容易出现发酵失败、营养成分流失或者腐败的现象,导致产品品质稳定性较差,难以实现稳定、高品质甘蔗尾叶粗饲料的生产。

1.3 氨化及混合青贮 氨化处理是通过氨化与碱化双重作用提高蔗梢叶的营养价值。通常利用尿素作氨源进行氨化处理,在进入青贮池或封闭包装之前,单独将尿素溶于水后分数次均匀混合于甘蔗尾叶中,或者使用糖蜜、尿素、玉米粉等多种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于甘蔗尾叶中,制作方法基本上与青贮相同。氨化及混合青贮通过添加外源发酵助剂,主要包括氮源、能量源等物质,为自然发酵微生物提供了一定的启动资源,因此一般氨化及混合青贮甘蔗尾叶发酵效果优于自然发酵,其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杨双鼎等(2016)在甘蔗尾叶中添加1%~1.25%的尿素,氨化25~30 d后用于饲喂肉牛,结果表明,肉牛采食量增加、日增重提高,若按单位增重成本计算,每千克牛体增重降低饲料费0.22~0.55元,平均每头肉牛可节约饲料费44~11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且饲喂后肉牛毛色亮泽、皮肤弹性好、牛肉品质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尿素等加入,氨气含量的增高可能会对产品适口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在养殖过程中需提前放氨,并把控好采食量,以免氨中毒(江明生,2008)。

1.4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是指在甘蔗尾叶中加入特定的发酵菌种或者菌种组合进行青贮的甘蔗尾叶利用方式。相较于自然青贮以及氨化、碱化甘蔗尾叶的利用方式,大量有益菌的加入以及对发酵条件的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甘蔗尾叶的营养价值及产品稳定性,同时又不会对甘蔗尾叶饲料的安全性及适口性产生不良影响。王坤等(2020)研究了不同微生物处理甘蔗尾叶青贮对努比亚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青贮能提高饲料效率,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的混合青贮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更高,并且可增加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赵雅丽等(2020)研究了使用不同菌剂进行青贮处理的甘蔗尾叶对水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含有植物乳酸杆菌和酵母菌的试验组青贮的甘蔗尾叶品质较好,发酵后的青贮甘蔗尾相比添加其他两种青贮发酵剂的甘蔗尾叶,能够显著提高杂交水公牛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且不影响瘤胃内环境和血清生化指标,是适宜的青贮甘蔗尾叶发酵菌剂。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是近年来甘蔗尾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青贮的不足,在广西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产业规模小,分散,甘蔗尾叶利用率不高 广西作为我国甘蔗主要种植产区,甘蔗尾叶资源十分丰富,但广西甘蔗种植主要以农户个体种植、分户经营为主,蔗田分布零散,地块大小参差不齐。甘蔗尾叶作为甘蔗种植副产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李炳杨,2018)。农户主要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耕作,各管各种,耕种时间、种植品种、种植规格不一,甘蔗收割时间不同且分散,导致甘蔗尾叶收取困难,无法持续性地为周边甘蔗尾叶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致使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增长困难,无法提高甘蔗尾叶的开发利用率。

2.2 机械化率低,人工成本高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多为山地,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各山地之间低矮盆地中,较为分散。在耕地面积小而散,地面平整度有限的前提下,甘蔗的种植与收割较难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只能以人工为主。以广西南宁地区甘蔗尾叶为例,其收购价格大约在150元/t,而1亩甘蔗地大约只能产出1 t左右的甘蔗尾叶。地面起伏较大,机械化程度不高,单纯以人工收集甘蔗尾叶效率低下,付出劳动总量较高,而收益率较低。除部分土地资源较好,交通较为方便或本身自家有牛羊饲养的农户,其他大部分农户缺乏收集甘蔗尾叶动力,大部分甘蔗尾叶仍然只能留存于蔗地中,待晒干后焚烧。

