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形象的发展谈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

2021-12-07 11:5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文学

张 静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文学作品中刻画女性形象,是通过对其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的准确把握,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有着相似的发展历史,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有着相似的特点,大都有着独立、坚强、抗争的特点,对英美文学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和研究,是在文学领域对女性角色的肯定,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就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女性角色发展中体现的时代变化,并讨论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女性意识的不同体现。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

英美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独立刻画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至今不足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以前,英美社会是男权社会,女性意识受到男性意识的打压,女性权利低下,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存在感较弱,且多被刻画为软弱、依附于男性的形象,是被压榨、被要求的。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以人为中心”,让社会迎来了一次大解放,女权意识由此觉醒,以女性为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流行。这一时期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活,充满着反抗精神,能够感受到女性对自由的渴望[1]。

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被认为是女性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它还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有“人曲”之称。《十日谈》中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外貌青春美丽,性格纯洁动人,个性鲜明易辨,精神独立反抗。同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创作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善良勇敢,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努力抗争。

透过文艺复兴时期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现实,是女性独立和反抗的开始。曾经被男权深深束缚住的女性,从作为父兄的联姻工具,变为追求爱情的独立个体,开始觉醒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此时的文学作品中仍留有一些旧社会的女性形象,与新兴的文学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形象贪婪残忍、丑陋扭曲。

(二)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对思想的启蒙,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政治、经济、社会都有了很大改变。英美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创作由来已久,很多作品中带有浪漫主义因素,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性开始更加向往对自然的回归,追忆往昔带来了浪漫主义思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文坛开始盛行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想象瑰丽夸张,语言热情奔放[2]。

这一时期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女性角色也符合时代特性,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性。这一时期的女性角色有更多的反抗和追求,但面对婚姻很多时候依旧会屈从现实,且她们的反抗更多是期待一个符合想象的男性角色对自己的拯救,带领自己摆脱家庭的束缚,迎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女性作家,以简·奥斯汀为代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直接站在女性视角刻画女性形象,充满了对女性的理想,更加真实可感,是后世认识该时期社会特征的重要入口。

(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随着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爆发,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政治、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英美文学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批判现实[3]。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与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大有不同,社会上的女性在个人意识上得到了完全的觉醒和解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不再刻意去刻画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而是选择了较为普通的女性形象,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会努力反抗社会的不公。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通过努力实现了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夏洛蒂三姐妹成就了英美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研究,需要考虑作品创作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背景等,才能够更为深刻理解作品中所反映女性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了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其特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更加多元和不确定。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独立性、自我意识、反抗精神上。

(一)独立性

英美文学女性人物形象,大部分具有独立性的特质,在该类作品中展现出很强烈男女平等观。不仅体现在女性独立思想,还体现在女性强健体魄上,赋予女性很高社会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常赋予女性某种技能,以作为实现人格独立的基础[4]。女性具有与男性同样的独立思想,拥有特有技能,彻底实现男女平等,而不仅仅停留在男性与女性的尊重、理解层面。例如美国作家维罗尼卡·罗斯的《分歧者》,就将女性独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该部著作中,作者将未来芝加哥人勾画为五派,分别是诚实、博学、友好、无私、无畏。一般每个人都只具备一项特质,进入到对应的派别,作者却赋予女主人公三种特质,分别是无畏、无私、博学。女主人公并不认同将人进行分派的世界,坚持要拥有自己独立人格,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分歧者”。该部著作塑造了一个人性趋同的世界,大家按部就班进行分派,在派系中扮演自身角色。只有女主人公始终坚持自我,与男性共同作战,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与男女平等的理念。

(二)自我意识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自我意识是另一特质体现,我要做生活的主人成为每个人精神诉求。随着社会进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将女性形象塑造成生活的主人。尤其是在灾难和困境面前,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理智与情感中进行斗争,最后战胜苦难,重新认识自我,实现“浴火重生、破茧成蝶”的故事。例如英国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岛》,就讲述了家族中的三代四位女性对抗家族遗传病史麻风病的故事。在该部著作中岛既是接受麻风病人避风港,同时也是四位女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最终战胜病魔回归社会的试炼场。该著作由第一位女性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位被摧毁之后的重生,到爱情被毁之后的再次重生,第三位女主人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到家乡,第四位从上辈故事中获得领悟,重新审视生活、认识自我。这四位女性从不被理解到最后找回自信,实现自我意识觉醒。

