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021-12-06 00:24张岫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普惠商业银行

张岫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疫情冲击、贸易摩擦增强的背景下,国内实体经济生存承压,转型压力极大。金融机构如何发挥主体责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国内实体企业转型、市场经济恢复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普惠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upply-side reform,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and increased trade fricitons,the domestic real economy is under great pressure to survive and transform itself.ho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lay their m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supply-side reform,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h domestic real enterprises and restore the vitality of the market economy.

近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疫情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生存压力增大,尤其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及转型的双重压力。民营实体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充足及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点之一。在困境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企业对于外部的融资需求必不可少,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阻碍实体经济转型的痛点之一。商业银行作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机构,应该发挥主体责任,回归金融本源,助力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帮助实体经济解决融资难问题。

但在目前我国经济体系背景下,商业银行扶持实体经济的时候也是会遇到一些风险和压力。商业银行如何在把控风险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好资源,克服困难,积极帮助实体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提高扶持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质量,是当前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问题分析

(一)风险谨慎

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银行融资风险提高。随着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机构,其经营不确定性有所增强。出于自身经营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在贷款投放上将更加的谨慎,风险偏好持续收窄。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本身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经营政策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大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较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干扰,加大银行识别企业发展前景、经营真实性的难度,降低企业识别优质企业的准确度。另一方面,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动,使得商业银行原本已投放的贷款增加了风险暴露,原本投放至未来前景良好行业或企业的信贷资金,因为经济环境的波动,难以按时足额回收贷款本息的贷款本息增大,降低企业收入稳定性。

以上两方面,均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影响银行经营稳定性。为规避风险,银行天然会选择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对外信贷资金借给,也即所谓“惜贷”政策,减少市场上流动性供给。

2.经营风险加大,银行存款准备金要求更高。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提高,将直接增加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企业合理预期未来经济政策和投资项目盈利能力的难度提高,不利于企业未来稳定发展,从而减少企业未来现金流预期,中小微企业还款能力走低。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已投放贷款违约概率提高,银行不得不提取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贷款逾期。而商业银行计提过多贷款损失准备金会降低资本充足率水平,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会缩减贷款规模,最终降低银行流动性水平。

商业银行出于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考虑,在实体企业受冲击的情况下,对于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偏好降低。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借贷风险,会根据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取舍,选择信贷安全的企业放贷。对于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完善、信用较差的企业,银行无法从其提供的信息中获取其偿债能力,从而拒绝放贷。金融机构一般会选择信用较好且提供的企業信息相对完善的企业。通常,规模大的银行会倾向选择发展好、规模大的企业,小银行才会适当考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可是,目前小额资金远远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创新不足

1.创新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通常对创新产品的容忍程度较低,更偏好稳步推进产品优化升级,使得其在产品创新的力度及速度上,相较其他企业或金融机构而言相对滞后。相比于大多数企业偏好个性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银行更倾向依照先进金融机构的成熟服务模式和产品业务进行优化升级。商业银行稳健的经营风格,与当前互联网时代金融迅速脱媒、市场需求频繁迭代的需求不相匹配。

一方面是缺乏对客户偿债能力评估的方法创新,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评估模型往往是历史经验的累积,加上风险控制人员对于风险预警的识别判断能力,较少运用现代技术,以更加客观多样的方式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同时,在营利性的压力下,盲目引导客户超前消费,在未充分评估借款人偿债风险的情况下向还款能力不足的客群投放贷款,导致信贷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往往缺乏经济周期的检查,在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检查的情况下将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只能在中短期内验证风险和收益的合理性,长期的风险则隐藏在表面的合理性之下,长此以往,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持续增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大不相同,但在实际服务供给过程中,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更加偏好于投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面向中小微及三农的支持力度不足。而中小微及三农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弱势主体,融资需求往往更加强烈,但商业银行对于稳定性、安全性的追求,导致其偏好的融资群体与需求方不同,需求端的实际需求结构错配,导致恶性竞争、不良贷款率上升等问题,以至于脱实向虚等乱象丛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下滑,商业银行放贷意愿持续降低,供给规模下降。导致供给结构及规模与需求端匹配度严重不足,局部过剩和局部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

2.创新能力不足。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环境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滋生了日新月异的融资需求,而商业银行受限于监管要求,以及经营安全性、管理惯性等问題的考虑,整体经营及投融资风格呈保守态势。对于创新的失误容忍度不高,长此以往,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落后,创新路径相对不畅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大多数商业角行的创新方案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各种冗长的审批、论证环节,经过层层管理环节的审批,直到方案落地、投产上线,其经历的汇报、协调等流程冗余异常,管理成本耗费严重,等到投入市场后,将客户体验、问题反馈等信息进行反馈,再经历一轮新的论证与审批后进一步优化产品后升级迭代,在此流程下投入市场的创新产品,往往创新性低,错失市场机遇。这种创新风控机制难以适应如今的金融科技赋能时代,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之一。

(三)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权力高度集中,使得拥有所有权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相对松散,提供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用质量明显偏低,金融机构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对放贷授信心存疑虑。根据专业的科学标准,良好的管理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及数据对其财务报表的性能评价结果等是金融机构放贷授信的依据,金融机构在无法确定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情况下,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会为了获得高额贷款操纵财务弄虚作假,从而给金融机构的贷款带来较大风险。因信息不对称造成信用问题,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借给中小企业,从而增加了融资难度。

