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及周边地区桃小食心虫发生现状及其防治

2021-12-06 02:44郭永杰李超玲王玉红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桃小食心虫高峰期

郭永杰,李超玲,俞 露,王玉红,张 婷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1 桃小食心虫形态特征

桃小食心虫成虫全体呈黄白色或淡灰褐色,雄虫体长5~6 mm,展翅13~15 mm,雌成虫体长7~9 mm 左右,展翅l6~19 mm,复眼为红色。前翅中部都具有一个蓝黑色近三角形大斑,基部和中央都有7 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后翅灰色,缘毛长。雄性触角腹面两侧有纤毛,雌虫触角无纤毛[1]。

成虫两性区别依据下唇须特征,雌性的下唇须则长而直,略呈三角形,雄性下唇须短而上翘。雄性外生殖器基腹孤上的囊形突起极短,阳茎短而粗,前端膨大部极粗,这是雄虫最为显著的特征。卵如针尖般大小,近似于竖椭圆形,在放大镜或电镜下观察时可看出卵的顶部1/4 处环生有2~4 圈呈“Y”字形刺毛。刚产下的卵大多数呈黄红色,随着生长渐渐变成深红色或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3~16 mm 左右,头部呈褐色,体躯桃红色,前胸背板表现深褐色,初孵化幼虫为淡黄白色或白色[1]。蛹呈淡黄白色以至黄褐色,长约6.5~8.6 mm 左右。

2 虫体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2.1 发生规律

多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扁圆形茧越冬,在苹果产区l 年可发生1~2 代。越冬茧大多数分布在距离树干0.8~l m 范围内深4~14 cm 的耕作层土壤中,尤其在晚熟树种品种根颈处着生有根蘖或凹陷地方的土壤以及树干基部背阴面茧数最多。山地果园中,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的差异性表现,越冬茧分布十分分散。蛹期11~20 d,平均14 d,一般于5 月下旬后陆续出现越冬代成虫。多数雌性成虫一般在果实的萼洼处进行产卵,少数产在梗洼处,其中苹果萼洼着卵90%左右,单雌平均产卵100 余粒。卵孵化形成黄白色的小幼虫需经6~10 d 左右,自然孵化率达85%~90%。初卵幼虫在果面上爬行十几分钟,找寻合适的部位啃咬果皮但是并不进入果肉内,注入果内后在其中窜食。幼虫在果内危害14~35 d,平均约24 d。在7 月25 日前脱果的基本可发生2 代,8月中旬脱果的幼虫只能发生l 代。生长高峰期多在4月中、下旬左右;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5 月下旬至6 月中下旬;第二代出现在6 月下旬至7 月中、下旬;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第三代出现在8 月中、下旬期间。最晚可进入9 月份。由于甘肃省临洮县及周边地区气温降低。难以完成整个生活史的第三代幼虫不能产卵,所以第四代成虫不能出现,越冬时多以老熟的幼虫进行[2]。桃小食心虫发生高峰期多与湿度、降雨量关系密切。所以,每年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高峰期受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的影响在时间上可能延后或者提前。

2.2 危害特点

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主要是幼虫蛀食果品。一般遭桃小食心虫危害的果实,果品的表面都有一个针头般大小的孔。刚孵化的幼虫蛀入果食后,蛀果孔3~5 d 内孔外溢出泪珠状汁液物质,干物质为白色絮状或片状蜡质膜,擦去表层物质即可见黑褐色的虫孔。幼虫窜食果肉组织,虫道纵横弯曲,并留有大量粪便在果内,形成了类似沙状颗粒物质,影响品质。果实味苦,失去了原有商品价值。桃小食心虫数量成灾后,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产量和经济价值[2]。

3 环境条件的影响

3.1 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对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的影响

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土壤温度在15~20℃范围内,深土层含水量为10%以上时,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就可以顺利出土;当含水量为4%~5%左右时,幼虫推迟出土时间为30 d 以上,即使在少雨干旱天气的地域中,如能有降雨或灌溉的发生,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仍然能够如期出土;但是如果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时,越冬幼虫出土就相当困难,即使有个别出土的幼虫,其成活率仅有5%左右[3]。

3.2 白昼温度和土壤湿度对食心虫成虫繁殖的影响

当温度在21~27℃时,在相对湿度为75%以上时,对成虫的繁殖和卵的孵化都较有利,昼温达30~33℃时,即不适宜成虫繁殖,当然湿度对害虫的繁殖也有较大影响,例如暴雨或者长时间降雨时土壤含水量增加也会抑制成虫产卵[3]。

