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科普于故事情节的成功之作
——评新疆《科普大篷车系列微电影》

2021-12-06 22:23晁正蓉
民族艺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篷车红柳眼角膜

晁正蓉

(新疆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人类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提出了要求,公民的科学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公民个人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民科学素养的提有要赖于科学传播。科学传播是21 世纪初提出的一种现代科普理念,它通过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激发国民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了解,打破科学事业与民众之间的藩篱,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1]

自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以来,科普与许多部门机构以及个人的联系日益密切。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传统科普宣传常见的方法是科普宣传画、宣传标语、横幅、宣传小册子、科普文章、固定的科普场馆和一些不定期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化媒体跨越时空限制传播信息,速度快,时效性好,且能够充分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分享,模糊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社会化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播手段相结合,使传播内容更加丰富。[2]

电影和电视因其生动直观的形象成为传播科普的主要手段。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出现新的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因其短小、传播速度快、受众广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科普+微电影这一新媒介很快被人们所用。2012 被称作“中国首部商业科普微电影”的《唐僧说户外之登山篇》发布后,人们开始探索这种新型科学传播手段,随后2013 年1月3 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以“江苏:微电影创新科普新方式”为题予以报道,科普微电影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3]与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相比,科普微电影通过电影艺术特有的魅力,使科学知识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过程更加互动,传播的内容更加生动有效,渐受关注。由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出品、分别由科普作家李丹莉、魏子怡、吴建伟编剧,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王诗乔和夏普卡提·木拉提、刘璐执导的《科普大篷车系列微电影》本着“讲好科学故事”的创作理念,用文艺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科学与文艺完美融合开启了全新的视觉感受模式。近几年,代表作《暮雪谣》(编剧李丹莉,导演王诗桥)《大风车》(编剧魏子怡,导演王诗桥、夏普卡提·木拉提)《大篷车》(编剧李丹莉,导演王诗桥、夏普卡提·木拉提)《我有五双眼睛》(编剧吴建伟、李丹莉,导演王诗桥)《远山的歌唱》(编剧魏子怡,导演王诗桥)《红柳情》(编剧吴建伟、李丹莉,导演王诗桥)等荣获各类奖项二十余种。系列微电影能获得业界众多殊荣,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将科普知识巧妙融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中

传统科普影视作品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主要目的,这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作品内容创作上多采用精英化和说教化的形式,致力于科学原理的严谨阐释,实验过程的原始呈现,纯客观科学内容的讲解,往往具有严肃性且说教色彩浓厚,其主体感情表现淡漠,不易引起普通民众的兴趣。近年来,传统科普影视这种教科书式的“硬科普”已逐渐被升级改版,创作寓教于乐的科普微电影蔚然成风。科普工作者与影视创作者们联手打造了大量科普微电影,但风起云涌的科普微电影创作却是良莠不齐。有的作品纯粹抛弃了科普,成为纯故事文本,有些作品在插入科普知识时显得生硬做作,优秀作品数量并不是很多。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出品的《科普大篷车系列微电影》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将科普知识巧妙融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之中,使科普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是科普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佳作。

《暮雪谣》运用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讲述了男主人公暮戎与雪歌一段唯美曲折的爱情故事,同时表现了暮戎父子两代人在新疆农牧区支教,为边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木里山区气候恶劣,天气寒冷,路况复杂,进出山区的汽车必须要保证车内有足够的温度,故事在这里恰如其分不露痕迹地植入男主人公暮戎在汽车内一氧化碳中毒险些失去生命的情节。观众在欣赏微电影,为男主人公生死未卜捏一把汗的时候,一氧化碳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救治的方法已巧妙插入剧情。伴随着吊针液体一滴一滴输入处于深度昏迷状况的暮戎,镜头自然转换到病房,电影又将一氧化碳中毒后,根据中毒情况不同,患者后期如何接受治疗以及如何配合治疗通过暮戎的母亲、雪歌和医生的对话自然而然讲述出来。暮戎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不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促使雪歌踏上了去木里雪峰探寻自己的致爱暮戎为何能坚守牧区的原因,更加坚定了对暮戎的爱情。剧情的设计,对男主人公昏迷原因的追问,也切合观众观影时产生疑虑并渴求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及时科普补脑,达到了情节与科普的完美结合,不留痕迹。

