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2021-12-08 08:54周运陆张永发陈仕迁张龙王文斌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氮素氮肥籽粒

周运陆 张永发 陈仕迁 张龙 王文斌

(1 乐东黎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海南乐东 572500;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培育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绿色优质型水稻是种业新业态下提出的新要求。海南省乐东县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生物和土壤资源,水热条件优越,适合各种热带作物的生长,生产潜力大,是海南省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科学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约占农作物增产总份额的40%~60%。中国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是我国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全国65%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为提高水稻产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加大农田化肥用量,尤其是氮肥投入量,而有机肥料的施用较少。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会导致水稻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也会加剧病虫害突发,降低稻米品质[1-2],还会降低氮肥的利用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3-5]。有机肥料不仅能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养分,还能合成土壤腐殖质,达到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胶体数量和质量、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6],施用有机-无机肥料不仅可获得比单独施用化肥更高或持平的稻谷产量,还能调控氮素养分供应状况,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0%左右时,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最高[7]。笔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探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上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 年2—6 月在海南省乐东县利国镇新丰洋进行。该区地处平原地带,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降水量1 174.4 mm,年平均气温为25.7℃。试验地实施“稻-瓜菜”水旱轮作模式,前茬为甜玉米,土壤为水稻土,0~20 cm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pH 6.16,有机质1.78%,碱解氮48.63 mg/kg,有效磷96.74 mg/kg,速效钾98.45 mg/kg。

1.1.2 试材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为特优128。氮肥为尿素(N 46%),磷肥为钙镁磷肥(P2O516%),钾肥为氯化钾(K2O,60%),有机肥为羊粪。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 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 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各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氮化肥(M1)、50%有机肥氮替代氮化肥(M2)、7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3)、100%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4)、单施化肥氮(M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所有处理的磷、钾养分投入一致。试验地面积为1 500 m2,小区面积为27 m2,每个小区做田埂并覆盖薄膜以防止窜水窜肥,单排单灌。优化施肥处理施用量为N、P2O5、K2O 分别为 179.4、54 和 135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40.59 t/hm2。氮肥均按40%基肥、35%分蘖肥和25%幼穗分化肥施入;磷肥、有机肥均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均按40%基肥、20%分蘖肥和40%幼穗分化肥施入。采用大田育秧,于秧苗4叶期选取长势均匀的幼苗进行移栽,移栽时间为2019 年2月26 日,行株距为20 cm×20 cm,每穴2~3 株。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农民习惯保持一致。

1.2.2 项目测定

1.2.2.1 水稻产量测定与考种

成熟期各小区单打单收,取500 g 稻谷带回实验室烘干,换算含水率,以13.5%的标准含水率计算稻谷产量。测产前每个小区由对角线取10 穴水稻作为考种样品,调查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

1.2.2.2 植株氮素含量测定

于水稻成熟期,在各小区选择长势均匀的10穴水稻样品,去除根系,带回实验室。将其分为稻秆和稻谷,于105℃杀青30 min,75℃烘干至恒量,换算水稻干物质重。各部位样品经过磨碎、过1.0 mm 筛,称取0.10 g 植物样品,经H2SO4-H2O2消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含量。

1.2.2.3 土壤碱解氮含量

试验前后按照“S”型采样法,均匀采集各小区0~20 cm 耕层混合土样,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经过风干、过筛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碱解氮含量。

1.2.2.4 相关项目计算

氮肥农学利用率=(施氮区产量-空白产量)/氮肥施用量

氮肥生理利用率=(施氮区产量-空白产量)/(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空白地上部吸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空白地上部吸氮量)/氮肥施用量×100%

水稻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素吸收量/植株氮素累积量

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稻籽粒产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施氮区产量/氮肥施用量[8-10]。

1.2.3 数据分析

通过Excel 2013 进行数据整理和制图,采用SAS 9.1.3 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各处理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水稻生长期的推进,不同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以不施氮肥的M0处理为最小,拔节期和抽穗期,土壤碱解氮含量以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1 处理最高,成熟期以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2 处理最高。拔节期,M1~M4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M2 处理显著增加23.71%、18.62%、20.54%、14.71%;M5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虽比M0增加8.75%,但差异不显著;M1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比M5 处理显著增加13.76%;M1、M2、M3 和M4 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抽穗期,M1 到M4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M0 处理显著增加 29.30%、21.04%、24.22%;M4 和 M5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M0 处理增加16.36%和9.92%,但差异均不显著;M1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比 M5 处理显著增加 17.63%;M1、M2、M3、M4 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成熟期,M1~M4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M0 处理显著增加23.16%、27.90%、22.63%、22.63%;M5 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比M0 处理增加13.15%,但差异不显著;M1、M2、M3、M4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总体来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中以25%有机肥氮替代效果最好,单施化肥氮效果不明显。

