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孝仁义观融入思政教学的方法与路径*

2021-12-07 11:5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仁义道德修养精华

王 茹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0080)

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卷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气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忠孝仁义观已成为考量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行为规范。除我国之外,儒家忠孝仁义思想还被日本、新加坡等世界诸多国家引入并成为其国民的主导价值观。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作为培养国民道德的教学资源,我国高校如何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使之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乃至整个学界当下亟待回应和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及价值

(一)忠与孝

在儒家文化典籍中,忠孝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忠孝仁义四者关系中,忠、孝是逻辑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忠、孝,无所谓仁和义。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忠、孝,才能达到仁和义的精神境界。“先秦儒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要互相尊重的思想,为现今执政者与老百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相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1]从狭义角度理解和诠释“忠”,这里的“忠”意指君与臣之间的伦理规范。而从广义上,“忠”不只局限于君臣之间的关系,还指对国家忠诚和热爱,包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神等。同时,儒家关于“忠”的思想并非只是单向要求臣忠于君,而且要求君主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自己才会像北极星那样被群星环绕于周围。由此可见,国家治理只有如此上下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呈现上下和谐状态,这是“忠”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忠和孝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儒家的孝道在我国历朝历代千古流传,经久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准则。关于“孝”,在《论语》中共有14章均有讲到。其中有5章论及孔子与孝及有关孝的定义。论语中“百善孝为先”的至理名言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春秋《论语·学而第一》)意思是说,少年弟子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重和友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其它所有品行的教养都是由“孝”道衍生的。他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把孝置于非常高的定位,他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2]也就是说,孝悌达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通达神明和光照天下的层次,到任何地方都能事事相通顺达。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春秋《论语·为政第二》)他认为,人倘若不能做到孝敬父母的话,那就与饲养狗和马这样的动物没什么区别。儒家的忠孝思想,在我国后来的诸如《世说新语·言语》《警世通言》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即在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大丈夫就要以报效国家为重,如同今天讲的舍小家为大家。在我国历史上涌现了不少这样的精忠报国故事,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诚然,儒家的忠孝思想在今天看来还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和愚忠的成分,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无论历经多少岁月沧桑都会熠熠生辉,是值得代代传承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仁与义

忠孝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及特质,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忠孝仁义的逻辑关系中,仁与义是对忠孝的进一步升华。冯友兰先生曾说:“关于人的德行,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3]“亚圣”孟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仁者爱人”的观点,意思是,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充满慈爱之心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仁政”思想,后世许多朝代都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施政理念,并成为民本治国理念的理论来源。在儒家的仁学思想体系中,“仁”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因而要运用仁爱之心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以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需要把“礼”当成“仁”的行为准则,以此来健全个人的道德人格。可见,仁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在强调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治国理念,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义”与“仁”二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家讲义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义泛指道义,是道德的代名词,如舍生取义;狭义的义则为五常之一,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4]同时,“义”不仅仅是指对朋友要有侠肝义胆的义气和为人处世的忠诚心,更重要的是强调在该做或不该做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并能作出合乎“义”抉择,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坚守正义和保持民族大义节操,当祖国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这就是儒家的“义”要求达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在“义”与“利”面前,儒家思想尤其倡导把“义”摆在第一位。《论语·里仁》中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段话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无论富贵与贫寒都必须坚守道义,要通过合道义的正当途径追求富贵,否则宁愿守住清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默默践行者儒家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成为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

(三)儒家忠孝仁义的普遍性价值

在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中,涵养德性是根本性要求,所谓德性修养具体寓于忠、孝、仁、义四个方面,并以此作为根基和支撑。儒家的忠孝仁义之所以能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生生不息地代代相传,并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即使时代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忠孝仁义的思想精华却依然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不仅在亚洲甚至西方一些国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接受。毫无疑问,忠孝仁义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性价值,也就是说,无论东西南北,都可以把忠孝仁义作为主流价值观,亚洲的一些国家已将其作为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新加坡十分注重儿童阶段的忠孝仁义教育,并在世界首创把儒家伦理编撰成教科书之先河,向学生系统讲授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使忠孝仁义思想从小就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日本对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传承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了将其纳入义务教育重要内容外,还格外突出以忠诚意识教育为核心来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使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未来供职单位始终保持较高的忠诚度。此外,西方一些国家也愈来愈认可和接受儒学思想,并把孔子视为万世师表。尽管“儒学对于西方学术来讲是一种异质文化,它在美国学术界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儒学在美国’过渡到‘美国的儒学’,无疑为传统的西方学术增加了新的内容。”[5]显而易见,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传播开来且影响愈来愈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具有普遍性特征,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综观世界各国对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引进与传承,并非教条主义的盲目照搬,而是扬弃其中的封建主义“愚忠”糟粕,吸收其思想精华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以发扬光大。

