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风格作品看田露民间舞创作的地域性、情感性特征

2021-12-05 19:31李洁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民间舞秧歌山东

李洁

作为21 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代表性人物,田露历经了舞蹈学院“学院派”民间舞的形态建构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认知。自20 世纪80 年代后,以田露、王玫为代表的新锐编导们认为,民间舞的编创不仅仅是代表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致敬,同时,也代表着当今社会中编导个人的思维表达方式和艺术情感的追求。因此,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田露冲破传统的“枷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个性鲜明、认知独特的个人创作特色。

山东民间舞蹈形式风格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域呈现着不同的民间风格特色,山东作为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之地,在其舞蹈活动形式中,透露着齐鲁古文化之韵味,闪烁着地区性文化差异的光辉。在多彩多姿的山东民间舞中,最著名的山东三大秧歌,气派灵活的海阳秧歌;坚韧舒展的胶州秧歌;技术性强的鼓子秧歌。它们都表现了重信义、豁达、坚韧的情感特点。

民间舞作为华夏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两大显著特征为地域性与情感性。它表现为某一地区长期留存、源远流长,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且带有自身独特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情感表达。田露在进行山东民间舞创作时,也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她创作的《翠狐》《磨》《喜鹊衔梅》等山东民间舞作品中,得以充分显现。在此笔者将从“地域性、情感性”角度来分析田露对于山东民间舞编创的创作特点。

一、田露民间舞创作特征的形成背景及其艺术理念

(一)田露民间舞创作特征的形成背景

田露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作为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独立建系后的首批毕业生,她历经了学院派民间舞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进,在这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田露通过借鉴西方开放思想,经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后,在学院派民间舞体系的基础上,打破民间舞的传统动作规范,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民间舞创作理念。田露学习并尝试进行民间舞创作的时期,正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寻根”思潮的历史阶段。舞蹈文化也受“寻根”思潮的影响,开始尝试编创以山东民间舞为创作主体返回寻找民族文化精神归属的舞蹈作品。“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该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今天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应立足在传统文化背景之中,体现民族性格、追求民族审美。”[1]王玫的《春天》就是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突破,以现代舞的创作形式重新解构民间舞动作语汇,且在不改变其“本根”的基础上,开拓出了舞台民间舞创作的新形式,同时带动了同一时期舞蹈编导者创作思想的转变。舞台民间舞创作自此进入了“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新阶段。

(二)田露民间舞创作的艺术理念

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的本体是生命,艺术家关注的是生命意识,不同的题材可以有不同层面的切入,但不管哪个层面,其终极选择都应该是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艺术家对生命意识的张扬。”[2]田露所追求的“真”,体现在她忠于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忠于自己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她的出发点是在立足于“学院派”民间舞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个性的“体验派”创作理念。她提倡要去感受那个“真”的东西,要将自己真的带入到角色情感中去,而不仅仅舞动身体。

以早期作品《翠狐》为例,虽然翠狐的动作元素是从海阳秧歌中“翠花”这一角色中提取的,但它却已经脱离了海阳秧歌的传统动作规范。是在动作元素的基础上,加以田露对神话典故《聊斋志异》中狐仙“小翠”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和理解,配合半招扇、缠头扇等动作元素,将狐狸的机敏灵活与海阳秧歌“一惊一乍”的风格特色完美融合。两相碰撞出来的火花,赋予了山东民间舞创作新的表现手法,同时,也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二、田露山东民间舞作品中的地域性与情感性体现

(一)民间地域性体现

1.地域性是民间舞创作的文化核心

地域性是田露对于山东民间舞创作的一大重要特征。地域性表现为某一地区长期留存、源远流长,代表着这一地区风俗习惯,为人们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地域性中渗透着这一地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他们的生活劳作,赋予了舞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带有自身独特性,发挥着深远作用。民间舞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内进行传承的,只有在该地域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才能感受该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特征赋予了民间舞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为民间舞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素材。

2.民间地域性特征在作品《磨》中的体现

作品《磨》是以“胶州秧歌”为创作基础,运用胶东地区独特的地域动作语汇与节奏处理习惯,通过群舞的表现形式塑造胶东女子吃苦耐劳、隐忍包容的人物形象特征,以此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优秀母性精神的褒奖与赞颂,从而延伸到中国传统女性共同拥有的美好品质中。田露通过对山东秧歌传统风格的把握,将脚底下的“拧碾”与“磨”这一意象形态结合在一起。将抽象意识上的“磨”与劳作工具“磨”两者熔铸在一起,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去自行联想。她在对山东秧歌进行再创作时将其独特的风格个性融入其中,动作元素把握在山东秧歌中,既不是“胶州”,也不是“海阳”,只是将最单纯的动作形态运用到舞蹈中,使它符合“胶东妇女”这一形象,打破传统限定,模糊两大秧歌的界定界限。以一种综合、全新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诠释出一种新的民间舞创作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人物情感。不仅没有离开山东民间舞的范围,还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良品德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情感真实性体现

