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2021-12-06 12:34许月燕刘启鹏房丽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蜘蛛儿童文学儿童

许月燕 刘启鹏 房丽丽

(哈尔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6 )

因学科限制,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在很多学校一直作为选修课存在,而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说在以往高师课程中,儿童文学课程因为不属于二级学科无法成为课程结构中的主角还情有可原,那么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依然只是与古今中外文学课程处于同等地位,确实与小教本科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从当下各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结构都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以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儿童文学属于学科教育课程。之所以这样设置课程,首先是因为2001年新增加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儿童文学课程就无法进入到教师教育课程版块。那么,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又是否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未来工作的需求呢?当前我国正在进行高等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共分为三级,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二级是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其中二级、三级对课程结构的规定一致:“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的学习领域中规定“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是32学分。”结合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可以确定的是,虽然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稍偏重于学科专业课程,因为儿童的成长是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的,必须依托于课堂教学进行儿童教育,因而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应该强调的是,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跟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比较,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中应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儿童文学的专业知识、阅读积淀对提升小学教师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篇目所占的比重来说,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小学教师培养专业化的进程中,给儿童文学课程应有的地位并赋予课程全新的内涵是大势所趋,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同一般。

一、决定儿童文学课程地位的因素

当下各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定位:其一,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其二,培养创新型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其三,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以上三种观点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表述各有侧重,有的突出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有的兼顾教学与管理能力,但都无一例外强调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时刻关注本专业毕业生未来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而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这也就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反映对象和读者对象以儿童为主。鉴于此,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是因为:

(一)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鲁迅先生在1919年底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有过精辟的论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有碍于孩子的发达。”因此,“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既是儿童文学创作成功的关键,也是读者阅读并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前提。但众所周知,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和考试制度使大部分中国孩子在童年时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从专业角度推荐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阅读书目中包括《小王子》《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名著,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从没听说过这些作品,也读不懂《小王子》《夏洛的网》;有些作品他们自认为读懂了,可读懂的标准是:觉得好玩。比如皮皮、豆豆的种种非凡之举,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可笑、可爱,充满童真童趣;同时又觉得可悲,为自己不曾有过那样的童年记忆。这就难怪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其中不乏70后、80后毕业生,在从教多年自己做了父亲、母亲之后才有了这样的感悟: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而这,应该是在他们成为教师的时候就应该明确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以一种从容的教育心态去对待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要相信:一切只需静静等待,静待花开,教师是牵着蜗牛去散步。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不明白这一点,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甚至在很多时候,似乎很难判断,究竟是孩子真有错,还是老师的要求过高。要知道,这些走上教师岗位的人,他们的童年是在双重世界里生活、成长的。在物质的世界里,很多人得到的是自己能够得到的一切,即使再困窘的家庭也会养着贫家的富公子、娇公主;而在精神的世界里,他们从来就不是孩子,他们没有童年的小伙伴,没有滚铁球、弹玻璃珠、捉迷藏,他们有的是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做不完的奥数题,背不完的英语课文,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和数字、文字打交道,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兴趣阅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他们的童年连同童年的一切都被剥夺了,没有游戏、不能淘气,所以他们不能理解孩子就该是在游戏中长大,孩子就应该是淘气的,他们不理解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幻想是孩子在创造,天真是孩子的本质,活泼好动是孩子的本真。

诚然,小学教育本科生可以通过见、实习了解熟悉儿童,而且近距离接触和获得直接经验确实是最佳选择,但这种机会太少,也太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实践时间是18周,其中教育见习分散在大三之前,实习时间大多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教育实践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儿童的好时机,但从教育实践效果来说,由于对儿童世界的陌生势必造成教育实践的低效或无效。而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提前打开进入儿童世界的通道。同时,学习儿童文学课程必定要阅读大量优秀而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这种被动式阅读使得这些童年缺失的的准教师能够在儿童的世界里以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以一颗质朴天真的童心去感知世界,用儿童独特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慢慢了解并理解儿童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了解他们如何区分善恶、美丑、真假、穷富,怎样对待亲情、友情、承诺、欺骗,又是怎样看待生死、成败……总之,儿童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重回告别已久的儿童世界,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与儿童交流与沟通,用智慧的双眼去发掘儿童的潜能,用精湛的教育艺术、过人的人格魅力为小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这是未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必备的素养。

(二)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母语学习的凭借,其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在全部选文中占很大的比重,低年级尤甚。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为例,一年级小语教材儿童文学占75%,二年级占56%,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篇目占比又有增加。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与儿童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支撑,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要能够以儿童的视角去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母语学习和精神成长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学生语文能力和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全面提升,综合发展。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儿童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同样不容乐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阅读面窄,对《小王子》这样的经典作品普遍看不懂,或只能看懂一点点皮毛,有些自认为读懂了,实际上也属于阅读的初级阶段,能读懂写了什么,却读不懂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对《窗旁的小豆豆》的阅读体验仅仅是对小豆豆的种种“非凡之举”津津乐道,却不能站在未来教师的高度去理解小林校长、豆豆妈妈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特殊举措为世人提供的宝贵的经验。这样的阅读积淀,这样的文学欣赏水平将来如何去驾驭小学语文教材?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那么网络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平等方面岂不是更具优势?此外,小语界一直在争论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能同时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效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困惑。

如此看来,儿童文学确实应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要增加课时,而且要对儿童文学课程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更加丰富,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小教专业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二、儿童文学课程的内涵

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文学课程,和其他文学类课程一样,其课程内涵第一要有儿童文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二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诸如儿童文学的类型与特征,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较多的童话、寓言、神话、儿童诗等文体类型,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重视,提升本科生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儿童文学鉴赏的能力,为今后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服务。在此对这两个内涵不再赘述,但从小学教育专业角度思考,儿童文学课程内涵还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儿童文学创作

