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课程思政要素协同路径研究

2021-12-06 12:3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思政

陈 静

(重庆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系统科学是20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1]。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事物作为一定要素、结构、功能及其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交互的协同整体加以认识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性成果,是系统思维催生的结果,其理念内涵充满了系统思维的特征,其发展也应当遵循系统思维的逻辑,从整体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协调、藕合各组成要素,使各要素在演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阶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界众说纷云。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提出“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2]。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则主要指教学体系,它不是特定的单一教育活动,而是学校的教学教育都不脱离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3]。还有的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饱含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4]。多数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5],是一种教育理念。综合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所有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种教育理念;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之与思政课程形成显隐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内在地包含着课程思政课程观、教学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

教师、教材、教法、目标、评价等五要素既是课程的基本要素,又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但由于课程思政不仅是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体系,它的五要素又不完全等同于单个课程的五要素,而是超越了单个课程构成要素的要义,是涉及不同学科课程及各教学单位协作的成组要素。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师、教材、教法、目标、评价等五要素,是由1+1、1+2、1+3.....或1+N个单元构成的成组要素。例如,教师不是单一课程的教师,而是指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N个教师;教材也不是单一课程的教材,而是指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N种教材。根据系统思维的观点,课程思政五要素的每组要素之间、每组要素内部各单元之间只有藕合与协同,才能使得课程思政这个系统发挥出系统功效。简言之,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是将单一课程基本要素连通起来的成组要素,它们因为连通和协同从而超越了其原本单一的要义,在课程思政这个大系统中扮演着新的角色并承载着新的使命。

二、系统思维是课程思政要素协同的实然要求

(一)系统思维是课程思政要素协同的基本遵循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及行为结果。“辩证的系统思维,既考虑事物整体中的不同部分和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整体,也考虑不同部分之间的适合、协同协调,以及与环境的适合、协同协调,即全面系统化地思考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6]系统思维既考虑事物的构成要素,也考虑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还考虑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契合课程思政要素协调的指导要求。因此,以系统思维为遵循,探寻教师、教材、教法、目标、评价等每组要素各小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协调各组要素与课程思政大系统之间的融合关系,才能使课程思政复杂系统工程有效运转。

(二)系统思维是课程思政要素协同的理论依据

运用系统思维推进课程思政要素协同有可靠的理论依据。系统思维认为,事物是根据一定的内在逻辑将众多单元有序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课程思政正是由多个教学元素、若干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教学元素及各门课程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内在连接逻辑,才能使课程思政系统有序运行。而要使课程思政要素有效连接的内在逻辑之一,便是协调。系统思维认为,事物作为系统最根本的是协调,只有协调,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7]。这就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此外,课程思政要素有效连接的另一依据是系统思维的结构理论。法国科学家杜马的结构类型理论提出:“事物的整体性质,不仅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结构。”[8]换言之,课程思政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的结构影响着课程思政的系统功能。这为优化课程思政要素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系统思维是课程思政要素协同的内在要求

运用系统思维推进课程思政要素协同,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课程思政将所有课程连通起来,还原课程固有的育人本质,突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思政课和其他各门课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育人整体。因此,课程思政在其结构本质性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内在地要求运用系统思维设计、指导和统筹各要素的协同。事实上,课程思政就是要将各门课程的教师、教材、教法、目标、评价等教育教学要素整合融通,使之产生整体效应。“整体涌现性指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即是说整体具有部分以及部分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整体特性,这种整体特性在系统的部分相互作用过程中从无到有生成。”[9]因此,系统思维是课程思政要素协同的内在要求。

三、系统思维下课程思政的要素协同路径

(一)着眼结构性,优化课程思政要素排列组合方式

系统思维强调结构对系统功能的决定性作用,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结构简单地说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10]课程思政协同要素相互作用的协调方式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结构。优化课程思政结构,就是优化课程思政五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一是厘清五要素之间及五要素与课程思政系统之间关系。总的来看,教师、教材、教法、目标、评价等课程思政五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但各要素在整个课程思政系统中的作用和角色又不尽相同。其中,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是核心力量,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实现;教材是依据和载体,没有教材,教师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难以开展教学活动;教法是让灵魂和思想得到传播的方式,有着非常强的辅助作用;目标是引领,指引着方向,它指引着教材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考核的设定等;评价是导向,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式,还是协调目标和教法的一种依据。五组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课程思政大系统。二是抓住关键串联课程思政五要素。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教师这个关键要素,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系统中的核心力量作用,引导其主动作为,自觉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串联和协调课程思政其他四要素的中心轴。在教师这个灵魂“活”要素的中心轴作用下,将教材、教法、评价等要素有机串联在同一目标轴上,教材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编审,教法根据教材组织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评价要素依据育人目标而定,所有要素围绕育人目标同向同行,有效贯通,从而优化课程思政结构。