《我有五双眼睛》通过讲述在一次车祸中双目失明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帕提古丽在痛苦地等待了六年之后才等到眼角膜供体时,遇到了更加急需眼角膜移植的其他几位小朋友,尤其是当她得知,提供给她的眼角膜若移植给自己,只能使自己一个人重获光明,而提供给其他眼睛受伤程度小的孩子,可以让四个小朋友重见光明时,她毅然放弃了艰辛等待到的珍贵的眼角膜供体,帮助了四位小朋友。微电影成功运用艺术的手法,通过帕提古丽的母亲,乐乐的妈妈和医生的沟通交流向观影者普及了眼角膜移植的相关科学知识,并且解释了为何一对眼角膜能使四个孩子重见光明的疑虑。影片不仅为观众讲解了眼角膜移植的科学知识,并且使人们意识到角膜供体的紧缺,呼吁更多的人能自愿成为眼角膜的捐献者,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围绕眼角膜捐献的主题,在整个情节的推进中,母爱、友爱、亲情、友情和无私的大爱得到了升华。剧中人物性格随剧情的发展也逐渐得到完善,最后,善良的帕提古丽拥有了五双眼睛相伴——妈妈的眼睛和四个小朋友的眼睛。

《大篷车》可以说是首部反映我国科普工作队在基层农牧区开展科普宣传的故事短片。故事以生活为原型,以第一次跟着科普大篷车下基层的吴佳佳的视角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科普工作队员下基层一路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吴佳佳的心理成长历程。在表现科普工作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同时,更突出了基层群众对科学普及的渴求。对科普工作的热爱和渴求将故事人物吴佳佳、陈队长、司机小张、三个渴求科学知识的小朋友及牧民串联起来。科普宣传就是故事本身,科普工作者就是主要人物,而吴佳佳对科普工作从难以忍受到倾注全部身心去爱这份职业的形象塑造与情节的发展浑然一体,水到渠成。电影一开始是一行三人的科普大篷车宣传车队马不停蹄地要在第二天清晨赶到此次科普的最后一个牧民点。吴佳佳已经牢骚满腹了“我第一次离开家参加科普大篷车,没想到这份工作全是长途颠簸,一晃十几天,这么艰苦跋涉我实在受不了”。在给牧区小学放电影、展示机器人后,看到饱含热泪、恋恋不舍与他们挥手告别的小朋友们,看到身患胃癌仍将全身心投入到为偏远山区科普奔波的陈队长,看到为了让小朋友补看一场科普电影骑马追赶上科普大篷车苦苦央求的牧民……吴佳佳思想产生了巨大波动:“我一直认为科普不过是学习多余的知识,看到这么多山区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科普对于他们的启蒙是那么重要,我们的离开,孩子们那样恋恋不舍送我们离开,科普大篷车的到来就是一份爱,一份希望,队长抱着病魔能十年如一日,就是想让大山里的孩子早日放飞梦想。”这个一路上打电话让自己母亲想办法换工作的娇生惯养的女孩,在故事的最后心灵得到了净化,她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下决心要为科普工作奉献毕生。“我把眼泪与对叶尔兰的不舍种植在这片草原上,等叶尔兰和哈里别克长大了,科技会更加发达,他们会看到更棒的电影,会有更先进的机器人,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启发他们梦想的大篷车,就像我不会忘记叶尔兰,不会忘记那个曾经用好奇心与善良照亮了我的少年。”作品以“我要用全部的力量去爱这份职业,明白了这份职业的神圣、坚守”结束,展现了科普工作者的决心和信心。科普和剧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巧妙的悬念设置,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科普知识深入人心

所谓悬念,主要是指微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的关注和期望来叙述故事中人物的命运、铺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戏剧中设置未解决的矛盾,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关注,使他们急切等待解决冲突的后果,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的欣赏兴趣,引导观众快速进入情节,关注剧中人物的发展轨迹,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最佳欣赏效果。[4]

所谓悬念设置,就是微电影的创作者在进行叙述故事、铺垫情节时,对悬念的设置方法。悬念设置的方法与微电影的悬念类型、机制特点、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密不可分。要根据悬念的不同类型和机制特点巧妙地进行悬念设置,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关切剧中人物的命运,迅速进入剧情,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5]悬念设置是一种技巧,不能太过刻意和突兀,那样会使观众产生不适感,悬念设置一定要符合故事的内在发展逻辑又要给观众带来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体验。用这种方式进行悬念设置的微电影,才是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而系列科普微电影正是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达到艺术与科普的完美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微电影的审美水平,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观众观赏兴趣,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科普知识深入人心。