表1 不同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情况 单位:mg/kg

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图1 可知,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1 处理水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施氮肥的M0 处理水稻产量最低。M1、M3、M4、M5 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比M0处理提高30.20%、12.28%、12.28%、18.27%;M2 处理水稻产量比 M0 处理提高 10.40%,但差异不显著;M2、M3、M4 处理水稻产量接近,差异不显著。表明等氮量替代条件下,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保证水稻产量,过高或过低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均不利于水稻高产。

图1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由图2 可知,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1 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施氮肥的M0 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最低。M1~M5 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分别比M0 处理显著提高115.70%、 66.55%、 67.63%、 66.06%、 92.15%,M2、M3、M4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等氮量替代条件下,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水稻的氮素累积量。

图2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2.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4 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全施化肥氮的M5 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低。M1、M2、M3、M4 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M0 处理提高 2.47%、4.43%、3.30%、5.36%,M5 处理比 M0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8.38%。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接近,差异不显著,单施化肥氮不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图3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

由图4 可知,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1 处理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最高,显著高于M2、M3、M4、M5 处理,50%有机肥氮替代氮化肥氮的M2 处理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最低。M1 处理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比M0 处理提高4.35%,但差异不显著;M2~M5 处理水稻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M0 处理显著降低9.10%、6.06%、3.03%、4.55%。表明等氮量替代条件下,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

图4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水稻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

2.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2 可知,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M1 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的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最低;M1 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比M2、M3、 M4、 M5 处 理 显 著 提 高 190.13%、 146.01%、146.01%、65.90%,但M2、M3、M4、M5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于氮肥吸收利用率而言,M1 处理水稻吸收利用率最高,M4 处理水稻吸收利用率最低;M1处理水稻吸收利用率分别比M2、M3、M4 显著提高89.09%、84.03%、91.71%,比M5处理提高11.64%,但差异不显著。于氮肥生理利用率而言,M1 处理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M2 处理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最低;M1 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比M2 处理显著提高98.87%,比M3、M4、M5 分别提高80.09%、68.06%、67.47%,但差异不显著。于氮肥偏生产力而言,M1 处理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显著高于M2、M3、M4、M5 处理,M2 处理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最低;M1处理水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M2、M3、M4、M5 处理显著提高 17.92%、15.96%、15.96%、10.15%,但M2、M3、M4、M5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表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大量研究[11-13]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能大幅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扩充土壤养分容量,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农作物优质高产。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拥有更丰富的养分,可让农作物不同生长期都能及时得到需要的养分,进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粮食需求量大,只有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才能增加粮食总产量。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高投入高输出现状,氮肥施用量巨大,世界上30%的氮肥都撒在中国的土地上,我国水稻的氮肥用量占世界水稻的氮肥施用总量的37%[14]。与国外相比,我国化肥施用量过多,肥力利用率低。可见,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势在必行。魏静等[15]在水稻上采用8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时,其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贡献率达到最大,依次为21.0 kg/kg、51.8%和76.9%,继续增施无机氮时,水稻氮肥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均呈负相关。张发明等[16]通过有机肥(牛粪)与化肥不同配施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氮肥施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偏生产率呈逐渐减低的趋势,与氮肥施用量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素总量一致的条件下,随着水稻生育期的不断推进,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这与张国荣等[17]在水稻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周江明[7]研究表明,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够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2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时,水稻氮素累积量达最高;20%~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时,稻米品质较好。刘红江[18]等研究报道,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单施化肥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本试验结果显示,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水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50%、75%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不施化肥氮及单施化肥氮处理;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和单施化肥氮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最佳;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水稻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水稻偏生产力;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19-20]相似。

3.2 结论

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采用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是一种相对合适的替代比例。关于有机-无机不同配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库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稻田氮素施用技术,还需根据当地的地力条件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氮素氮肥籽粒
氮肥市场月度分析
氮肥市场月度分析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提出基于数字图像分析的冬小麦氮素状况估算模型
全力做好夏季氮肥生产供应工作