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自己的拖延症

2021-12-05 14:23Sweet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家杂物安安

Sweet

从前每到暑假,我最喜欢在家看一档装修节目。这档节目讲的不是新房装修,而是围绕翻新二手房而展开。

节目有一个天然的爽点——房子翻新前,往往一大家子人挤在黑暗逼仄的空间里,到处都是杂物,凌乱不堪,甚至无处落脚。经过设计师巧妙的设计,房子被重新装修,多出许多收纳的地方。当住户回到新房里,看着房间一尘不染的样子,几乎喜极而泣。

我一度沉迷于此,认为这是彻底割舍过去的表现,仿佛只要打开那扇大门,人生就能进入崭新的一页。

直到某天,节目组来到要翻新的房子里,杂物多到需要专业的收纳师来整理两三个工作日,我忽然看破了其中的道理。

我身边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总喜欢说,等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便要怎样怎样。似乎到了那时,我们会瞬间懂得如何认真生活,过上样板间一样的人生。

但看过那么多期装修节目,我忽然想到,那些搬进新家的人,他们曾把自己的住处搞得那样杂乱不堪,住进新家后,这个坏习惯就会消失,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

如同你新买了手机,不小心把它刮出一道浅浅的划痕,觉得心痛不已。可久而久之,新手机变旧,掉在地上只要没坏,都不会觉得有问题。

我猜,新装修的房子最后也会和手机拥有同样的宿命——

慢慢地,房子里会多出许多不必要的东西,想丢却又舍不得,最后塞满各个角落。人们不会试图改变,而是寄希望于什么时候,能将自己的生活装进下一个全新的“容器”。

我发现,人们总是下意识给自己找些“不爱自己”的理由,我将这种行为称为“爱自己的拖延症”。

是从哪里开始,我们习惯于此的呢?或许,中学时期的老师便给大家上了一课。

那个阶段的学业最为繁重,生活也十分枯燥,老师为了给我们打气,最喜欢说“高考之后就轻松了”。于是同学们看到希望,努力读书,认真备考,指望进入大学放飞自我。

可考进大学后,大家发现人情变得复杂,每个期末赶作业、准备考试都鸡飞狗跳,惊呼这样的生活并不轻松,毕业后更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等到××就好了”这套说辞,在生活中包括但不限于“等我变瘦就好了”“等孩子长大就好了”。回过头去看,逝去的时间已经逝去,以后会不会更好不知道,当下和过去过得不好却可以确定。

总是寄希望于明天,大约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此刻不好受,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于是只能告诉自己将来会更好,给自己一点期盼吧。

这种情况,使我想起每年年初,同学都会摩拳擦掌,表示新的一年要告别懒惰的自己,努力奋斗,认真学习。可仔细想想,所谓“年月”,是人类给时间标注的刻度,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难不成一只小猪或者小狗也会对自己说,新的一年要吃得更多,变得更胖吗?

新年定目标的本质,是人们对自我的催眠。如果想要奋斗,这一刻开始也完全可以。正是因为大家知道懒惰不好,却没有毅力对抗,才指望到了某一瞬间能脱胎换骨。

自从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开始活在当下,学着爱自己,没有一丝拖延。

读书的时候,我认真对待学习,但从不逼迫自己熬夜。放假了,我会选择补课,同时也抽出时间和同学去玩,绝不让自己的青春回忆只有书本。工作期间,老板诱惑我说“等你业绩到××就可以升职”,我嗤之以鼻,不为所动。因为,我不喜欢把爱自己这件事的标准交给别人。

当然,我想要好的分数或者升职加薪,可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以他人的标准走下去。我认真做某件事,不是为了得到某一个人的认可,只是为了自己。当我拿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分数”,这时候你表示欣赏,我会高兴,可如果你说只有我拿到多少分数后才能认同我,我只觉得可笑——你是谁?凭什么给我建立标准?

这种情况下,我整个人变得从容淡定,抹掉了以前对生活的不安,再看别人的种种行为,时常感到惊讶。

比如好友安安,她努力考进北京某所重点大学,毕业后使尽浑身解数上岸做公务员,之后又买了自己的房子。按理说,她是逆袭的典型,可她却常常提起,周围的同学家庭条件优渥,自己还要更努力才行。这些年来,她一直跟我说:“等高考完就好了。”“等工作落实就好了。”“等买房就好了。”“等结婚就好了。”……可以想象,此后她还有很多个“等××就好了”。

身为朋友,我其实一直认为安安过得不错,可我总是能感受到她对生活有一份咬牙切齿,仿佛不设置目标,她就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她放弃了现下的闲暇,没有时间去闻闻花香,感受阳光和体会快乐,一直寄希望于某个关口一切变好,然后再补偿自己。可是,生活的大浪一个又一个打了过来,即使过得还不错,安安也很少感到快乐,因为她还有许多目标需要达成。

这样抛弃当下快乐的努力,真的无论如何都让我喜欢不起来。

等到自己變得更好了,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便会得以解决,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就像前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叫“房子是租来的,可生活不是”,即使身居陋室,我们仍然可以用一束花、一张画来点缀。

生活中大概有许多我们无法即时改变的事,比如高考,人人都需要过这一关。可我们得时刻保有一颗爱自己的心,不能总是找那么多理由,完全不顾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应当努力,但目的得出于自己,不能为了以后虚无缥缈的“好”,放弃善待自我。

猜你喜欢
新家杂物安安
小雨点找新家
巧帮妈妈“断舍离”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快乐的藤架
一体式顶杂物盒设计策略
滴答
归来的信任
杂物窒息
小鸟的新家
大瓜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