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生态话语分析*——以2018-2020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2021-12-07 11:5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破坏性流行语语言学

宋 丹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网络流行语最初是来自于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介的交际与表达,后来随着网络的兴盛与普及,其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际的一部分。语言表达形式多元化、简单易理解、幽默新奇度高、鲜明的时代特征等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也成为近年来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语言不仅描述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感知。斯提比将语言的意识形态定义为:“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过去、现在、未来如何以及应该如何的信仰体系,为社会某一群体的成员所共有。”[1]26语言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而对当下这一新兴语言-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眼中的现实世界。语言塑造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影响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方式,当人类通过语言建立各种经济体系与消费主义时,破坏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追求物质、获取利益的捷径。在生态系统遭到破环、人类受到自然的疯狂报复之后,人们又倡导保护自然,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因此,很多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以期能够发现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可行方法。20世纪70年代,豪根将生态观带入语言学研究,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325-339。 之后韩礼德发表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精辟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3]7-36。斯提比将生态语言学形式概括为:“生态语言学通过分析语言来揭示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根据某种生态观来评判这些故事,抵制反生态观的故事,并致力于探索新的可信奉和践行的故事。”[1]223语言学家们也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生态语言学如诗歌、女性主义、话语分析等,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较少,还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尤其是2018-2020年流行的网络热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其意识形态,抵制与生态观相违背的消极话语,推动符合生态观发展的积极话语,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以斯提比为代表的一批国外语言学家们在2017年成立了国际生态语言学会,之后斯提比在他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一书中建立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包括: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1]27-38。国内以黄国文教授和何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是近年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带头人和中流砥柱。黄国文教授在2016年组织并召开了以“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为主题的首届生态语言学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多个学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生态语言学的创新研究。 Steffensen批判性地探讨了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科学之间的关系[4]105-119,胡庚申教授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阐述生态翻译的目标和方法[5]107-110, 黄国文教授从韩礼德范式的角度阐述了生态语言学研究并提出和谐生态话语分析的路径[6]55-61。何伟教授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详细解释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主位系统和评价系统[7]48-58[8]23-32。国内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研究也逐年增多,纵观这些研究,可以把研究重点归类为以下几点:(1)网络流行语对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 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3)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规律;(4)网络流行语的生态因素如多样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分析。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还有非常大的进步和创新空间,本文着重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话语分析,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网络话语及其意识形态。

三、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模式

本文主要选取2018-2020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以及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语料来源具有权威性和认知性。网络流行语语料样本如表1所示。

1.词汇特征

网络流行语词汇结构多种多样,纵观近三年的网络流行语词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句子以及数字、字母、中英混合结构、谐音等。张瑞杰和何伟在分析话语生态意义时区分了人本位和自然本位,生态学的视角下,人本位即以人的认知为出发点,而自然本位以人以外的有机体为出发点,这两种本位虽无优劣之分,但可使我们注意到话语中是否存在人类中心意识过强从而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生态因素[9]26-34。通过对以上网络流行语的主位分析后发现,以人为本位的角色有:“我、你、逆行者、人、爷”,出现的生态要素角色有:“鲤、文明、柠檬、浪”。然而这些蕴含生态要素的词汇在以上网络流行语中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大多数的生态要素词汇在网络流行语中表示隐喻,如“锦鲤”虽表示一种观赏鱼,但后来因在2018年支付宝举行“寻找中国锦鲤”抽奖活动中引起人们的关注,象征中奖的“幸运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锦鲤的含义更加突出了人本位的角色,生态意义不强。流行语“xx千万条,xx第一条”由两个句子构成,通过对比凸显后半句的重要性,来自于2019年春节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因其贴近现实,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而得到广泛传播。后来衍生出“xx千万条,xx第一条”的句式,广大网友纷纷模仿造句,如“垃圾分类千万条,收集分类第一条”、“人生道路千万条,遵纪守法第一条”等。前半句的“千万条”和后半句的“第一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人们用于强调某一行为或事物的重要性,其中“垃圾分类千万条,收集分类第一条”是属于生态保护的话语,可以有效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2.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构架,经常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一个事物描述成另外一个事物,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Garrard说过:“我们在应对环境危机时,还需要更好的、不那么以人类为中心的隐喻。”[10]95网络流行语另外一个鲜明的话语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隐喻含义。“柠檬精”意为“柠檬成精”是对“杠精”“戏精”等网络热词的仿造,其隐喻含义尤为明显。“柠檬精”通过柠檬味酸戏指因嫉妒他人而心中感到酸溜溜的人,具有幽默生动的语用效果。虽然最初含义消极,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中性话语,不完全是形容嫉妒的感情,也蕴含了对他人的美好祝福和对生活的向往。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柠檬精”后来还出现在一些广告话语中。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柠檬精”是以人类为中心意识的隐喻,并且出现在广告话语中的“柠檬精”可能会引导人们购买一些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同时也会导致人们过度消费。流行语“逆行者”原义指的是在道路上反向行走,违反交通法律的人们。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敢于反抗新冠病毒、无私奉献的人们,这些不顾自己生命去帮助他人的人被授予“逆行者”的称号。

