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探析*

2021-12-07 11:54郭士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庄 平 ,郭士清

(佳木斯大学 a.学术理论研究部;b.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高等学校承担着本科教育工作,而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是青年学生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的系统知识构架、专业知识掌握、思想意识成型、价值取向定位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要在这一阶段使学生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顽强的意志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成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课程交流,课程思政则是完成教学体系的根本途径,本文就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2]。用专业课程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着重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这些都在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家国情怀、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有责任、有理想的青年毕业生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也是根本所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通过院校交流,以慕课、精品课等形式通过网络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但是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充分认识并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让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普通高校中不断完善,达到高校办学不仅要育才,更要育人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

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积累,忽略对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精神启蒙以及三观的塑造。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人员招聘上注重学生的成绩、获奖证书、毕业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学校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条件,则根据社会用人的需求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技术及技能的培养。学校、教师甚至到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是首要的,实用变成了一些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使重“育才”、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思政是近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它与几十年的传统专业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以及重视程度不足。

(二)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独立

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有独立系统的思政模块课程,从课程分配角度上,高校的专业课程学分占较大比重,以某高校某专业为例,其思政模块课程为16学分,总学分为178分,思政课程占比为8.99%。虽然思政模块课程直接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于所占的比重远小于专业课程,无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还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思政模块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而专业课程是由各个独立的学院、系的专业教师承担,无论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在教学方面,两面的教师都缺乏顺畅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自己的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社会职业的发展即可。从而造成“各自为营”的局面,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

(三)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经验不够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完整的思政知识,并且能将二者自如有效的形成整体,在课程教学上做到“润物无声”的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高校专业教师大多不是师范类教育毕业,专业知识强、思政知识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弱,从而导致思政教育能力和经验存在差异,不能合理的制定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挖掘不到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认为课程内容以计算、设计及基本原理为主体,无法加入思政教育;即便加入思政元素,也是知识是知识,思政是思政,不知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任教师更易发挥专业特长,在教学中无形加大专业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只管“教”不管“学”,教完自己的课,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缺乏经验的教师在专业授课中很难将二者融合并与综合素质课程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育。

(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力不够

学生是课程思政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思政的受益主体,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学生接触社会少,青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对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缺少正确判断,有的对个人的人生规划及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高校的教育是育人与育才的融合,人才是德才兼备。如果学生受到重“育才”、轻“育人”的影响,注重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前途,导致学生大幅度降低对主观思想意识形态、精神方面的学习。甚至对教师已展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和老师在“无病呻吟”。另外,一些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课程体系陈旧,知识更新慢,无前沿内容,上课照着书本、课件宣读,缺乏对学生思维、价值的引导。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更无从得到思政教育。这些都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三、改进措施

(一)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规划

课程思政是一个全社会、全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完整工作。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主要通过通识模块课程得以培养,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主要通过马哲等社科类课程完成,严谨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从专业模块课程学习中提取。学校可以从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及教学成果检验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推动,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课程思政推进中以某高校为例,第一学期以奖励、评优等方式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通过评估筛选优秀的课程思政进行全校的推广学习。第二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完成好一门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学期,所有的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显著提高,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改善。教师和学生逐渐接受并喜爱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德才具足的风貌。

(二) 教师增强与学校的协同推进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7]。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古往今来,教师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能力,增强与学校的协同推进。具体实施中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在培养目标、课程规划设置、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面达到共识,优秀的思政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进行交流与推广。教学活动中加大课程思政研讨比重。

(三) 学生保持个性同时增加对课程思政的认同

每个人不同阶段任务和发展方向不同,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其中包括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也可以读书育己。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读国学经典,例如《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具有独立思想意识,达到“格物”最后到“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8]4-5。学生可以通过评教、座谈会等形式与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沟通,促进教、学、育人多方面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不断的进行提升改进,三者相互促进。只有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