2.3 发酵菌剂质量不一,使用混乱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所使用的菌种或菌种组合是甘蔗尾叶发酵饲料的核心要素,亦是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区别于自然发酵及其他加工利用方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菌种或菌种组合对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当前市场看来,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缺乏必要的监管依据,甘蔗尾叶发酵菌剂产品品种繁多,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在实际应用中发酵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导致发酵甘蔗尾叶产品品质不一,稳定性较低(李彩霞等,2000)。对自产自用的养殖户而言,不稳定的发酵甘蔗尾叶产品不利于保持养殖动物稳定的饲料营养供应,影响饲养动物的生产效益,对发酵甘蔗尾叶饲料供应企业来说,不稳定的产品品质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的可能,对甘蔗尾叶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

2.4 生产设备、设施简陋,生产工艺简单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产品品质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发酵菌种、制作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贮藏条件等因素均为影响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依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广西地区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加工产业还属于发展初期,生产设备比较简单,特别是较为小型的加工点,一台粉碎揉搓机再加上配套菌种喷洒设备及小型传送设备即可组成一条简单的生产线,生产工艺也较为粗放,甘蔗尾叶切割揉搓长度、菌种混合比例、菌种混合均匀度、存贮工艺、存贮环境等大部分加工流程没有具体参数控制,纯粹依靠经验,所制作的发酵甘蔗尾叶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容易因为生产设备、设施的简陋,生产工艺的粗放,导致产品腐败变质造成严重的浪费(江永才,2005)。

3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甘蔗尾叶饲料化利用政策宣传及加工技术的推广 甘蔗尾叶作为甘蔗副产物,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与玉米杆等产物秸秆一样,留存于田地中腐化或焚烧肥地,但实际上留存腐化可能会导致往年病虫卵存活,不利于甘蔗病虫害控制,而焚烧不仅是非粮饲料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况且当前焚烧秸秆正是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曹立耘(2017)对玉米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推广秸秆还田后田块积累的病菌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在玉米灌浆期发病后,给该病防治增加了难度,残留在玉米田块中的病株,已成为次年的侵染源。冯小军等(2019)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茬口的小麦田对小麦茎基腐病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前茬小麦,玉米轮连作田,秸秆还田,菌源残留量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病指数高。因此应该加大甘蔗尾叶饲料化利用政策宣传力度,让甘蔗种植户充分了解到传统方式处理甘蔗尾叶所带来的危害,开发并推广科学的甘蔗尾叶加工利用方式,提高甘蔗尾叶的利用附加值,增强种植户及加工企业开发利用甘蔗尾叶的能动性,为甘蔗尾叶加工利用的产业化、规模化保证一定的材料来源基础。

3.2 加强甘蔗尾叶收集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广西地形和土地分布形态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使用,非机械化是制约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甘蔗尾叶加工利用的主要因素。广西地区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产品其成本主要来自人工,甘蔗尾叶本身以及加工、贮藏、运输成本并不高,因此发展机械化是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产业壮大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广西蔗区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地小块多,农业机械需要具备轻巧灵活、能耗优秀、全地形适应等特点,这些小型机械虽不能实现完全的机械化,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的投入,极大地减少人工成本(史荣华,2000)。在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产业化加工流程中,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机械产品比较成熟,全程机械化最主要的难点在于甘蔗尾叶的收集、打捆。政府应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专门的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产品机械化生产服务公司,开发适应广西多变地形的甘蔗尾叶收集、打捆、运输设备,为甘蔗尾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全程一体化的机械化服务,并出台相应的新型甘蔗尾叶加工农用机械的购置补偿政策,以提高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甘蔗尾叶加工利用产业化的发展(苑庆山,2001)。

3.3 继续加强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发酵菌种的研究 近些年来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发展迅速,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种分子级别的先进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中。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不同微生物在发酵甘蔗尾叶中代谢机理及作用,有益发酵微生物的选育与培养等成为当前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为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从当前的研究内容与应用结果来看,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利用方式虽然有长足的进步,却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发酵甘蔗尾叶的营养关键指标中粗蛋白质与粗纤维含量始终没有大幅度的优化,发酵产品的整体营养价值水平并不高。周波等(2019)对我国两广地区、贵州、云南、海南、福建、伊朗、肯尼亚等地的甘蔗尾叶及甘蔗尾叶发酵产品营养价值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新鲜甘蔗尾叶平均DM为28.27%,平均CP为6.50%,平均NDF为69.6%,平均ADF为39.37%,而甘蔗尾叶发酵产品其平均DM为26.87%,平均CP为6.03%,平均NDF为65.90%,平均ADF为39.57%,青贮甘蔗尾叶产品营养价值与新鲜甘蔗尾叶相差无几,甚至部分指标略低。