《我有五双眼睛》中悬念的设置是采取观众和剧中的角色都未知进行的。这种巧妙的悬念设置,在观影时观众与剧中有关人物都被处于未知状态,而最后当剧中人物知晓真相后,观众才得知结果。帕提古丽的眼角膜移植手术马上就要进行了,而此时乐乐的妈妈情绪非常不稳定,突然失控,哭闹着跟医生商量将眼角膜给自己的孩子乐乐的情形,带给观众一种与帕提古丽抢眼角膜的错觉。悬念设置从这里开始。帕提古丽的母亲焦急地站在手术室外等待做手术的女儿,可是没有几分钟帕提古丽被葛医生推出手术室,并告诉她帕提古丽临上手术台时情绪不稳定,当问及帕提古丽原因时,没想到是帕提古丽要放弃移植,并决定将眼角膜转让给乐乐。此时,乐乐的妈妈哀求医生“把这个机会给东东吧?”听到请求的帕提古丽的母亲误以为乐乐妈妈是需要帕提古丽的眼角膜供体,于是大声回答“我不同意,这个机会是我孩子的”。此时,出乎意料的是,乐乐妈妈哭着说“求求医生,把我的眼角膜移植给我的孩子吧”。小小的悬念设置符合急需眼角膜捐献者的人们无助、渴望的心情,在这里善良的人性得以展现。此时用葛医生的话成功植入科普知识宣传了眼角膜供体急缺的现实,起到宣传科普和呼吁人们捐赠的作用。“尽管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但是没有眼角膜供体,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但是捐献眼角膜的人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人到死也没能得到眼角膜的捐献,像乐乐这样的患者,他只需要眼角膜的四分之一就可以重见光明”。在剧烈的思想斗争后,帕提古丽的妈妈也同意了孩子的选择,将眼角膜捐献给了四个眼睛受损程度较轻的孩子。巧妙的悬念设置丰富饱满了剧中人物形象,在短短的23 分18 秒的视频中,观众们看到如海伦·凯勒般坚强无私的帕提古丽、无私奉献的母亲、尽职尽责的医生等形象,而眼角膜手术移植的相关科普知识的讲解也是自然天成。

《红柳情》悬念的设置是采取观众和剧中主要角色都未知进行的。阿迪里和唐晓夏大学毕业后合伙在西安开的“红柳烤肉”店生意日渐红火,同时带动周边其他商家也开了红柳烤肉店,但是当阿迪里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红柳烤肉所需的大量红柳签子可能会因对红柳的大量砍伐而造成环境恶化时,这位生在新疆南部,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维吾尔族小伙子打算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卖红柳烤肉。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唐晓夏的突然不见踪影以及一位坐了两天两夜火车专程来到阿迪里的红柳烤肉店点正宗红柳烤肉的中年人的到来是《红柳情》精彩的悬念。观众和阿迪里均不知晓此人来历,而与这位不速之客的闲聊解开了阿迪里的心结,南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投入下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风沙治理,沙漠里搞种植已见成效,人工红柳种植面积达到了世界之最,农民们有了收入,种植热情也非常高,各地红柳烤肉对于大量红柳枝的需求,不但不会造成环境恶化,而且能促进农民就业、创收、增收。影片结尾用插叙的方法给观众揭开了谜底,原来是唐晓夏瞒着阿迪里自己专门回新疆找红柳专家赵局长咨询后,得知红柳烤肉对红柳签子的大量使用可以增加种植户的收入,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种植红柳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于是她邀请赵局长与阿迪里见面。赵局长与阿迪里的深聊,不仅揭开了唐晓夏突然消失,不速之客到来的小悬念,更普及了科普知识。短小的悬念设置,将目前新疆红柳种植、生态保护等知识进行了普及,也对人们对新疆有了全新的认知。

