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术职业的未来

2021-12-07 16:23
复旦教育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职业

陆 一

十九世纪的欧洲,当古典知识体系发生了现代性分化,各门类的现代学科依托于专业学会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专业学会有皇室、贵族或民间的发起人,它们会设定规约、登记会员、收取会费,还要组建理事会、委员会,任命会长,创办学刊,并形成论文投稿评审制度。一些学会还奖励开拓性的成果,授予学术性的荣誉,表彰个人的杰出成就,致敬前辈的奠基性贡献。学术组织内部并非始终和谐,它们常常会陷入论争,形成派别,不同观点之间形成激烈交锋。这一过程最初发生在大学之外,随后进入大学,左右了大学的现代转型。

起初专业学会中的博学之士自足地开展研究。现代大学兴起之后,为学术社团提供了组织保障,以研究为主业的大学教师开始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德国大学率先以专业化为宗旨来设置讲座、学科、研究所,从而制度化地推进学术生产。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成了学术界有公信力的“入会资格”。此外,大学也开始举办出版社、期刊。以席明纳(Seminar)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创新标志着德国大学将师徒制与学科传承发展有机结合。当时赴德留学的学者将这一套先进制度引入美国的大学,因地制宜地在本科学院之上兴建研究生院。大学教师从此开始在教书育人和探究真知两头努力,虽然有时候教学能够服务于学科专业,但更多时候教学要求一心二用。

国家对学术生产的影响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彰显出来,随后在冷战格局下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军事科技竞争的终极生存需求催生了巨额的国家财政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赞助了应用研究,也促进了基础研究,还重塑了现代大学与国家政府的关系。除了古典的人文学问,其他现代学科都比过去更加依赖基金、设备和团队。另一方面,后发国家迫切希望在科研水平和知识生产效率上实现全面追赶。技术能力落后于人很容易凝聚成集体意志,促成针对性的国家财政拨款和科研激励政策。然而,学术进展与产业进步未必齐头并进,有时候特定产业发展的节奏跟不上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日韩等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类阶段性的“人力超前”和“头脑流失”。为此大学教师不得不做出更多辩解,向外界证明自己工作的价值,向社会和市场推销自己的学问。

美国主倡的大学公司化经营模式凭借管理主义和审计文化驾驭上述多重价值取向,并依靠经济杠杆应对巨型大学的治理难题。美国大学显然在绩效上超越了它的欧洲老师,实现了知识生产力的飞跃。然而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繁荣背景之下,学术职业的理想面貌却日渐模糊。大学教师不得不在高密度的时间管理中匆忙切换多种角色,屈服于管理效率而疲劳地进行学术生产。如果巨型大学不能在本质上区别于大型公司,那么文科学术成果就会沦落为被快速消费的商业计划书和亟待变现的咨询报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学的巨型化,总体上的学术积累与教育体量不断增长,从事学术职业的群体规模日益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师群体直面着学术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比过去更加复杂的纠葛。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本土的文化与情理,多重的内在约束与外部诉求,是我们重思中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基本要件。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治理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形塑我们学术职业的未来。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学术动态
《大学》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