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研究

2021-12-07 14:13王艳龙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病虫害

王艳龙

摘  要:大豆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作物,因为参与的食品生产制作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市场需求对大豆的产量以及质量 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豆产品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市场农业经济的积极发展,促进了我国区域农业的正向进步,在中国农业发展大环境下,大豆种植技术需 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才能够切实贴近农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豆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引言

在所有食物当中,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质最多,同时也是炼制食用油的 重要原材料。在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的同时,大豆根部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固 定空气中的氮,对于提升土地肥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也有着很明显 的效果。

1 大豆种植技术

1.1  播前封闭除草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比较大,在管理上有不及时的现象,导致杂草 危害严重,所以需要在播种前使用机械喷施除草剂,此操作需要对大田进 行封闭操作。可在播前进行对土壤进行喷雾除草剂,一般施用氟乐灵 , 乙 草胺,异丙甲草胺,苗后化学除草剂氟磺胺草醚,灭草松,稀草酮,烯禾 啶,精喹禾灵,对1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1年生阔叶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1.2  种植技术

1.2.1  窄行密植技术

在密植技术中,窄行密植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谓是名列前茅,虽然 不适合生长周期较长的大豆,也不适合植株较矮的品种,但是依旧能够为 大豆总产量增产目标贡献令人惊叹的“实力”。这种技术方式是通过控制 大豆栽种深浅来达到保证大豆生长关键节点的目的,结合施肥处理能够有 效控制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养分供给,确保大豆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自 身的良好成长。

1.2.2  垄体分层种植技术

垄体分层种植技术相对比较复杂一点,是一种通过控制大豆种植机 械设备达到把控大豆种植密度目的的技术,对于施肥工作的合理性以及浇 水工作的周期性有较高的要求。这种技术的效果受种植操作以及环境的影 响较为明显。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使用原则,保证技术的规范性使 用,才能够获得理想的种植效果。因此,这种方式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 理性,不同于密植技术对于栽种品种有所要求,分层种植技术有足够多的 栽种选择供种植人员选择,通常情况下,栽种人员会选择更加具有抗性以 及适应性的品种,并在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相关特性。

1.3  播种期

黑龙江大豆适宜播种期应该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土壤5cm~ 10cm深 的土层中,日平均地温8℃~ 10℃,土壤含水量约20%左右,播种最为适 宜。要适当松软土地,破坏杂草种子和虫卵,对病毒进行深层次的破坏,  达到适宜播种的土壤,保存让种子发芽的水分。在播种大豆之前,先要处 理一下种子。分别是在种子含水量高时进行晒种,晾晒后装入袋中备用;  用根瘤菌或者微肥拌种,其目的是防治病虫害;选用大豆专用种衣剂对种 子进行包衣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根瘤菌与酸性农药同时施用,会让 根瘤菌对大豆的促进作用失效。同时,也要在微肥拌种后,将种子阴干,  去除多余水分后,再对其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大豆播种密度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而是根据其选择的品种类型、肥水条件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植株 高大、大叶型品种种植密度小;植株矮小、繁茂性差或者植株高但株型收 斂的品种,种植密度应大。为了避免杂草生长对大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应该分别在幼苗期、盛花期、大豆结荚完成后三个时期进行除草作业。按 照种植密度要求进行手工除草,去除弱苗、小苗、病苗,均匀定苗。对于 顽固型杂草,可以在播种后的72h后,对土壤进行喷洒农药,在拨正土壤 疏松的同时,还要进行全面封闭处理。

1.4  水肥管理

科学严格的水肥管理,可以为大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保证大豆 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栽培过程中注意肥料的使用并严格控制相互搭配。 在大豆种植前,种植者通过对土壤肥力检测和对大豆品种特点的了解,制 订施肥计划和确定施肥日程,选择合适的化肥,并控制用量,注意有机肥

料的搭配。加强大豆根系水分,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帮助大豆稳定健康生 长的同时,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避免干裂、酸化,大豆种植要保持 长远目光,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研究

2.1  大豆立枯病的防治

大 豆立 枯病 是发 生 在大 豆 苗 期的 一 种病 症, 又 称 “死 棵 ” “猝 倒”“黑根病”。发病症状:大豆立枯病仅在幼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 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病菌的菌丝由无 色转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会让植株发育迟缓,使其茎叶皮层开裂。发 病条件: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因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在本年或 者近几年集中爆发,对植株造成严重的危害。种子质量差发病重。立枯病 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种子抗病性逐年衰退有关。如果保存种子不当,导 致其发霉变质,一定要尽快丢弃,避免影响到其他种子。具体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

2.2  蚜虫防治

蚜虫是农业种植的重点防治对象,也是大豆在生长期常见的害虫。 当气温升高、日照和降水量都充足时,是大豆蚜虫增长和活跃的高峰期,  附着在大豆植株上的蚜虫会啃噬大豆的茎叶,阻碍大豆生长。在大豆结荚 期,蚜虫会破坏大豆颗粒,不仅降低产量,而且会使大豆籽粒残缺、不饱 满。蚜虫的繁殖速度极快,在传播时还会携带多种病毒。要保证大豆种植 质量,必须要加强对蚜虫的防控,化学防控技术是有效应对蚜虫的办法,  在大豆种植前,可以对大豆进行包衣处理,阻断蚜虫对大豆植株不同部位 的侵害,在发现蚜虫时,可以选择氧乐果或多灵菌药剂进行适量喷洒。

2.3  食心虫防治

食心虫是在全国不同大豆种植区均会发生的虫害,随着夏季的到来,  潜伏在地下的食心虫虫卵变成幼虫,钻出地面变形为蛹,在盛夏期化为成 虫并开始产卵,  5~6d会孵化出新的幼虫。食心虫主要啃食大豆豆粒,由 于繁殖数量巨大且速度迅猛,会严重响大豆收成。对付食心虫一方面使用 物理防治方法,在选择大豆品种时,要选择木质化程度高的大豆种苗,在 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节,及时翻耕土壤可以提高食心虫的死亡率或者覆盖地 膜,防止幼虫钻出地面;另一方面使用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涂抹敌敌畏 或喷洒白僵菌,以降低成虫孵化率,也可引入食心虫的天敌赤眼蜂,使其 寄生在食心虫幼虫身上,使食心虫快速死亡。

2.4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发病时间一般集中在6月上中旬~7月中旬进 入发病高峰期。豆荚发病从嫩荚期开始,到了鼓粒期达到发病高峰期,  遇到在7月份~8月份温度高雨水多的年份发病会更重。病害严重的叶片,  叶片上长满了病斑,造成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叶片过早脱落,导致减产 20%~30%,品质也会降低。药物防治:首先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 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播种,或者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也按照种子 量的0.3%拌种,  此外,  在大豆开花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kg+兑水450kg/

hm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豆的成品效果与环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因此,应该结合黑龙江省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及气候变化,  选择最适宜当地播种的大豆种子,从选种、育苗、土地翻耕、水肥处理、 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完整的大豆质量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魏林楠.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9,(09):31-32.[2]郭金平.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9:77 .

[3]朱喜宁.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21,(4):61-62.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核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