《远山的歌唱》也是采用观众和剧中角色均未知的悬念类型。而这个悬念的设置直到故事的结尾才使观众恍然大悟。东东是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的儿童,通过广播得知这一情况的高原山区流动老师哈那提因女儿乔丽潘曾得了这个病后去世,他感同身受,经常给东东捐钱。东东的父母打听到哈那提老师及他患病女儿的事情后,为了给东东带来更多生的希望,满足儿子要去寻找哈那提和乔丽潘的心愿。他们隐瞒乔丽潘去世的真相,带着东东一路向高原行进,只是希望东东活在美丽的谎言里。故事的结尾,当一家人长途跋涉偶遇哈那提时,善良的哈那提最终亲口向东东说出了乔丽潘已经去世的消息。当观众们以为东东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时,没想到东东对哈那提说:“谢谢你,这也是我来找你的原因。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一直在骗我,但是,我要谢谢你们,我想让你们知道我爱你们,就像你们爱我一样。”听到东东催人泪下的表白,观众此时才恍然大悟。这是悬念设置精彩的一笔,实际上,以为知道真相的观众与东东的父母从故事的开始都是不知情者,观众以为是跟随东东父母远行,而实际上,从头至尾是跟随这个坚强的,如雄鹰般的孩子,插着隐形的翅膀,在远山追逐梦想。电影在最后将“渐冻症”的定义及相关知识通过字幕呈现给观众,达到科普与剧情的完整统一。

该科普系列微电影对悬念的设置都是在情节发展到最后让观众与剧中角色同时恍然大悟的模式,悬念的设置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最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的兴趣,获得最好的审美需求。科普知识也自然融入。

三、故事取材广泛,构思新颖,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作为科普电影文化需求主体的普通民众,由于存在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就要求科普电影生产者的产品要多样化和分众化。并且要不断推出新的、题材各异的科普电影产品。系列微电影的取材广泛,且构思新颖,真情满满,以真实感人的情节,不断打动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起观众一次次泪目。达到情感的共鸣。

《暮雪谣》以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支边年轻教师暮戎与其父暮晨两代人不顾一切决定在牧区支教的故事,歌颂了纯洁的爱情、生死之交的师生情和不分民族的友情。暮戎的父亲因进山去寻找小塔纳别克,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木里雪峰中。暮戎一氧化碳中毒,直到故事的结尾还在沉睡中的情节,使观影者久久不能忘怀。《大风车》中,从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入手,展现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在推进新疆风力发电事业进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年轻一代电力工程师为了新疆电力事业,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返回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家乡,为新疆科技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篷车》中陈队长身患胃癌(自己不知情),疼痛难忍,为科普事业坚持到最后;一个孤儿小学生叠的纸飞机上写着想当航天员,到天上见父母的字迹;叶尔兰没有跟父母打招呼偷藏在科普大篷车里希望多看一会儿机器人,与科普队员依依不舍的泪水;因进山救人没能在学校看成科普电影的哈伦别克,在牧民的央求下,科普队员重新在大风中拉开科普流动帐篷为他放了一场科普电影,从哈伦别克惊诧的双眼、满足的笑靥中,观众们深深感受到科普工作对基层农牧民的重要意义。《我有五双眼睛》和《远山的歌唱》都选取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准备接受眼角膜移植的帕提古丽、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东东)为主角,展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勇敢、独立、无私的品格。微电影没有大片的震撼,没有豪情壮语,剧中人物朴实平常的话语,深入人心,不禁让观众潸然泪下。“我要像海伦·凯勒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六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妈妈,你不为我骄傲吗?在忘却自我中有着快乐,因而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六年我已经习惯了没有光明的生活,而乐乐弟弟还很小,他还什么也不会做,所以,我想将眼角膜转让给他。”帕提古丽对妈妈的内心告白,使观众对这位善良、无私、充满爱心的小姑娘的疼爱达到不能抑制的程度。哈那提肯定女儿乔丽潘和东东的话“不能跳舞就弹冬不拉,不能弹冬不拉就歌唱,不能歌唱就倾听,她的心被冰冻了,歌声却永远回荡在草原上。”“我知道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就像天上的雄鹰一样。”感动了观众,激起人们热爱生命的情感。《红柳情》则是通过卖红柳烤肉的故事,自然引出生态环保的主题。作品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音乐元素的使用恰如其分,扩展和丰富了影片内涵

伴随有声电影的出现,人们对于电影中的音乐元素越来越重视,它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在当前的电影创作中,音乐已经不仅仅对剧情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甚至可以帮助电影来渲染情绪,增加画面内涵,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促进情节的发展,调动观众的情绪,进而实现电影的艺术效果。[6]电影音乐主要包括配乐和歌曲两大部分。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将其按照专业类型进行细分,因为,该系列作品中无论是配乐还是主题曲、插曲的选用都是非常成功的。微电影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因此,科普微电影的创作更是在资金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者们没有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财力专门去给微电影创作配乐和歌曲,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用现成的音乐和歌曲烘托故事主题和情节。大胆成功地使用这些乐曲和歌曲,起到了音乐与故事情节、与剧情发展、与人物心理浑然一体的视听效果。