二、儒家忠孝仁义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儒家忠孝仁义观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教育资源和生动的德育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地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但可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具体而言,其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忠孝仁义的思想精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均与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教师如若能结合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源头活水进行思政教学,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达到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第二,传承忠孝仁义的思想精华,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是面对全校文、理科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课,他们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政理论的教学平台,将博大精深的儒家忠孝仁义的经典文化与思政课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儒家忠孝仁义经典文化的同时,塑造讲求忠孝仁义的民族精神,并通过传授有关忠孝仁义的儒家经典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之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滋润心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懂感恩、尽孝心、讲仁爱和明正义的一代新人。

第三, 传承忠孝仁义的思想精华,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就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的本质内涵而言,它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忠孝仁义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标尺。然而,在当下我国一些高校,有些大学生对传统的忠孝仁义思想漠然置之,凡事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懂感恩父母,不讲责任担当,甚至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现象虽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淡化或被丢弃的倾向。有鉴于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充分利用思政教学平台,将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内化于学生心灵,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中坚力量。

三、忠孝仁义观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如何才能做到入心入脑问题。如果学生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那么提升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思政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有效利用好儒家忠孝仁义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情感感化和知识内化。

首先,教师须结合思政教学深入研读儒家忠孝仁义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要求,“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接。”[7]在教学中融入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旨在让学生能在深刻理解儒家忠孝仁义思想意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儒家忠孝仁义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把儒家思想的“忠”升华为对党、对祖国的忠诚,让讲“孝道”“仁爱”和“正义”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下功夫研读儒家有关忠孝仁义的经典著作,弄懂弄通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扬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思想糟粕,吸取并传承其思想精华,尤其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有悖忠孝仁义的思想倾向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反躬自省中受到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感化。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和理解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儒家忠孝仁义思想融入思政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为‘经师’而且要做‘人师’,要以‘学高身正’引领学生‘亲师信道’,既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要具备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综合品质。”[8]教师能够通晓儒家思想经典,才能以“学高身正”引领学生“亲师信道”,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多方引导和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关于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书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教给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方法,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使自己在教学相长中不断积淀传统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方可达到厚积薄发的理想境界。

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方法。众所周知,教学模式及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素。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效运用“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的方式方法外,还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助力思政教学提质增效。在教学模式上,应从传统的单向教学向师生双边互动教学转变。从高校思政课教师当下的教学现状来看,“填鸭式”教学模式仍是主流,师生各行其是,鲜有互动,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把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翻转课堂,倾情营造师生良性互动和交流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境界转变,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互动中不断升华对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及其时代价值的认同感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及责任担当意识。在创新教学设计方式上,应当根据文理科及专业的不同并结合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实际情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力求把有关忠孝仁义方面的教学资源,在比较、分析和精选基础上运用于思政教学过程,把讲授与收看“云课堂”视频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他们对忠孝仁义思想精华的消化与理解,从而提升授课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阅读有关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方面的好书或视频学术讲座,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演讲报告会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和心得。在师生角色转换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并对学生演讲报告给出高水平的点评,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我的教学情境下切实体验到学习传统经典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第三,改进思政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学,其根本教学目的是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融入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可以为思政课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思政课评价体系中,迫切需要纳入有关忠孝仁义优秀传统文化考核要素,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考核体系中应占有较大的分值比例,以突出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重点,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经验把儒家忠孝仁义优秀传统文化写进文理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

第四,创建思政课实践活动教学平台。课程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将忠孝仁义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高校思政课,其最终落脚点就是要求和鞭策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思政教学应当结合儒家忠孝仁义思想悉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实践平台上将忠孝仁义道德规范学以致用。其一,充分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本着就地取材原则,组织和安排学生深入城乡社区调查孝亲敬老的现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完成具有一定价值的调研报告。这样一来,他们经过亲自收集素材和撰写调研报告,不但能够迸发出思想火花,而且有助于把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其二,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思政教学,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活动,譬如,举办专题演讲报告会、校园学术沙龙以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节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刻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把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价值永续传承。其三,组织开展敬老助老活动。儒家所倡导的孝道,其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这是我们今天特别值得传承的一种传统美德和大爱的情怀。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结合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内涵设计和制定敬老助老实践活动方案,要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托老所以及社区等参加敬老助老义务劳动、举办文艺演出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检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培养他们敬老爱老孝老的情怀,从而助推整个社会加快形成人心向善的新风尚。

综上所述,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思政教学,是传承中华文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和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通过把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融入思政教学实现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学目的。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把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努力提高自身人文情怀和素养,再通过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方法、改进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开展践行忠孝仁义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等途径增强大学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使之成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时代中坚。

猜你喜欢
仁义道德修养精华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精华”之说欠妥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