3.3 幼虫的滞育率不同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临洮地区第一代幼虫在7 月25 日前脱果的,几乎都不滞育,接下来第二代幼虫会继续发生,但是8 月上旬脱果的,则会有15%~25%的幼虫产生滞育,在8 月中旬脱果的,会有高达45%~55%的幼虫滞育,8 月下旬脱果的幼虫则会100%滞育。要打破幼虫的滞育的弊端,最为有效的办法是把幼虫置于8~15℃的环境中2 个月可打破滞育现象[4]。

3.4 光照对成虫发生的影响

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成虫大多数时间都静伏在枝干或果树叶片上、不会移动到果树的背阳面范围外,但是日落后它们便开始活动,以夜间0—3 时活动最强。在弱光或无光的深夜它们表现的异常活跃,这段时间是它们交尾产卵的盛期[1]。

4 防治技术

主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把预测预报工作放在首位。使用农业栽培技术手段等办法创造不利于该虫体发生的环境条件,其次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要防治手段。应用科学的方法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或生物制剂,尽量消除幼虫危害。目前,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已从化学防治向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逐步转变,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安全果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实践资料证明,近年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生态控制为主要措施,对桃小食心虫为害的防控。每年可减少喷施高残留化学农药防治4~5 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达33%以上。

4.1 农业防治

在11 月至翌年3 月中旬前完成冬剪并对冬剪枝条及时进行集中清理焚烧,清洁果园;早春时可采取地面覆膜的方法,阻止越冬的成虫上树,萌芽前夕果园喷施5%石硫合剂溶液1 次,并进行清园工作;5 月中下旬至6 月上旬可实行果实套袋,防治虫体进入果肉;生长季进行夏剪及时彻底剪除虫梢、虫枝、摘除受害果实并给予集中销毁,清除果园内残留的果实和病枝、病叶,做好果园清洁工作。

4.2 物理防治

从3 月下旬至4 月初开始,悬挂75~120 个/hm2糖醋液诱捕器;生长季树干涂抹桃小食心虫信息迷向素2~4 次,首次涂抹在桃花露红期进行,在树干高度的2/3 处外围树枝的枝杈部涂抹,间隔70~80d 左右涂抹第2 次,每次均匀涂抹900 点/hm2,每个点每次涂抹2~3 g。

4.3 生物防治

为了使果品符合无公害绿色果品安全的要求,可以采用3.2%Bt 制剂(含活芽孢100 亿/g 以上)青虫菌粉(含活性孢子48 亿个/g 以上)3~4 kg 或棉铃虫多角体病毒750~1 500 ml,兑水1 200~1 500 g/hm2进行喷雾,间隔5~7 d 再喷施1 次,防治效果较为理想。老熟幼虫入土前,地面施用白僵菌粉22.5 g/hm2进行防治。同时,利用捕食性天敌,如鸟类、寄生性致病微生物的捕食等。

4.4 化学防治

4.4.1 化学防治的时间确定 桃小食心虫幼虫主要以蛀梢、蛀果危害果树果实,因此,减少和控制幼虫数量是控制桃小食心虫发生的关键所在。化学防治在各代卵发生高峰期以及幼虫初孵期为防治的最佳时期,当雄成虫高峰期5~10 d 后是产卵高峰期和幼虫的初孵期。一般来说。雌虫一般比雄虫发生要迟,因此时桃小食心虫正处于产卵高峰期和幼虫初孵期,在此期喷药防治,能最大机率的杀死成虫和部分初孵幼虫,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4.4.2 化学防治办法 当以上防治办法没有明显效果时,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4.4.2.1 综合药剂。在虫害发生过程中可选用50%的毒死蜱乳油1 200 倍液或2.8%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200 倍液,可以用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40%乐斯苯乳油、50%巴丹可湿性粉剂、35%赛丹乳油,20%茚虫威悬乳剂1 000~1 500 ml,25%灭幼脲3 号、5%抑太保乳油、2.5%溴氰菊酯、2.5%功夫菊酯或20%氰戊菊酯乳油450~600ml,加水1200~2000 kg喷雾进行毒杀。

4.4.2.2 树上药剂防治。当卵果率达到0.5%~1%时即喷药防治。

4.5 生态控制

可发展设施种植栽培技术。

猜你喜欢
桃小食心虫高峰期
降降降!3月豆粕跌超450元/吨,大豆到港量将迎高峰期,后市还要再跌
苹果免套袋栽培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桃小食心虫成虫化学感受蛋白CSPs的基因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无公害防治
梨树进入生长高峰期 管理技术看这里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性诱剂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测报中的应用
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峰期的不均衡运输组织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