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社会适应研究
---以昭通靖安安置点为例

2021-12-06 13:32吴孟玲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6期
关键词:靖安易地移民

吴孟玲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1 概述

易地扶贫搬迁是为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作出的重大举措,指为了让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更好的改善,将定居在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恶劣、不具有基本生产与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搬离,搬迁至生态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区域。贫困户由原来分散落后的村落汇聚到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都发生巨大转变,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移民重建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社会关系的过程。根据国务院最新消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但这并不代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就此全部结束,居民搬迁后还面临着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人群的迁移行为就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关于社会适应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郝玉章、风笑天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使之适合于新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现实的客观状况,也包括移民主体的主观感受[1]。马金涛认为,社会适应指移民进入迁入地后,通过改变内外部条件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以达到与当地环境和谐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化过程[2]。王珞、骆永菊等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影响中的适应,即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应对[3]。李平福认为适应性就是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对自我认知结构不断修改或完善,在认知结构上达到质变或者发展,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和发展,这种适应的优劣情况就是“适应性”问题[4]。王丹认为,社会适应性既是一种现存的状态,又是一种变化的动态过程;对外来讲,主要是个体对新环境的外在条件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的一种反映效果;对内来讲,主要表现为个体由认知、能力、自我满足等内在心理的状况[5]。李瑶认为,社会适应指移民在搬迁至迁入地后,采取一定手段和措施调整内外部条件和要求,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对当地的经济生产条件、社会生活状况、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进行多次适应和调整,以实现个体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共处进而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化过程[6]。俞慧杰认为,社会适应指个体在与新环境互动过程中,通过调整自身认知、行为等来融入新环境,同时新环境能够给予个体以支持,从而达成个体与环境的良好互动状态的过程[7]。笔者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通过调整生产、生活、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态度,从而促进个人与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的过程。

靖安新区搬迁安置点位于昭通市昭阳区,主要承接来自昭阳、大关、彝良、永善、镇雄、盐津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涉及30个贫困乡镇、194个贫困村、搬迁人口9256户40549人次,是一项庞大的跨县域搬迁安置工程。靖安安置区占地面积145.2hm2,总投资43.41亿元,配套建设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安置区卫生院1所、安置区卫生室5个、水厂1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转运站1座和燃气门站1座,配套设施基本完备。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相关资料,对靖安安置点移民的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移民存在的社会适应困境进行讨论。

2 靖安安置点移民的社会适应

2.1 经济适应

2.1.1 收入结构的转变

移民在原居住地多为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工作的地点多为田间地头,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大多通过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收入,经济来源比较单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方式也随之改变,其拥有着更多的谋生机会和就业选择。根据了解,目前靖安新区移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途径有4个,靖安新区规划建设扶贫车间8.1万m2,扶贫车间整体建成后可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目前,安置区扶贫车间已引进3家企业,包括2家电子厂和1家服装厂,扶贫车间吸纳了移民进厂务工,使人们获得经济收入;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到省外务工的移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地政府鼓励并组织移民群众到浙江、广东和上海等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成为移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部分移民选择自主创业,通过租赁店铺或者摆夜市的形式来做一些买卖来获得收入;社区设立了一些公益性岗位,如保安和楼栋长,这些岗位的设立也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对比搬迁前后的移民收入来源渠道,可看出移民的收入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2.1.2 消费结构的转变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由于环境的限制,移民不能继续在居住地附近开展粮食蔬菜的种植和家禽类的养殖活动,必须花钱购买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使得生活成本增加。据了解,部分移民在务工之余还会返回原居住地种植和收割农作物,期间也会产生相应的交通成本。搬迁后生活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适应性。

2.2 生活适应

2.2.1 居住条件的转变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移民们在原居住地的住宅多为半开放式,各家各户的住房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居住环境还存在脏乱差的问题。靖安新区移民安置点的住宅以小区的形式建成,各户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居住空间有着较强的私密性。除此之外,在新的住房内生活设施和家具更加现代化,明显的2点就是在烹饪方式上由利用柴火到利用电器,以及在卫生间内安装马桶。

2.2.2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

目前靖安安置点已经建成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2所,为移民子女的入学问题提供了便利,实现了未成年人的就近入学,缩减了学生群体上学的时间和交通成本。靖安新区建立卫生院1所、卫生室5所,也为人们的就近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除此之外,休闲公园和公共图书室的设立也为移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2.3 文化适应

