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探析

2021-12-06 08:45董欣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文化元素

摘要:“迷因”是为了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在个体心智之间传播语言、文字和仪式等可模仿现象,并且这种传播方式可以逐渐延伸为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互联网当中形成“网络迷因”现象。另外一方面,传统的迷因论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有所不同,传统的迷因论一般都是偏向于生物学方面的复制、保持和衰退机制,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则表明的是“自我复制”,通过传播者的模仿意愿和行为去寻求社会认同。

关键词:网络迷因;文化元素;自我复制;社会心理学

迷因(meme)是指以模仿的方式去传递的文化元素,而不是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传统。虽然迷因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早前的器官组织记忆研究,但是公认的迷因概念是由遗传学家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表述出来的,并且其主要的表达内容为自我繁衍的文化传承单位,与生物学方面的遗传因素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对网络迷因复制的行为动因进行分析

我们按照迷因论的观点可以把携带迷因的人叫做宿主,一般宿主携带迷因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复制”,而通过广义方面的复制过程被称为“模仿”。

可以说网络迷因能够不断的进行复制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体的模仿行为,这种普遍的模仿行为造就了网络迷因的诞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得知,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是被网络语言的趣味性所吸引,从而逐渐的开始形成网络模仿行为。他们不仅开始尝试网上流行的新玩法,而且不斷的将这些新玩法进行传播,从而逐渐形成社会性模仿学习的风潮。网络迷因的保持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偏好和信息本身的特性,这些因素都决定者网络迷因的消退。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网络迷因现象,不仅可以将迷因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实证结果关联起来,而且还能进一步理解公共生活与网络迷因的关联。

1.1对模仿的自发性的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一个人选择去模仿另外一个人,是源于自己自发性的行为。所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能力,它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同时模仿这种行为也在促进人类进步,它已经成为人类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人类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模仿可以促进社会形成集群效益,让人们进行互相模仿,从而形成统一的社会风气。举个例子,一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他所模仿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的自发性,已经被有关的镜像神经元研究所证实。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Rizzolatti和 Gallese 等人在研究猴子神经元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猴子在看见研究人员弯腰捡香蕉的时候,特点的神经元会主动放电。然后相关研究人员对其他的干扰因素进行一一排除,最终证实猴子在看到人类的动作之后,会在大脑里重现刚才人类的动作,从而猴子镜像神经元会出现放电的行为。另外,也有很多社会认知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模仿的自发性,比如Chartrand 和 Bargh的一个认知实验,首先找到了两个人,分别是受过训练的实验者和被试人员,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做两个动作。结果发现,被试人员会随着实验者的动作变化而变化,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特定动作时,他会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动作。研究者最终证实这种模仿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因为在人类早期生活的时候,语言文化并没有达到充分的发展,很多不成熟的行为不断被模仿,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主流文化。类似篮球投篮动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男生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做了一个后仰投篮动作,这就是观赏者的本能模仿行为,从而影响了他日常的动作习惯。

1.2模仿有助于情绪理解,从而形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共鸣

相关研究人员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模仿虽然具有自发性的特征,但是并不是指模仿是纯粹的反射行为,它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个体心理功能。当一个人选择去模仿另外一个人的时候,首先他要理解另外一个人的背后情绪,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唤醒自身与他人身体的协调作用。我们通过模仿观察者的实验可以得出,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产生共鸣的时,他们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即“所见即所感”。例如,在荷兰内梅亨大学的实验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模仿对方非语言的表情可以快速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在这个有趣的实验当中分别设立两种角色,分别是叙述者和观察者。让叙述者者去观看一部消极或者亢奋的电影,然后让他找到观察者,并且将电影的内容与他分享。另外,相关研究要把观察者分为两组,让他们两组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一组观察者可以模仿叙述者的一举一动,而另外一组要克制自己的模仿欲望。这样在两组交流结束之后,研究人员对两组不同的观察者进行研究,让他们分别叙述自己的情绪体验。结果显示,可以模仿的那一组观察者可以更进一步的接触到叙述者的情绪。

1.3模仿行为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社会交往

模仿行为不仅有助于情感共鸣还能促进人类的社会交往。模仿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有效的消除种族和阶级的差别化,从而巩固当今社会的发展。在2005年的一项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研究当中,模仿可能促进社会交往的功能被进一步证实。实验当中,首先让一个实验者模仿僧帽猴的日常行为,并且在僧帽猴主动亲近的过程中给予它一个报酬,让它与人类更加亲密。通过该项实验可以得知,模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交行为,可以不断的让僧帽猴放松,让它感受到模拟者不会对它造成威胁,从而有效的增加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度。当然模仿促进社会交往的作用也适用与人与人之间。

二、对网络迷因传播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

从迷因论的视角来说,网络迷因不是依靠传播者进行传播的,而是由于自身复制的属性所决定的。它可以与人类个体的归属和认同建立紧密的联系,让人与人之间缩小时空差距,从而进一步增加人际之间的独立性和依存性。另外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网络社会的认同问题,这些社会认同理论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迷因并不是像生物学家阐述的那么简单,它可以依靠“复制”去产生自己的副本。在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到,我们不能把基因看成一个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能动主体,其实它是一种另有所指的内涵性缩略语。如果我们自私的把网络迷因隐喻为一种带生存野心的看法,那就过于迷幻了。它并不是靠感染人类的心智去传播的,而是引起人类的模仿兴趣,让他们进行复制,从而形成集群的效应。

参考文献:

[1]付惠英,白丽梅.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2011)理论探讨.87—88.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J].(201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2-145.

作者简介:董欣(2000.08)女,汉,籍贯:山东省德州市,工程造价,大专在读。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文化元素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