四、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话语分析

斯提比强调建立科学的生态观即以生态问题为中心,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同时他还把话语分为三类包括: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并把有益性话语比喻成道路上的绿灯,中性话语喻为黄灯,破坏性话语就像红灯,从开发、摧毁和和解三个方面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系[1]27-38。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分析2018-2020年的网络流行语。

1.有益性话语

能够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话语被称为有益性话语,这种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与生态观相一致并且可以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文明互鉴”来自于2014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9年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文明互鉴”,引起全球共鸣。在这样一个发展矛盾突出,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每个国家通过“文明互鉴”,学习彼此的文明和历史,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明自信和文明价值观的建立,也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其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是积极向上并且有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明互鉴”属于有益性话语。

此外,“佛系”一词指无欲无求、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佛家的思想精髓即“众生平等,因果报应,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这种思想主张万物一切包括人类以内的所有生态因子都是平等和谐的,同时也符合何伟教授提出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7]48-58,有助于启发人们以全球性的关怀视角去看待事物,因此“佛系”也可以归类为有益性话语。我们要大力提倡和鼓励人们去使用有益性话语,传达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努力使其成为我们的主流话语。

2.破坏性话语

与生态观相悖的话语属于破坏性话语。“鼓励人们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学话语、刺激人们过度消费的广告话语以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屠宰动物的工业化农业话语都属于破坏性话语[1]27-32。这些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并且占据当今社会的主导地位。网络流行语中存在大量的破坏性话语,如“霸凌主义”指超级大国为一己私利,不顾国际关系准则,通过强硬的方式处理国家关系,故意挑起争端,危害全球的意思。国家与国家、人与人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霸凌主义”很明显违背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理念。“内卷”一词反映了当下资源有限而人口过剩所导致的恶性竞争的不良社会现象。此外,一些中英混合体、谐音梗、字母如“我太南了”“skr”“C位”网络热词等不仅违背了汉语的生态系统,不利于青少年汉语的正确学习,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播,也大都以人类为中心,容易引起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有一些污染网络语言环境的流行语如“逗比”、“尼玛”、“小鲜肉”等违反了语言的规范性,成为人们口中的污言浊语,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要自觉抵制破坏性话语,认识到其传达的意识形态对生态的危害性,努力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中性话语

中性话语是介于有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中间的话语,其具有积极的目标,但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结果,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大多数的网络话语都属于中性话语,这些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如“锦鲤”一词虽然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广泛流行之后被许多广告商用于宣传某些产品,例如某微博广告“购买产品参与抽奖,好运锦鲤就是你”等,这些广告通过“锦鲤”的美好寓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可能会导致非理性消费或者过度消费,与生态观背道而驰。“xx千万条,xx第一条”引起社会大众的模仿造句,其中有一些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话语如上文提到的“垃圾分类千万条,收集分类第一条”、“轨道条例千万条,文明乘车第一条”等,但是也不乏一些与生态观相悖的话语,如“美食千万条,小鱼第一条”“变美千万条,整形第一条”。虽然“xx千万条,xx第一条”通过前后对比具有提示作用,但是填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语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社会性死亡”通常指在社会大众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面前丢脸出丑,也用来指因网络上的不合理发声如造谣、诽谤、网络暴力等行为造成的负面效应。2021年,保护个人信息法律的施行将为遏制“社会性死亡”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也有利于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纯净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性话语,我们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倡导其积极的一面,合理抵制其破坏性的一面。

五、结语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对其词汇特征和隐喻模式进行了阐释,并以科学生态观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将其分为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以及中性话语。我们要积极倡导和使用有益性网络话语,自觉抵制破坏性网络话语,建设性地认识和合理利用与改进中性话语。以此视角来审视网络流行语,有利于网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优化网络流行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现实世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态因子的影响。此外,任何话语都可能兼具积极面和消极面[1]32-34,生态话语分析者的“生态哲学”对话语的理解和评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1]582-596,因此之后的研究可以从其他的生态观角度看待网络流行语,但总体上要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去判断。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话语分析有助于塑造未来的文明网络语言,也对以网络全球化为背景的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破坏性流行语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