靖安安置点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主要有汉、回、苗和彝族等十余个民族,根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大部分移民都能讲汉语,但依然存在部分讲民族语言的移民,因此有时会存在语言不通、沟通困难的情况。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造就了安置点的文化多元化。要实现移民的文化适应和安置点的文化融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4 心理适应

2.4.1 人际交往的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打破了以地域、血缘等为纽带的传统居住模式[8]。移民在迁移到小区居民楼后,由于居住空间的封闭性和私密性的增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外界人员交往的机会。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在搬迁前并不熟悉,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为陌生化,移民由原先所生活的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改变了其人际交往格局。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移民虽然与亲戚是分散居住的,但遇到困难时仍会选择寻求亲戚帮助,与当地居民来往较少。除此之外,当地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搬迁户”与本地人结婚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但也不存在本地人歧视外迁移民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靖安安置点的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和适应还需要长期的过程,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还需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慢慢建立。

2.4.2 归属感的重新树立

当移民搬到新的地方,其要去面对全新的生产、生活,要去调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来接受这些新事物,并对其产生归属感[9]。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年人具有较为强烈的思乡之情,经常会回到原住地看看或是找亲戚聊聊天,也有人表示虽然刚到靖安安置点时存在不适应、不习惯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慢慢适应。移民搬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担忧和考虑,移民的归属感还需要在不断地磨合和融入的过程中重新树立。

3 移民面临的困境

3.1 生计适应困境

移民迁入城镇首先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是贫困移民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移民由于自身技能的不足、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缺少信息来源等原因,从而不能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靖安新区虽然建设成立了扶贫车间,但有群众反映工资较低,每月月薪大概2000元左右,与其预期的收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在搬迁前,人们获取食物可以有多种途径,蔬菜和肉类可以通过自己种植和养殖获得,做饭也可以选择免费的柴火,从而减少日常支出;搬迁后,日常所需的食物、做饭用的水电煤气等要支出,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在调研中,社区工作者表示,移民的“等、靠、要”思想较为常见,缺乏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求就业机会的观念较为淡薄。

3.2 生活适应困境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生活适应性较弱的多为老年人,如老年人在马桶和电梯的使用上存在诸多的不习惯,在最初入住的阶段老年人在社区迷路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生活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加上大部分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老年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习惯新的生活方式。

3.3 移民融入困境

靖安新区内各社区的移民群众来自不同的地方,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人们从熟人社会迁移到陌生人社会,由半开放的居住环境迁移到相对封闭的居民楼,导致人们的社交圈变窄,不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对于社区举办的集体活动,移民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社区凝聚力不强。人际交往格局的改变和集体活动的缺失,造成了移民融入困难的局面。

4 增强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对策

4.1 促进发展产业,鼓励移民就业

要实现移民在安置点安居乐业,就必须发展产业,根据靖安安置点的地理位置状况和资源条件,在政府的帮助下,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广“企业+专业合作化+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但能促进安置点经济的发展,也能解决广大移民的就业问题,使移民生活富裕起来,摆脱贫困,使移民在安置点站稳脚跟,提升社会适应性。政府要积极引导移民就业,探索就业新渠道,鼓励移民到二三产业中就业。要鼓励移民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拓宽视野,进行自主创业,增强“造血”能力,对有创业意向的移民提供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4.2 移民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移民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移民提升文化水平,改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政府应当根据移民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移民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使移民拥有一技之长,从而优化人力资本的质量,全方位提高移民的综合素质。针对老年人,应当加强对其生活技能的指导教育,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家电、电梯和马桶等生活设施的使用。当移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生存技能都得到良好转变后,其社会适应性就会增强。

4.3 科学引导,增强归属感

社区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可以丰富移民的业余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使移民建立新的社会交往格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移民找到归属感,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移民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提高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4.4 关心了解移民的诉求

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追踪每个家庭的情况,及时把握移民的动向,根据不同移民不同的需求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政府要充分关注移民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移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为移民提供足够的保障,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5 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繁重的任务,移民的社会适应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先满足了移民的生产适应和生活适应,移民的心理适应才会得到满足。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是一项繁杂的任务,需要移民自身、社区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提高移民的社会适应性,最终取得良好的帮扶效果。

猜你喜欢
靖安易地移民
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秀美靖安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签证移民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Immigration移民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考古拾遗 “一冢多棺”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