3.4 加大对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加工工艺的研究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加工工艺的研究较为薄弱,受生产条件影响,当前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加工工艺十分简单粗放,主要还是以无氧发酵为主,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实际进步。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粗蛋白质含量是提高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的主要研究目标。甘蔗尾叶发酵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来源主要由甘蔗尾叶自带蛋白以及微生物增殖的微生物蛋白组成。一般条件下,提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只能依靠微生物大量增殖来生成菌体蛋白。从发酵方式来看,利用霉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有氧发酵是当前可以显著降低纤维素含量的发酵方式,同时能大量产出菌体蛋白如酵母菌等(闫峰等2009;陈翠微等,2000)。目前的加工工艺与手段条件,有氧发酵容易为杂菌所污染,同时工业化、规模化的大型有氧发酵,实现成本较高。无氧发酵是最为传统和主流的发酵方式,规模化成本低,贮存品质较好,但其最初的目标在于尽量保持发酵对象营养价值的前提下延长贮存期,以此应对青绿饲料短缺时粗饲料的供给,并不能有效提高发酵对象的营养价值。随着近些年对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保持营养价值,提高贮藏期的目标已经逐渐向保持贮藏期的同时,尽量提高其营养价值转变。陶蕾等(2011)以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复合剂的添加量及发酵条件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菌种和秸秆比例为1:300的条件下,有氧发酵60、120、180、240、300 h和360 h后,秸秆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了1.25%、5.09%、8.08%、8.51%、8.85%和9.31%,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3%、0.64%、2.68%、3.26%、3.45%和3.64%。有氧发酵相较无氧发酵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优势,因此如何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如高温高压灭菌、菌种包被技术(綦文涛等,2013)、氧缓释技术(张启超等,2015)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使得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发酵方式由单纯的无氧发酵实现为多种发酵方式结合,较大幅度提高其营养价值,应该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

3.5 增加对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应用的研究 当前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的应用面较窄,一般仅限于应用在牛、羊等反刍动物育肥饲养过程中,而在单胃动物如鸡、猪养殖中的应用则较为稀少,极大限制了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应用范围。一般认为发酵甘蔗尾叶饲料及类同的秸秆饲料中含有很高的纤维含量,而单胃动物缺乏对纤维组织的消化吸收能力,因此不能应用于单胃动物饲养。在实际的生产与研究中,部分研究人员使用特定的设备将粗饲料资源粉碎到一定程度,并加入相应菌种,经发酵制成发酵饲料,应用于单胃动物的饲养中,且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郭红伟(2013)在日粮中添加10%的发酵玉米秸秆饲喂育肥猪,大大提高了猪的肠道中益生菌如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增加消化酶活性。常娟等(2012)研究发现,用4%~8%的发酵玉米秸秆替代玉米饲喂肉鸡,可以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增强胃肠道微生物活性,提高消化率。由此可见,给单胃动物饲喂发酵饲料可促进养分消化吸收,改善肉质,提高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杨美荣等,2017)。

甘蔗尾叶作为一种较好的粗饲料资源,如能在充分考虑单胃动物的营养需求条件下,加大发酵菌种及发酵方式的研究,开发出能适应于单胃动物饲养需求的不同产品组合,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成本,扩大甘蔗尾叶发酵饲料的应用范围,促进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3.6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与其他粗饲料的正组合效应研究 不同的饲料原料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组成,单一的饲料原料一般均不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求。多种饲料原料的科学合理组合,不仅可以形成各营养成分的互相配合,而且还可以改善粗饲料资源的适口性,增加饲养动物摄入量,最终在动物饲养中产生出“1+1>2”的效果,即为粗饲料的正组合效应。正组合效应需要对各种不同粗饲料中营养成分进行细致的检测,并依据不同饲养动物的营养标准以及饲养成本等进行综合考量,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搭配,并进行动物试验以验证。吴璇等(2020)研究了不同配比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和燕麦青干草组合的体外消化特性及组合效应,结果显示,混合饲草比单一饲草更能提高体外发酵效果,组合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50:50,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75:25,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50:50体外发酵效果不佳及多项组合效应为负,筛选出三个最优组合为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50,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25:75和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25:25,且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比例1:1组合效应较好。张一帆等(2019)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结果表明,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pH、干物质损失率、氨态氮、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唐庆凤等(2017)研究不同比例青贮甘蔗尾(SS)与青贮玉米秸秆(CS)组合对奶水牛体外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SS组合CS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具有促进作用,适宜比例组合能提高瘤胃消化代谢率。

