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1例

2021-12-06 01:07周刚张金平段飞张秀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3期
关键词:螺旋体转氨酶血型

周刚,张金平,段飞,张秀辉

(巴中市中医院肝病科,四川 巴中 636000)

0 引言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呈世界范围流行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1]。中国是钩体病重要的疫区,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钩体至少包括24个血清群250个血清型[2],在我国以黄疸出血群和波摩那群流行最广,危害最为严重[3]。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黄疸出血型钩体病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报道如下,以期能提高临床医生对黄疸出血型钩体病的临床特点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

1 病例资料

患者余某某,男,27岁,因”发热、腹泻、双下肢肌肉疼痛5天”为主诉于2020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5天前下田劳作后出现发热、腹泻,继而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在当地卫生院按“感冒”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继续治疗。入院查体:T:38.3℃ P:98 次 /分 R:22次 /分 BP:94/66mmHg,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双侧结膜轻度充血;腹股沟淋巴结可扪及,无明显压痛,余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平坦,全腹压痛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侧腓肠肌压痛明显。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 17.88×109/L、中性粒细胞 16.74×109/L、淋巴细胞0.35×109/L;降钙素原 25.87 ng/mL;肝功提示:谷丙转氨酶 58 U/L、谷草转氨酶 145 U/L、总胆红素 427.9μmol/L;肾功:尿素氮 18.8 umol/L、肌酐 281.0μmol/L。尿常规:尿胆红素(+++)、蛋白质定性(+++)、透明管型 5.00 LPF、病理管型5.00LPF。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考虑炎性改变,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上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及脾脏增大常。患者腓肠肌疼痛明显,高黄疸、转氨酶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肾功能损害及尿常规异常,查体见腹股沟淋巴结增大,结合患者有下田劳作史,高度怀疑患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所致肝肾功能受损。在给予保肝降酶、利胆退黄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的基础上,小量渐增的给予青霉素钠肌肉注射,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静滴预防赫氏反应[4],并送检钩端螺旋体IgM抗体(ELISA法)呈阳性。10月26日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63U/L、谷草转氨酶100U/L、总胆红素556.1μmol/L;肾功:尿素氮36.8μmol/L、肌酐683.0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7.80秒、纤维蛋白原6.50g/L、国际标准化比例1.52。且患者出现少尿症状,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并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于26日至30日先后给予3次人工肝及2次肾脏替代疗法治疗,以减轻肝脏及肾脏负担,同时给予补液、抗感染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11月1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小便量增多,复查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11月8日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52U/L、谷草转氨酶:65U/L、总胆红素:80.3μmol/L;肾功及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2 讨论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鼠类和猪、牛、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随带菌动物的尿液排泄在水源中,人接触疫水后通过皮肤、粘膜尤其皮肤破损处侵入人的机体,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各个器官,严重者发展为败血症[5],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病死率高[6]。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危害严重,常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7],致死率达50%[8]。本例患者以发热、腹泻及双下肢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由于临床对本病初期认识不足,延误治疗,并逐步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进而出现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笔者认为在采集病史的同时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特别对夏秋季有发热、腹泻、结膜充血、下肢肌肉酸痛且有下田劳作史的年轻男女,应仔细检查腓肠肌挤压痛、触扪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如遇胸部影像学有多发渗出性改变及肝脾增大时,应高度警惕此病。在送病检的同时,可小量渐增的使用青霉素,以警惕发生赫氏反应诱发或加重病情,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人工肝及肾脏替代疗法等,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猜你喜欢
螺旋体转氨酶血型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广州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感染调查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TP-ELISA和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作用及准确性分析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血型也会改变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转氨酶高与肝炎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