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草地贪夜蛾田间识别方法与防控对策

2021-12-06 06:44田丽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甘谷县心叶玉米螟

田丽丽

(甘谷县植保植检站,甘肃甘谷 741200)

草地贪夜蛾是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1],该虫自2019年1月份从境外迁入我国云南后快速向北扩散,在我国开始周年循环危害。该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草地贪夜蛾寄主植物高达353种,包括禾本科的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以及棉花、甜菜、甘蓝、甜椒、马铃薯、番茄、向日葵等多种作物[2]。2019年7月8日,甘谷县首次发生草地贪夜蛾虫情,农技人员对于一个全新的害虫没有实践经验,在应急防控和玉米大面积普查工作方面都困难重重,对草地贪夜蛾3龄前幼虫的识别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海拔、茬后再播等原因,当地玉米往往处于不同的生育期,也出现同一区域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这为草地贪夜蛾的循环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防控增加了难度。通过对甘谷县15个乡(镇)243村362块62.17 hm2(次)的玉米田调查,迅速掌握了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在为害初期的辨识方法,通过多次田间实践调查,集成了田间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

1 田间危害症状

6月下旬至7月初,甘谷县春玉米正处于抽雄吐丝期,复种夏玉米处于苗期、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等不同阶段。调查发现,发生草地贪夜蛾的玉米绝大多数处于喇叭口期,幼虫常隐藏在心叶取食。玉米田害状呈点阵式分布,玉米叶片沿叶脉呈点状、条状半透明薄膜,多见于3龄前幼虫为害;严重时植株叶片呈不规则长形孔洞、缺刻等为害状,多见于4龄后幼虫为害;个别特别严重的仅剩叶片主脉和茎基部,呈“扫帚”状。个别在抽雄前期的玉米,幼虫取食雄穗小花。所有受害植株均在心叶内、叶鞘留有大量虫粪。

2 田间识别方法

甘谷县玉米害虫主要有玉米螟、黏虫、草地贪夜蛾。黏虫轻度发生,玉米螟发生普遍,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首次发生。田间调查时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在为害初期的害状极为相似,很容易混淆;但两者3龄后为害状区分明显,田间容易区分。通过田间大量调查,将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的田间识别技术总结如下。

2.1 看害状

两者3龄前幼虫的害状极为相似,取食后叶片上都产生小白点,呈透明薄膜;但是在害虫藏身之处,玉米螟是典型的圆孔洞,而草地贪夜蛾取食的芯叶边缘或叶内缺刻都是不规则的,呈点状或带状等。

2.2 看虫粪

草地贪夜蛾虫粪呈颗粒状,大。玉米螟的则呈粉状颗粒,小,虫粪丝状物连缀,像锯末。在调查时,若发现大量湿虫粪,草地贪夜蛾还在此处为害;若发现大量干虫粪,则草地贪夜蛾幼虫转移到别处为害。而无论虫粪干湿,玉米螟绝大多数还在此处为害。

2.3 看虫体

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典型识别特征:头部缺刻倒“Y”形和腹部末节4个正方形黑点,3龄前看不清,均为白体黑头,3龄后肉眼能明显看到典型识别特征。在调查中经常看到玉米叶片上呈点状透明薄膜样害状,这与草地贪夜蛾害状相似,不易确定是哪种害虫为害。仔细查看虫体,一般出现透明薄膜害状为低龄幼虫为害,若虫体长为1 cm左右白体黑头的幼虫,则确定是玉米螟。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体长仅0.4~0.6 cm,可清楚见头部缺刻倒“Y”形和腹部末节4个正方形黑点。

3 防治措施

3.1 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国内首个登记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是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002)675~900 g/hm2喷雾。其他可按全国农技中心推荐药剂使用6%甲维·氟铃脲乳油450~600 ml/hm2心叶灌注;或喷施3%甲维盐+5%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连防1~2次,间隔期3~5 d,可有效防治1~5龄幼虫。

3.2 诱捕器诱杀成虫

利用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高空测报灯、杀虫灯均可达到诱杀成虫的效果。

性诱捕器悬挂方式以玉米发生田为中心,覆盖周围玉米田,对种植面积较大的田块,以正三角形形状设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对种植面积小、分布零散的田块,单独设立。处于苗期至喇叭口期玉米,每个诱捕器相距至少50 m,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 m,诱捕器距地面1 m左右或高于植物20 cm。成株期玉米选田埂走向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的田块,诱捕器放置于田边方便查看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1 m左右,诱捕器呈直线排列,间距至少50 m。

4 防控对策

4.1 政府主导,行政推动防控进程

政府主导的作用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主管部门在措施制定、人员、防控物资筹备方面要未雨绸缪。防控成效首先是看应急防控处置是否得当,能否做到疫情不蔓延、不大面积扩散。其次是在大规模预防实施上要以各乡(镇)为主体进行整乡(镇)、整村推进。

4.2 加强宣传,确保技术落地

草地贪夜蛾属于外来新发重大害虫,针对基层干部群众识别难、防治难、认识不足等问题,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对草地贪夜蛾形态识别特征和测报调查方法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可充分利用宣传画、明白纸、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户正确认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掌握识别和防控方法,形成群查群防群治的联防联控合力。同时,要防止“恐虫心理”,推广综合防治技术,避免过量使用农药造成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

4.3 实践创新,改进施药方式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通常用喷雾法喷玉米植株,经田间多次试验发现,常用的叶片喷雾法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甚微,药液会随叶脉流到茎秆叶鞘处或滴落在土壤,到达心叶的药液减少很多。因为草地贪夜蛾属于钻蛀型害虫,为害部位多在心叶,3龄以后的害虫卷在心叶里取食为害,因此平常喷雾法的效果不好。在总结防控经验,多次改进施药方式后,发现心叶灌注法效果好,即采用废弃饮料瓶或手持喷水壶,将配好的药液倒入瓶中,对为害植株对准心叶进行滴注。平常在田间调查时也可方便携带及时防治或补防。

4.4 巧设标记,方便长效监测

诱捕器设立后,随着玉米的生长,诱捕器藏于田间不便监测诱杀效果,可以以诱捕器旁边植株为参照物,用红绳、红胶带在植株顶部叶片悬挂做标记,便于定时监测。

4.5 多措并举,加强基层科研基础设施

草地贪夜蛾是外来物种,发生时间短,基层农技人员往往对其发生为害特征、形态识别、各虫态发育、生活习性不了解,想要做好田间调查、监测、防治等工作,必然先要对该虫通过田间观察、人工饲养等方式进行探索学习、研究。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基本的昆虫观察饲养室,无昆虫解剖镜等设备。建议农业主管部门能提供基层基础科研的条件,以便能更充分地应对突发情况。

4.6 探索机制,创新服务方式

甘谷县统防统治队伍和应急防控队伍的组建还不完善,目前只针对自己合作社内的防治任务。在今后应成立合约式专业化防治队伍,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突发病虫疫情时能快速反应,以改变临时性和非专业队伍的现状。

4.7 调整播期,错开危害时期

田间调查发现,在同一时节,处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耐害性不同,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在玉米苗期至抽雄期的玉米上为害,而在抽雄开花后的玉米上未发现为害。生产上可以考虑通过调整播期以错开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适生期,达到防控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甘谷县心叶玉米螟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Jenny's expedition diary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Gu Qingsheng,the guardian of Shennongjia
分期播种对西藏甘蓝型油菜心叶出叶速度的影响研究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甘谷县一男子冒充多重身份行骗涉案30万余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