甘蔗尾叶是广西地区主要的非粮饲料品种之一,但当前在甘蔗尾叶与其他粗饲料资源之间的正组合效应研究非常少。探索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产品与其他粗饲料的优质组合,形成正组合效应,可以有效利用好各种不同的粗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率与效益,因此加大对甘蔗尾叶饲料资源与其他粗饲料资源的正组合效应研究,十分必要。

3.7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的快速品质评价技术研究 粗饲料的分级评价有很多方法,如(GI)分级指数(红敏等,2011)、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王艳菲等,2013)、体外产气法(殷满财等,2018)、瘤胃尼龙套袋法(李聚才等,2018)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对粗饲料的品质进行鉴定,并进行分级。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作为粗饲料的一种,同时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但无论是何种方法均不能满足现场快速鉴定的需求。所有样品均需要送至特定的检测机构,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给出测定结果,时效性太慢。普遍的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采用人的感官作为最普遍的评价方法,即所谓的“抓水分”“看色泽”“闻气味”。这种靠个人经验来评判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品质的方法,太依赖于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感观能力存在差异,分辨能力较弱,评判的准确性较低,不能满足现代饲料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展如近红外光谱等快速检测技术(王利等,2010),可以实现在现场较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评判值,或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累计出部分易测指标与全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函数关系,依靠易测指标的测定,计算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测量结果。如乙酸和丁酸含量便可估测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将青贮品质划分为为5等级。类似的粗饲料资源评价新技术可能测定准确性低于实验室测定,但其分辨率往往远高于人的主观感受,具有重要的生产参考价值,因此在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的生产实际中大量应用快速的指标监测与品质评价方法,对于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标准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8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相关标准建立微生物发酵粗饲料产品是近些年新兴的研究方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来规范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品质,这就导致大量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品质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养殖效果也是天差地别。2018年12月1日中国生物饲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相继发布并实施了《生物饲料产品分类》《发酵饲料技术通则》《饲料原料 酿酒酵母培养物》《饲料原料 酿酒酵母发酵白酒糟》和《饲料添加剂 植物乳杆菌》5项团体标准。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些团体标准为促进我国生物饲料产业标准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约束范围仅限于联盟成员,影响力比较有限,不能充分地规范我国的微生物发酵饲料整体市场。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只有逐步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并依靠此类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饲料的品质要求,才能保证甘蔗尾叶饲料化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3.9 甘蔗尾叶开发利用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广西多山地丘陵地形使得甘蔗尾叶饲料化利用链中甘蔗种植、甘蔗尾叶加工企业、养殖户分布较为零散,各产业节点之间没有大型的公共平台建立,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方式效率较低,极容易出现种植户大量甘蔗尾叶烂地、甘蔗尾叶加工企业无“粮”,或者甘蔗尾叶加工企业囤积如山,养殖户饲料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快建立甘蔗尾叶生产加工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各产业节点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使得节点之间互通互联,可以有效提高甘蔗尾叶资源化利用的效率,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得产业链内供需方形成有效的交流,同行之间可以实现技术的交流与共同进步,且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把握行业整体状态,提高政策支持与产业监管的效率,为产业发展后期的标准化、规模化提供操作基础。

猜你喜欢
粗饲料甘蔗秸秆
粗饲料在猪养殖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奶牛粗饲料的加工与应用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
黑熊吃甘蔗
SONG OF SMOG AND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