(三)反抗精神

由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抗精神成为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呼之欲出的特质。反抗精神是一种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在近代英美文学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大胆率真、独立、充满智慧,这些都是受到当时解放思想运动思潮影响。英美国家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改变女性弱软形象,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敢于反抗社会的不同对待。无论是《分歧者》《岛》还是近年来较为热销的《饥饿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女性在自我意识中进行觉醒的过程,都体现了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尤其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 《饥饿游戏》, 通过女主人公为救妹妹参加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该游戏本身就是一场生死考验的游戏。女主人公在12位参赛者中绝地存生,最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救下男主人公,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16世纪的英国社会经济繁荣、思想解放,莎士比亚笔下诞生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最著名的当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的代表,其形象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她对于爱情不是模糊和摇摆的,而是坚定与执着,在爱情与死亡之间,她勇敢地选择了献出生命。朱丽叶的形象是对爱情追求的极致,是对封建势力的对抗,是对自主婚姻的向往。而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形象则充满了悲剧色彩,对于爱情她是犹豫不决的,是懦弱的,轻易就对爱情产生了绝望。奥菲莉娅对于封建社会是屈从的,听信男性角色的话没有尝试进行反抗,成为了男性斗争下的牺牲品[5]。奥菲莉娅的美丽进一步渲染了其悲剧色彩。在19世纪以前,英美文学作品主要以男性视角写作,女性角色的存在感很弱,只是作为人物关系的补充或是故事发展的衔接。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古典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中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怪诞而荒唐。流传至今的《格林童话》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其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小女孩或年轻姑娘,她们外貌美丽、性格善良、勤劳勇敢,等待着被救赎并获得幸福的结局。这一时期对女性的限制仍然来自家庭,母亲的形象是慈爱、光明的,而母爱缺失下的继母形象是阴险、灰暗的,父亲这一形象的出场率不高,偶尔的出场也体现着男性的冷漠。《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早离世的母亲、阴险狠毒的继母、缺乏主见的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需要依靠一位王子来摆脱过去的困境[6]。《傲慢与偏见》中的姐妹们,也是希望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意识的解放还不够到位[7]。

到了19世纪中后期,女性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逐渐丰富,担任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作者开始重视女性人物存在感的体现,来迎合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时代发展需求。例如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女主人公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直到其丈夫因伤瘫痪之后,两人回到家乡勒格贝,过着表面安逸,但是内心却被禁锢的生活。女主人公早已厌倦死气沉沉的生活,在遇到看林人之后,两人迅速展开热恋,主人公勇敢向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都处于优势的丈夫提出离婚,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人物形象[8]。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性建构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主观意识是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大部分英美文学作品都具有较强烈主角光环。在这些作品中都赋予了女性某种潜能,为人物主体意识发展做好铺垫。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是在矛盾中逐渐确立发展起来的。例如英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的 《朗读者》,描述的女主角是一位文盲,其热衷于倾听朗读,尤其向往文学中的美好事物,并具有极强自尊心。该部作品中女主角的主体意识就是在自身矛盾中不断展现,从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到掌控自身命运,都是个体主体意识的展现。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与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分不开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十分注重女性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现如今的英美社会中,女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方面超越男性。女性总统、女性作家、女性特工、女性企业家等都极大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例如上述所提到的《分歧者》《岛》《饥饿游戏》《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无一不体现女性主义特质。尤其是《饥饿游戏》将女性主义更是渲染到极致。在该著作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女主人公成为起义军首领,与当时政权进行抗争。整部作品都具有十分强烈的女性主义,展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9]。

四、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英美文学作品中,在对女性意识的描写常见一个变化过程,从开始的隐晦到最后的奋起反抗。在命运的不公、时代环境压迫下,女性人物通过自身的反抗最终获得解放,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行为上。女性在抗争中发展自我,英美文学作家将自己刻画的女性人物赋予美好的寄托,以女性独立意识勇于追求社会地位的改变展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女性意识的体现主要从19世纪开始,本文就当时的作品《简·爱》与当代作品《岛》做对比分析。

(一)《简·爱》中女性意识体现

《简·爱》是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华丽的词句和丰富的情感构建起简·爱不屈的形象。简·爱喜欢罗切斯特先生,但她不愿意做他的情妇,选择了愤然离去。简·爱出身低微,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以纯洁的心来对待感情,不因为金钱或者爱情而屈服,展现出了感情中平等的意识。简·爱因为不愿做有妇之夫的情妇选择了离开,她的离开并不是对生活的逃避,而是为了努力成为可以平等争取爱情的女性。简·爱的爱情是纯粹而坚定的,在罗切斯特先生庄园被毁、失明且不再富有的时候,简·爱以平等的姿态回到了他的身边,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简·爱这一形象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没有金钱、没有美貌,但有自己坚定的信仰,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这一形象的塑造唤醒了当时社会上很多女性的意识,为女性解放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岛》中女性意识体现

在英国当代文学作品《岛》中,作者所要表达女性意识主要有三点[10]:(1)善良之心。玛丽娅的母亲感染麻风病,几年之后死于岛上,之后玛丽娅也感染上麻风病,家庭遭受的一次次打击让整个故事背景充满阴霾,但是遭受打击的家庭没有被压垮,女性角色逐渐建立起自己生活的信心。(2)自身努力。在认清现实之后,岛上的人们开始了对岛的建设,多年之后人们在岛上被治愈,此时已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已经被当作家的岛屿。作者以玛丽娅自身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将女性身体及意志的自我宣扬、自主意识进行展现,演绎女性具有的独有特质。(3)独立意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通过男性人物形象的发展逐渐呈现的,玛丽娅的父亲吉奥吉斯是一个特别的,可以往返于岛上与陆上的人,在妻子患有麻风病之后,坚持往来为岛上病人输送物资,在岛上总要见玛丽娅一面,可见其对家人的责任、关心。玛丽娅因此养成了善良、温顺、可爱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两部作品的对比,可以感受到随着社会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识越发独立自主,女性解放已真正到来。

五、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研究,需要考虑作品创作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背景等,才能够更为深刻理解作品中所反映女性形象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特点。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能跳脱出时代背景来谈女性。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