进行文学创作提升文学创作能力师范属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也不是小学教育本科的人才培养方向,但简单的儿童文学创作尝试,对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素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尝试创作故事、童话、寓言等,给不同年龄的小学生讲清一个道理 ,一个规则,一种知识,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用儿童的语言表达,用儿童的心灵思考,用儿童的行为做事,这样的创作经历能够帮助小学教育本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方式去理解、体会儿童所需,更好地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真正感受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又是较难形成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因为这关乎阅读学、教育学、儿童认知与心理、儿童文学创作等诸多专业知识,是一种综合能力。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蜘蛛开店》为例,课文内容是一只小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商店,当然蜘蛛开店利用了自己能吐丝的物性特征,开了一家编织店,可先后到来的三位顾客让蜘蛛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事实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初读这篇课文都会被这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一想到河马的大嘴、长颈鹿的长脖子、小蜈蚣的42只脚,换做是谁都会害怕的。但是,学习本文过程中除了字词句等的学习,还要让孩子思考些什么呢?有教师抓住小蜈蚣遇到困难就退缩做文章;有教师以小蜈蚣开店失败源于不动脑筋启迪学生;还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研究开店的技巧……这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否合理呢?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细节,如果不抓住这些细节,极容易对课文、对小蜘蛛产生误读、误解。譬如,小蜘蛛每次决定卖什么的出发点都是认为这很简单,那么这里的“简单”是指什么呢?显然,对于没有编织经验的孩子来说,编织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工作,蜘蛛的“简单”应该是编织时只需要纵横交错,不需要考虑成品的形状,也就是说,小蜘蛛初次开店选择从简单入手也并不是问题,如果因此认定小蜘蛛做事情挑简单的做是不是不合适?并且,尽管口罩、围脖编织难度超出了蜘蛛的想象,但小蜘蛛不是坚持完成了吗?这能说明小蜘蛛怕困难吗?这恰恰说明小蜘蛛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做事认真,讲信用。至于看到小蜈蚣吓得逃回网上,实在是小蜈蚣被前两次经历吓怕了,它真的担心自己织完42只袜子会累死的。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小蜘蛛考虑问题的简单:就算是蜈蚣的42只袜子合起来其实工作量也没有多少,毕竟跟河马、长颈鹿比起来,蜈蚣的脚实在是太小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小蜘蛛只从数量去考量,这跟他前面一元钱卖口罩、围脖其实是一样的,没有考虑原材料和时间成本,但这些问题也确实不是二年级孩子考虑的问题。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依据此年龄孩子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蜘蛛开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而提示孩子们蜘蛛的脚有多大,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蜘蛛,看到蜈蚣这个顾客应该怎么办?蜈蚣虽然有42只脚,可是给蜈蚣织袜子跟给河马织口罩、给长颈鹿织围脖相比,哪个更容易?当然,教师也可以顺势组织孩子们探讨开店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适可而止,毕竟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商业头脑还为时过早。再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课,是让孩子么体会小蜗牛做事慢腾腾,总是一事无成,还是让孩子们透过蜗牛妈妈的话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教师的理解与选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如何解读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事情。文学创作要表达主旨,但是儿童文学作品表达主旨的方式绝不同于成人作品,所以,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程增加儿童文学创作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的解读能力与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而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听文学创作尝试,让他们用儿童的故事儿童的语言给孩子讲清一个道理,是不是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解读课文文本呢?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评介与赏析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为这一目标服务。然而,目前看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类课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处于很低级的水平,离开教学参考书,离开现成的教学设计,自己根本无从下手。而这种依赖心理和依赖行为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照搬照抄以及教学方式的照本宣科,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此,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为证。

其一:关于安徒生的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提问与思考:

1.这个作品是童话吗?其童话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果本文中有幻想成分,在哪里体现出来?

3.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死去,她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为什么?

其二:关于童话《狐狸分奶酪》的提问与思考:

1.课文开头写熊哥俩捡到一块奶酪不知道怎么分,开始拌嘴,“不知道怎么分”具体含义是什么?他俩拌嘴都会说些什么呢?

2.小哥俩最后对狐狸分奶酪的结果很不满意,而狐狸却说自己分得很公平,你怎么看?

其实,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文本,绝大多数人不会对其是否是童话产生质疑,但如果用童话的文体特征来进行比对,又很难发现其童话的特质,比如幻想,比如想象,很难一下子在作品中找到明显的细节。至于对小女孩幸与不幸的选择,除了小女孩死去的时间和死去时的表情会给学生的判断带来影响外,学生自身性格、生活经历等因素所起作用也起着至关重要。

至于《狐狸分奶酪》,大多数孩子会更多地关注狐狸分奶酪的结果,而较少考虑为什么狐狸会有机会分奶酪,并借机把奶酪全部吃光。文本中对这一点的表述是非常含蓄的,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思考“怎么分”的具体含义。很显然,两只小熊纠结的“怎么分”是谁来分,而不是用什么方法分,他们在意的是能否保证两个人得到的奶酪相同大小,所以,他们极力为自己争取分奶酪的权利,这才是他们拌嘴的内容。因为两个人都不想把分奶酪的权利给对方,才让狡猾的狐狸有机会骗取了他们的奶酪,而在结果面前两只小熊是否从中明白道理则需要教师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

像这样优秀且内涵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极多,如果这类的作品老师不能真正读懂,那么学生的阅读由谁来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靠谁去培养?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应该也必须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尝试,对课程内涵进行研究,把教师成长与教师发展必备的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内容纳入其中,增加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文本细读指导与训练,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使这门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儿童教育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蜘蛛儿童文学儿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蜘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大蜘蛛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