《暮雪谣》中的哈萨克族民歌,用哈萨克语演绎,不同时期塔纳别克的歌唱,起到镜头转换时空,剧中人物之间的美好感情永恒不变的艺术效果。而剧中道具音乐盒前后呼应的美妙音乐见证着这段恋人美好的爱情,希望这美妙的音乐能把沉睡的暮戎唤醒。《我有五双眼睛》中的音乐是直接选用萧煌奇词曲的歌曲《你是我的眼》作为插曲和片尾曲的,曲调和歌词在整个表现帕提古丽艰难的六年生活如何度过时,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成长历程的作用,也使观众感同身受。《你是我的眼》也隐喻着帕提古丽将自己苦苦等待了六年的眼角膜转让给其他小朋友的结局。这是美好的结尾,她将光明让给别人,拥有了五双眼睛。“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因为无私的爱,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远山的歌唱》中,东东和乔丽潘爱唱的歌曲《隐形的翅膀》无论是音乐还是歌词,都极好地承担了渲染主题、贯穿剧情始终,反映东东和乔丽潘热爱生命、坚强不屈与病魔作斗争的性格。影片开篇就是哈那提通过广播在远山听到东东在广播中演唱这首歌,将他与东东连接在一起。给东东带来希望的,也是与他有相同命运的乔丽潘动情地演唱这首歌。影片的最后已经不能动弹的东东,在父亲的怀里深情地唱着:“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隐形的翅膀》对电影的基调及深层次的情感定位进行前期的铺垫,将电影中丰富的思想与内涵融为一体,借助和谐的音乐效果与优美的节奏陶冶人的心灵,通过潜移默化的声音来持久深入地引领电影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场景,达到了音乐歌唱与人物心理,与科普微电影的主题相配合。《大篷车》中由吴向飞作词的歌曲《路一直都在》前后呼应,电影开始由司机和陈队长在去往牧区的车上演唱这首歌,最后片尾配着一队队整齐的科普大篷车下乡的画面,产生了强烈震撼感,让人们对科普工作的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产生敬意,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科学精神。歌曲起到对剧情内容进行总结,拓展了电影的主题内涵的作用。

五、真实展现新疆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现实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着这片土地,长期相处,荣辱与共,早就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水乳相融的关系。科普微电影真实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现实生活。大篷车系列科普微电影,真实展现了新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工作场景。影片在浓郁的地域风情下,展现了真实的新疆。《暮雪谣》中认真给暮戎治病的维吾尔族医生,耐心地回答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相关治疗知识。哈萨克族牧民与暮戎父子深厚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烈。《我有五双眼睛》中善良无私的帕提古丽将眼角膜供体转赠给四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他们成为一家人,互相依靠,永不分离。《远山的歌唱》中哈那提老师的女儿乔丽潘与东东得了同样的病,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的心,追求希望的信念是一致的,不同民族共唱的那熟悉的歌声永远回荡在远山的天空。《大篷车》中牧区哈萨克族孩子渴望得到科学知识滋养的求知言行是新疆各族青少年的代表。是科普大篷车搭建起他们与科学的桥梁,激起了他们心中渴望攀登科学高峰的美好愿望。《红柳情》中不同民族的青年恋人,为了共同的梦想,远在他乡艰苦创业,遇到困难共同克服,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影片对人物精心的设置,正是出自生于新疆,长于新疆,深谙新疆的编剧之手。

六、结语

科普大篷车系列微电影的创作是成功的。首先是对“微”的把握,每一部影片都没有超过30 分钟,在严格时间控制把握下,聚焦当下新疆热点,表达出了深刻主题和思想内容,充满人文关怀。其次是始终坚持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科普电影的宗旨。将严肃、理性、枯燥的科学知识以感性形象的影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制作人李丹莉说:“科普微电影的创作普及科学知识是首要的,是中心内容,而文艺形式是为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的,是翅膀,为的是承载科学知识飞翔得更远。”因此,系列科普微电影无论是题材选择,情节构思、表达手法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选配,场景选取、拍摄技巧包括服饰、语言等等细节都体现了影片创作者们在追求科学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完美结合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影片在凸显“科普”的同时,也表达了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观,传播正能量,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成功之作。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今天,需要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丰富百姓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大篷车红柳眼角膜
离太阳最近的树
混合运算大篷车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难民大篷车“进攻美国”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
离太阳最近的树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
戈壁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