1.情感真实性是民间舞创作的血液

在田露的观念中,“民间舞有其内在的民族性,有其身体的独特运动方式。身体的律动与呼吸紧密相关,用节奏区别情感时使用的是情感节奏,而不是动作节奏。”1她在下乡采风时,并不会执着于寻找切实动作,而是通过感应当地人的呼吸节奏、说话的特殊语调、地方方言等进行动作创作,她要的不是美的、好看的东西,追求的不仅仅是动作的外在形式,更多的是寻找能够真实表达当地人民情感节奏的内在律动。在进行山东民间舞创作时,田露通过对作品人物情感的分析和感应,提取山东秧歌中典型元素,进行结构整合,创作出符合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动作语汇,让观众在惊艳于新型动作联结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熟悉的亲切感。

2.情感真实性特征在作品《磨》中的体现

《磨》是田露打破比赛限定,选择忠于自己内心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所表达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对母性伟大光辉的夸耀和赞颂。她在谈论起这部作品也表明不仅她是这样的,她的母亲以及万千女性都是这样,这就是她心中传统女性的形象,在社会上要承担起工作的责任,家庭中同样也要承担得起妻子、母亲的责任。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圆”的形式出现,“前后呼应”的处理,仿佛在诉说着华夏女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伟大隐忍的情感坚守。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这一时期的田露似乎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样以山东秧歌为创作元素的《翠狐》和《涟涟有鱼》中,她旨在追求以动作形态的丰富多变,从而来意象的生命力的永不停息。而在进行《磨》的编创时,她能够沉下心来,从主题出发,探寻生命的本质;从人物形象出发,探索生命魅力。在民间舞独特文化的包容下,将自己对生命新的感受融入其中,用最简单的律动表达最质朴、最真诚的感情。

三、地域性与情感性是当代舞台民间舞创作的文化“根性”

通过分析田露山东民间舞创作特点中的地域性和情感性,可以看出民间舞的特质决定了它的创作基础,民间舞的创作离不开地域性特征与情感真实性。民间舞作为最接地气的、反映民众生活的舞蹈种类,如果离开了孕育它的黄土地,民间舞就失掉了它的“本根”,失掉了“根性”,自然也就再难谈发展。田露曾在采访中说,只有“真实”的作品才会被流传下来,外在形式的美,只是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最重要的是其内涵精神中所传达的“根性”文化。这种“根性”文化的规约性,让观众有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与编导者放于作品中的意象“留白”产生情感联结,并反应于内心,久久不息。田露作为中国民间舞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一直默默影响着民间舞创作的发展走向。她带有个人独特个性的创作理念,也无形中引导着当代舞台民间舞编导者的创作。民间舞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舞蹈,“真、俗、土”就是它的优势所在,无需将本质内涵做出什么优化,只要把握住俗雅之间适当的度,转变一下表现形式,留住民间舞的“真”,那种最质朴、醇厚的东西,无论随着时代怎么发展,依然会记得那份淳朴带给我们的心动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当代舞台民间舞创作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民间舞推陈出新的新时期下,田露本着其“化形留律,律与情合”的民间舞理念,在作品中通过对地域性、情感性的把握,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更好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当代舞台民间舞的核心价值有了更质朴、更真实的感受。发展至当今社会,民间舞已不再是单纯的自娱性舞蹈,而更多的是通过不同地域间独特文化的差异的展现,来传达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情感凝聚力。田露正是把握住民间文化的“本根”,在民间舞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创作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艺术是可以解读,产生情感共鸣的,如果一部作品过于个性,过于抽象化,使得大众无法理解其中含义,那么,这部作品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在进行民间舞创作时,要抓住民族情感的共性特征,在共性中展现个性。要始终不忘本,在“守根”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发扬,从而发挥民间舞舞台创作的更多可能,让民间舞在新时代越走越远。

注释

1 本段文字摘自潘力维.中国民间舞“风格图式”的运用与改造[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13.于2016.5.8,北京舞蹈学院咖啡厅采访田露。

猜你喜欢
民间舞秧歌山东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