(二)着眼整体性,整合课程思政要素的小单元功效

课程思政系统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课程思政系统的各要素单元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而课程思政系统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调配。优化课程思政系统整体功能,要着眼于整体,整合课程思政五要素的小单元功效,使之协同发展,共同为课程思政大系统服务。对于教师要素而言,非思政课教师可以与思政课教师组成协作团队,共同发掘非思政类课程的思政因子。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推出的必修课‘中外时文选读’课程中,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提供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演讲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由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1]对于教法要素而言,由于各门课程的课程特性各异,教学内容大相径庭,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对象性特征”[12],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着眼于整体,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学习者的体验与收获”[13],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生成交互式、体验式教学方式”[14],使教学方法既形式多样又万变不离立德树人之“宗”,从而达到教法协同;对于目标要素而言,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具体内容来设定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材、评价要素亦是如此,只有从课程思政系统整体出发,始终牢记它们是课程思政系统中的小单元,其功能和作用始终从属于课程思政系统,才能整合课程思政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使其生成系统功效。

(三)着眼贯通性,强化课程思政要素全流程相协同

系统思维不仅在横向上强调系统结构和系统要素各小单元之间的协同,在纵向上还强调系统内部各环节全流程相协同。要使课程思政系统内部各环节全流程协同,就要着眼贯通性,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从教学目标设置到教学资源开发;从教学模式创新到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学科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贯通融合。在培养方案里,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体现对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统摄下,设置具体的课程教育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再细化课程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切不可强硬地要求每个章节都必须加入课程思政目标,要根据具体章节内容而设置;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3]。例如,《大学物理》课程,“‘火箭飞行原理’内容中,可以挖掘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征服太空的案例,通过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来介绍伟大的中国航天事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引导学生从物理科学的新角度重新认识当代国情,提升爱国情怀,坚定自身的责任担当”[15]。在教学模式方面,立足课程本身特性,既不只讲专业知识,又不全程全内容讲思政内容,而是运用教学方法艺术性地在恰当的专业知识中挖掘出思政元素进行传授,使课程既不失专业知识的吸引力,又具有思想价值引领的魅力,从而逐步形成全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将课程思政内容和要求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科评估标准之中,从而使课程思政各要素在教学各环节中贯通融合。

(四)着眼全局性,构建课程思政要素协同机制体制

课程思政要素协同涉及学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等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主体多元,范围广泛,并且这些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有其特定的核心职能,要使他们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运用系统思维,着眼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微处着力,构建课程思政要素协同机制。一是构建领导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建立由党委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分层领导管理体制。从校级党委到各专业学院党委,从校长到各学院院长,从学科带头人到教研室主任,分层分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干部管理考核之中。二是构建联动机制。发挥教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综合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的工作步调,搭建课程思政异质主体的工作平台,构建联动工作机制。第一,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交叉协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如,思政课程教师+英语课程教师、+物理程课教师、+通信原理课程教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师、+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也可以在各专业学院建立同一课程,或同一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第二,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由教务部门牵头组织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搭建交流平台、创设研讨机会,形成定期与不定期研讨相结合的交流机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交流与合作。第三,督促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学大纲审定、教案课件核查、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监督等教学检查之中,督促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第四,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群。组织、引导同专业或同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利用专业或课程优势,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打造特色课程思政群,并形成示范效应。三是构建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由多门课程共同构成的育人系统,各门课程之间由于本身的学科特性存在着一定的育人差异,协调是课程思政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路径。但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工程,应当遵循阶段性发展的思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当前的起步阶段,要运用系统思维,厘清基本概念、梳理构成要素、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专业领域知识为抓手,充分挖掘、精心提炼专业领域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并将这些价值引领故事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统一。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思政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