二、解决路径

(一)完善金融政策

面对持续分层细化的金融业态竞争,商业银行应构建深层次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的全面性、综合性、层次性,激发价值链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客户需求升级,将经营管理的成本冗余内化吸收,针对交叉服务和全面服务的跨条线等跨界问题,依据客户标签特征构建层次化的服务体系和全流程线上服务模式,将服务落地提升客户体验服务的便利性、高效性。基于不同服务渠道的客户信息数据特征,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通过资源整合,构建覆盖客户自助、远近程服务,“1+N”式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二)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定价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还要在“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定价能力”上下功夫。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定价能力的总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合理定价,既保证自身的商业可持续,也要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减轻小微企业财务负担,让小微企业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如何提升定价能力,一是商业银行要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内嵌到内部定价和传导相关环节,疏通内部利率传导机制,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巩固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二是要提高精细化定价水平,结合自身资金成本、业务成本、风险成本,综合考虑客户的综合贡献、客户关系等要素,建立定价模型;适时根据小微市场主体资质、经营状况及贷款方式、期限等因素,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水平,形成差异化、精细化利率定价体系,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三)拓展融资渠道

1.科技赋能。商业银行运用科技,从生态、场景、架构等多方面赋能金融生态体,全面推进金融服务从产品设计开发到营销策略、风险控制等数字化应用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合,使得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提质增效。以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等为架构形成的金融生态体,利用科技赋能,促使金融服务与产品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使其无缝衔接,形成全联通、跨界合竞的网络模式,通过加强数字化融合,优化银行供应链金融和服务模式,结合业务痛点,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构建灵活快捷的标准化服务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洞察客户,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行有效供给,提升供需匹配度,扩大交易范围,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使得银行服务提质增效,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融合的综合化服务。

2.丰富产品。以需求为核心深化产品服务,推进产品融智化重构,推进服务个性化,优化供给。根据客户需求改进升级产品高耦合模块化,深化客户分层服务。以信贷产品为例,客户分层为私人客户与公司客户,授信过程包含营销、审批、客户管理三部分,根据客户风险信用偏好不同,将缺失部分或亟待补充的模块打包并定制化适配即可交付客户。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零售客户精准分层标签化,供给个性化产品。譬如,对于私人信贷客户体验以“快”为核心需求,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历史信息,运用科技赋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推出适配的多种形式的信贷产品。

(四)构建长效机制

1.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分支机构普惠小微贷款的考核比重;强化差异化考核,对服务小微企业成效显著的分支机构,在绩效考评、资源分配中予以倾斜,并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对服务小微企业工作不力的,要在考核中予以体现并督促整改。此外,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制定针对性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保障尽职免责制度有效落地;进一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界定基层员工操作规范,免除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2.夯实风控体系。从 2015 年开始,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资本市场风险、P2P 市场风险、企业质押风险等金融风险不断发生,商业银行进行服务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金融风险的增加,面对着现有风险管控机制相对滞后的情况,应夯实风控能力,构建匹配服务创新的风控体系。商业银行应契合自身服务创新,重塑风控体系。一是匹配服务创新特性,推进风控理念、逻辑革新。以契合银行金融服务背景的多维度数据优化授信评估,联合互联网公司等实行协作风控,同时加强科技赋能,提升风控防线的质效性。二是顶层设计、集中监控。以大信贷、弱周期企业为主,实时同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市场环境变化,完善金融服务流程以及质押物管理机制,全面管控流动性、信用、市场、法律风险。

(五)引入外部风险分担模式

1.积极引入担保及再担保制度

中小微企业存在稳定性差、资产和可抵押物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获得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缓释风险条件的重要选择之一。2017 -2020年,国务院及财政部陆续出台再担保业务指导政策性文件,持续强化和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制度体系,同时也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 2020 年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已与全国 30个省 ( 含计划单列市中的深圳、厦门、宁波 ) 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再担保机构-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三级架构融资担保体系,累计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超过 6270 亿元,担保户数超过 38.64 万户,政策功能作用十分明显。

商业银行应该紧跟政策趋势,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和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按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贷款利率幅度及合作条件等,充分发挥了银行风控能力的优势,推动银担共同做好风险控制。加强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促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高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另外也帮助银行充分了解融资担保机构的真实情况,促进“银担”良性合作。在做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分险建设的同时,有效提升担保服务效率,推动传统“银担”分险业务向“见贷即保”的批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局面。

2.引入保证保险业务

信用风险的风险因素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归根结底是小微企业存在很高的信用风险。小微企业经济体量小,基础薄弱,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如火灾、洪灾、经济下行,甚至企业高管意外身亡,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债款。以上事件实际也是引发企业信用风险的风险因素,其中火灾、洪灾、意外身亡等为实质风险因素,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疏忽、过失或恶意诈骗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则分别属于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保证保险是控制信用风险事故,分担小微企业融资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现有的担保型保险助力小微企业的具体产品涵盖贷款保证保险、关税保证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抵押财产损失保险、关键人物意外伤害保险/寿险等业务品种,均可作为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缓释措施。

相较于一般保险业务,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担保型保险具有更强的政策性,表现为其经营要首先考虑服从、服务于国家政策,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第五条特别说明“融资性信保业务中承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到 30% 以上时,承保倍数上限可提高至 6倍”,可见监管部门意在通过弹性设置承保限额,引导险企调整业务类型,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服务实体经济。基于此,险企应优先发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信保业务。

想要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需在现有管理格局下,从体制建设、产品创新、理念革新等方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松绑、丰富产品、外部合作等方面,纵深拓展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展现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主要来源的社会价值,为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喻微锋,康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吗?——基于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OL].当代经济科学:1-18[2021-10-06]:4-6.

[2]倪武帆,许康,陈佳奇,严猛.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对策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分析[J].北方金融,2021(03):62-66.

[3]张秀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当代县域经济,2021(08):93-95.

[4]徐绍峰. 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需多管齐下[N]. 金融时报,2021-07-22(012).

[5]曲海燕.我国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07):37-38.

[6]曾怡.担保型保险助力小微企業发展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1,32(02):1-3.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普惠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