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之本

2021-12-06 18:35彭菲菲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遗传病建构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就必须关注“课之本”——立足课堂教学的“3个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探究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激活有效课堂智慧的“金钥匙”

根据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创设“困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由疑问再引起“困惑”。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制造“困惑”、以目标引导解决“困惑”和以工具“支架”支撑问题解决。例如,在上“基因的表达”时,可以先设置问题情境:“DNA是怎样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从分子角度来看,为什么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基因如何表达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精心巧妙的点拨,最终对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更进一层,从而把握住“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实质,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深度,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是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有浅知到深知的活动过程,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疑难之处设置疑点,设计一些有思维“分量”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的路标,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其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一)以活动为中心——构建有效课堂生动活泼的“催化剂”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以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活动成为构建有效课堂生动活泼的“催化剂”,为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挥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活动1:建构模型,在“做”中学

建构模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高中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建模能力。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真核细胞和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都是以实物电镜图和结构模式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本节课采用课前学生模拟制作细胞器模型、课堂展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悟到细胞结构的精妙,亲手把细胞由“微观”变成了“宏观”,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进一步感悟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更好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活动2:调查实践,在“思”中学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调查实践活动,并结合这些实践活动针对性提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营造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熟悉的家庭中遗传病的情况,(如红色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等)最后汇总数据。调查结束后,教师再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你们所调查的遗传病是否表现出家族遗传倾向?你们能否判断出被调查的这几种遗传病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如何计算每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且及时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加以分析,释疑,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完全知识,真正做到在“思”中学。

(二)以探究为中心——追求有效课堂理想的“源泉”

苏霍娒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开放探究性课堂,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有意识地挖掘学生“创造性”空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科编排体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等,然后选择难度适中的,既能结合教材,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探究,用以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学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時,当学生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之后,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

(1)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白色的可以吗?

(2)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可以吗?为什么?

(3)当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提高到50%时,换入清水后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从而顺利得出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不直接给出结论,目的让学生沉浸在问题之中,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解释、讨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钻研比对知识的硬背更重要,所学的东西是无法估计的,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回答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是都正确,有些是不合理的。教师不能全面否定,而是积极鼓励、表扬,再引导,让学生体会到钻研的快乐,实现成功教学,进而再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兴趣—探究性学习—成功—兴趣—提高主动性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姓名:彭菲菲,出生日期:1985.10,性别:女,民族:汉,学历:本科,就职单位+职称:江苏省溧阳中学中一。

猜你喜欢
遗传病建构探究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几种常见类型遗传病的概率计算
案例法进行“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